記憶中的澇池散文
離我家老屋不遠處,有一塊四面環形突起卻中間洼陷的空閑地,現在已是雜草叢生、蚊蠅飛繞,每次我回家看見那種荒蕪落寞的情景,心中不由生出頗多的感慨。時代在發展,人們生活在進步,如今人們的生活用水早已是自來水代替了這個神圣而又落后的“澇池”。這個毫不起眼的彈丸之地在三十年以前的時候,卻是另外一番景象,那時它是鄉親們生活用水蓄水池——也就是人們習慣上稱之為的“澇池”。在我童年時代的記憶中,這個澇池在村里人的心目中有著崇高的地位,它的周圍總是被清理得得干干凈凈。特別是夏天晴朗的日子,澇池清亮得如同一面碩大無比的鏡子,把藍天白云和太陽也攬入懷抱,襯得岸邊的人瞇起了眼睛,居然分不清哪是天哪是地了!澇池周圍的草叢綠茵茵一片,青蛙匍匐其間,或靜靜閉目養神,或斷斷續續“哇,哇,哇”地抒發著此刻無比舒適的心情。也就是因為這個老池的存在,我和我的小伙伴們,童年的生活變得更加的豐富多彩,現在回想起來依然能品咂出無窮無盡的滋味……
我家人老幾輩住的這個地方叫“南溝梁”。這條綿延四五里長的卯梁,其實也就是秦嶺北麓的一個小山峰的余脈,在它的上面零零散散住著有二十來戶人家。聽上一輩老人講,很早以前人們是用打水窖收集雨雪水的辦法來解決生活用水的,到后來才選擇了一塊地勢平坦的地方挖了一個大澇池,順著這條山脈的走向又修了一條通往水源地的渠道。水渠的源頭叫“瓦罐溝”,溝里的水是從秦嶺的主峰——太白山的腳下流淌出來的,清清涼涼,終年不斷。記得,我還在上小學的時候,《自然常識》的課本里說水是生命的源泉,當時小小的我便在心里產生了一個很“私密”的疑惑:先是有了人住在這沒有水的“南溝梁”,然后才引來了水呢,還是先有了水才引來了這么多的住家戶呢?隨著時代文明日新月異的發展,以及自己人生閱歷、知識的不斷積淀,小時候那個幼稚的問題便也有了一個成熟的答案:亙古以來,人類是大自然中當仁不讓的主宰,世世代代的人們總是用辛勤的勞動和巨大的智慧改變著自身的生存狀態,百折不撓地創造著屬于自己的美好生活!
碩大圓形的澇池有七八米深,東面坡壁上有用平整的石頭砌起來的臺階,目的是讓鄉親們沿著這條看似簡單實則穩妥的`通道挑水。那時到了澇池干枯的時候,生產隊總要先安排精壯勞力,清理澇池底部的淤泥和修葺長長的引水渠,一切準備就緒后才開始給澇池里注水。起初幾天,水色渾濁得讓人目不忍睹,沉淀十天半月后清澈得竟然可以隱約看見隱隱約約淹沒在水里的踏腳石。夏天,澇池周邊土坎上的洋槐樹,枝繁葉茂郁郁蔥蔥,總會投下大片的蔭涼,夾雜其間的各種野草非常蔥蘢茂密,“游虎子”在水面上箭一般劃過,伏在草叢中的青蛙盡情地享受這份難得的愜意。如有輕微的響動,機敏的青蛙便紛紛“噗通,噗通”扎進水里,在空中形成一個優美的姿勢,活像一個個身姿矯健的跳水運動員。我喜歡看青蛙游泳的樣子,它們后腿并攏向后一蹬,前肢先向外伸展,優美的身影眨眼間便消失在清清亮亮的水里了,若隱若現地沉到水底去了。
暑假期間的晴好天氣,我經常會拿著個細棍子在澇池邊的草叢里胡敲亂打,迫使青蛙跳水,偷偷地向它們學習游泳的“技巧”,記住它們的肢體動作后又會到楊家河水庫里做“實戰演習”。久而久之,工不枉費,我的游泳技術越來越高,小伙伴們羨慕得不得了,紛紛向我討教“秘訣”,我便向水里指了指說:“青蛙就是師傅!”他們聽了吐了吐舌頭,一副堅決不相信的樣子,好像那是一件非常不可思議的事情!世界上各各物種之間總是有著非常奇妙的關聯,人類在漫長繁衍生息的進程中,總是借鑒、學習著生物的特異功能而創立了仿生學。因為蝙蝠而誕生了雷達,螢火蟲與冷光有著密切的關聯……例子多多,不勝枚舉,我用童年切身的經歷告訴大家:每個物種都有值得人類學習的地方,我們在追求物質生活舒適便捷的同時,也應該考慮它們的生存環境,經常在媒體里見到聽到又有什么物種因壞境的不適應,從地球上永遠的消失了,這樣的事情真的讓人非常的痛心疾首!
伏天的夜半時分,溽熱消退,涼風習習,萬籟俱寂,鄉村睡著了!這時候,卻是澇池里的青蛙集體鳴叫的良辰吉時,一呼百應,就像不邀而至的合唱團忽然從天降下,“哇哇”、“嘎嘎”、“嗯啊嗯啊”聲調各不相同、此起彼伏,讓人覺得寂靜的小山村瞬間就沸騰起來!這樣的情景發生在二十多年以前,如今,多少年里我不曾聽到過那樣的“夜曲”,偶爾想起既往的一切,耳畔卻依然縈繞著青蛙連綿不斷的叫聲,心間油然而生出很多的惆悵之感!
冬季,澇池枯竭了,隊里便組織人力開始清理底部的淤泥、雜草,大家伙稱之為“淘老池”。澇池的四壁是緩坡狀,大概是水分充足的緣故吧,上面居然生長著大拇指粗的甘草根,并且水分大、甜度高。當大人們一背簍一背簍汗流浹背地往外背淤泥,我們一群小伙伴則在忙活著刨挖甘草的根須。我們經受不住甘草根甜美滋味的誘惑,頂著挨揍受罵的風險竟然也樂此不疲,竟然經常期盼著枯水的時節早早的到來!
記憶中,家鄉的那個澇池曾經用聚攢起來的水養育了幾代人,就連沉淀下來的淤泥也變得營養豐富,居然可以作為莊家的優質肥料。澇池里的淤泥青青的、黏黏的,聽大人們說那是一種非常優質的肥料。凡是“上”過它的莊稼,長勢良好,必定豐收!有一個故事時至今日,依然是人們茶余飯后的話題:合作社的時候,一戶人家的自留地總是連年欠收,為此很無奈:為啥同樣的土地同樣的籽種,自己的莊稼就沒有人家的長得好呢?麥收時節,他看到鄰居家的麥子籽粒飽滿就非常羨慕,希望兌換一些優良的種子!鄰居聽后,哈哈一笑說:“咱們的種子是一樣的,只是我利用閑余時間給地里背了些澇池里的淤泥……”
澇池地處南溝梁的中心位置,離澇池五米左右的地方還生長著一棵水桶粗的白楊樹,我清楚地記得樹的半腰處長有枝椏的地方懸掛著一個鐵鈴鐺。每當它或急或緩的響起,那就是生產隊長發出了毋庸置疑的號令,不是召集社員上工就是要開會了。
或許是由于白楊樹“近水樓臺”的緣故吧,每年的早春時節正是乍暖還寒的當口,它卻總是早早地長出嫩嫩的枝葉,這時候白楊樹的樹皮和木質層是分離的。我們從樹上折下有筷子粗細的、比較光滑的枝條,左手握住右手輕輕扭動,小心翼翼地抽出里面的硬芯;用小刀把樹枝的皮分割成幾小段,然后掐住一小段的一頭向外捋掉皮,捋的時候嘴里還要不停的“喔,喔,喔”地叫著,于是,“咪咪”就算做成功了。捋的時候如果不叫就吹不響,大人們說樹枝里有狗,人只有學著它的樣子叫,“咪咪”才會響;我不相信大人們的話,結果是一連做了幾個即便掙得臉紅耳赤,我竟然一直都沒有吹響。我長大后才知道,童年時代玩耍的那個看似普普通通的“咪咪”,竟然有一個非常雅致、好聽的名字——,就是人們常說的柳笛。人生的道路上總是會遇到好多無法解釋的謎團,活到老學到老,時至今日我依然不明白做柳笛時:不掐住樹枝的皮學狗叫,它居然真的就吹不響!
夏天的時候白楊樹枝繁葉茂,就像一個碩大無比的“太陽傘”,盡最大的力量遮擋住火辣辣的太陽,讓大地多一些供人歇息的蔭涼。暑熱難耐,白楊樹下的那片蔭涼是絕佳的好去處,總會聚集著一堆人。茶余飯后,尋找樂趣的人們就用樹枝在地上畫一個橫九豎九相互交叉圖,一方隨手捋一把樹葉,另一方折兩根樹枝,隨便一圪蹴就開始了游戲——丟方。學校放暑假了,孩子們總是喜歡去人多的地方湊熱鬧,記得那時我們見得最多的、也最感興趣的莫過于看大人們在玩耍“丟方”。慢慢地,我與小伙伴們也掌握了其中對弈的核心奧秘,就是誰“圍”住對方的子兒越多就算誰贏了。似水流年,前幾年我在西安打工時,曾在小寨一個家屬區見到一堆人聚在一起下圍棋,便也擠進去細細觀看。發現他們走棋的方式、對弈的策略似曾相識,覺得與小時候玩耍的丟方游戲如出一轍。真沒想到在繁華鬧市間,居然又看到了幾十年前農村生活的影子!
這個曾經給我童年時代生活無限樂趣的澇池,如今它昔日的盛景已被無情的歲月湮沒。我偶爾回家看到它,內心依然激動不已,感慨萬千:這個澇池就像一位偉大的母親,用無怨無悔地大愛養育陪伴了幾代人成長,直到走到自己生命的盡頭!
時代的發展突飛猛進,十幾年前的時候,鄉親們就已經用深埋地下的鋼塑水管取代了水渠,如今自來水已經接通到了家家戶戶的庭院,水的源頭依然是來之太白山的涓涓溪流。雖然澇池已廢棄多年,但鄉親們依然讓它保留在天地之間。它昔日周圍的勃勃生機和夏夜里扣人心扉的蛙鳴,在人們不可復制的記憶里漸行漸遠,卻永遠溫馨難忘!
【記憶中的澇池散文】相關文章:
以記憶中的暑假為題的散文11-20
珍藏的記憶散文02-01
記憶的味道散文11-19
記憶中的小河作文01-11
記憶中的美好作文03-07
記憶中的那條街作文09-12
記憶中那翠綠的竹林08-01
記憶散落在夏日里的鄉村散文11-14
記憶里的燈火闌珊散文11-07
記憶中的溫暖初二作文0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