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愛是墻的散文
我們這里有一句俗語,叫做“在家靠娘,出門靠墻”。
聽到這句話的第一感覺是,娘,就是一面墻,是一面讓人生永遠有所依靠的墻。
常說,父愛是山,那么,母愛是什么呢?我的理解,母愛就是墻。這個說法,似乎有點委屈母親。其實,我認為,這更實際。山,畢竟不是家,而墻才是家的支撐。所以,母愛如墻,這更符合母親的性格。一般來說,男主外,女主內。母親,就是家的代表。母親的形象就是,辛勞持家,忍辱負重,慈愛有加。不管你走到哪里,背后總有母親陪伴的目光,溫暖,踏實,全身包裹了母愛。
慈母手中線,無不牽著游子之心。兒行千里母擔憂。不管千里萬里,無論天涯海角,母親的胸膛,如墻般厚實,安全,擋風遮雨,永遠是游子落葉歸根的歸宿。
母愛如墻,這不是傳說。有一個故事說,一個人背井離鄉,執意去見真佛。爬過九百九十九座山,涉過九百九十九條河,經歷了九百九十九次磨難,不知過了幾年,連家也忘記了,一身疲憊,萬般艱辛,蓬頭垢面,雙目失神。而真佛如捉迷藏,始終不見其面。此人心灰意冷,舉目無依,了無回歸之心。一天,失望至極的他步履蹣跚于山路上,忽見一松樹下,坐一老者,仙風道骨,白髯飄飄,遂大喜過望,以為這就是真佛,忙上前致禮求教,說明來意。老者手撫白須,微微一笑,緩緩說道:世上那里有真佛?佛就在人心中。其聽了不解。老者又說:若要見真佛,速速回家,見倒穿鞋子未梳妝者,就是真佛。其便踏上歸家之路。那時刻,才想起家,才有了家的渴望。當看到家的輪廓、家的院墻的時候,禁不住熱淚盈眶。此時,已是半夜時分,猶豫半響才敲響院門。不出片刻,屋內亮起燈光,聽到稀里嘩啦亂響,老母右手持燈,左手護風,衣袖也未穿好,一只鞋倒穿,另一只趿拉著,急急出門,幾為門檻絆倒。門閂開時,其看到老母白發蒼蒼,散亂無序,滿目的期待,一臉的喜悅。其人頓悟:真佛何在?就在眼前。那無時無刻不在牽掛不在保佑自己的,不就是母親嗎?遂噗通跪下,飽含熱淚,叫一聲“娘!”抱住老母雙腿,痛哭失聲,久久不起,像是有了依靠。兒女在外,誰最牽掛?誰最擔憂?還是父母。老娘是眼前佛、心中佛,孝敬父母,就是拜真佛。
我出門在外的時候,總會挑靠墻的床鋪(那時,旅館有很多三人間或大房間),將疲憊的軀體放上去,面向墻,如偎依母懷;背靠墻,如母擁入懷。那是一種長相依,終相憶的感覺。至今,墻成為我生命中的重要象征。一九七七年秋,母親病故。喪事過頭七之后,就要返回部隊。父親送我出家門,大哥推自行車于前,我步行于后。回頭見父親倚立門前,孑然一身。我想說一句:“回吧”但未能出口,哽咽于喉,淚模糊了雙眼:家里沒了母親,家已不家。忙轉頭,怕被父親看到傷心的樣子。母親走了,家像是塌了,家的依靠,家的'溫暖,家的依戀,竟覺全無。母親去世,滿院凄涼,失去的不僅僅是一個人,而是家的溫暖。走的是母親,但覺得塌了的是家里的墻:墻塌了,冷冷清清的院子,好像提前到了冬天,墻成了擺設,不再保溫,不再擋風,不再遮雨,那一霎那,我全身似乎沒了依靠。那時候,我就覺得,母親的確是家里的一面墻。這面墻,是避風港灣,是御寒房舍,是安全屏障,是心靈依托。母愛往往是失去后的回憶。點點滴滴匯成細流,緩緩在心里流淌,在心頭激蕩。
母親是一面墻,正直,寬厚。墻,無論是黃土壘磚石砌,還是混凝土澆筑,其作用就是搭起一個架子,蓋成一座房子。而母親就是這墻。土氣或者洋氣,墻沒有變其志;貧窮或者富足,墻沒有改其質。金窩銀窩,最難舍的還是家這個窩。因為生于斯長于斯,因為那里有一份溫馨的牽掛。還有的是,那四面墻,圍成的家,是那么的讓人依戀。正因為這面墻,才讓人有了原點,有了勇氣,有了信心,有了力量,身后永遠是那么安全放心。
讀書的時候,看到古代的武士,倚劍對敵進行搏擊,總會背靠墻壁、大樹、山崖,敵人會失去從背后襲擊的機會,也讓自己沒有了后顧之憂。誰也不會在專注對敵的時候,讓后背暴露于危險的境地。如芒在背,是很可怕的,分神的時候,很可能就是敵人的機會。當倚墻而立,倚墻而臥的時候,是否是母愛的延續?我相信,每一個人與生俱來的安全感,肯定是由母親的懷抱而來,并延伸到生活、工作以及人們活動的方方面面。每當出門在外,背靠墻壁的時候,我就會忍不住想到母愛是墻這句話。
【母愛是墻的散文】相關文章:
左邊災難右邊母愛散文04-30
今夕是何年散文05-01
我不懂的是我散文11-11
泥濘的腳印,是母愛的痕跡作文03-01
我是大山的女兒散文欣賞11-04
初夏,你是我的暖散文05-02
故鄉,蕭條是你的含義散文12-01
理想是朵美麗的花散文02-01
媽媽,你的愛是暖的散文11-17
成長是開在荊棘里的花散文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