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老師邊樹田散文
邊樹田先生是我小學四五年級的語文老師兼班主任,也是我母親曾經的語文老師,他把畢生的精力都放在了教書育人上,是鄉里教師的楷模,至今我都對他念念不忘。
先生個頭不高,不茍言笑,絡腮胡子加上頭頂的“高光”,長相十分像蘇聯的領袖列寧,調皮的同學因此給他起了一個外號“禿子頭”。一次,一位高年級的同學在背后偷偷喊起了先生的外號,不幸被先生聽見了,這位同學就因此付出了昂貴的代價。先生把那位同學叫到辦公室門口,狠狠地批評教育了一番,后來那位同學老實了許多,而全校的學生也漸漸對先生的威嚴有所忌憚。
先生在語文教育上,可謂是別出心裁。他給我們布置作業不像其他老師那樣機械地讓你對著一個字詞或句子抄寫十幾遍,而是講求質量和效率。先生讓我們在字詞上注上拼音和音調,讓我們邊讀邊寫,寫完后再用這個字詞重新造句,這樣不但鞏固了字詞的讀寫,而重新造句也加深了它們的理解,頗有“溫故而知新”的功效。先生講課從來不局限于書本知識,而是舉一反三,使同學們學習語文的興趣大增。記得當時有一篇課文叫《少年閏土》,是魯迅先生小說《故鄉》里的一段插敘,講到這篇課文時,他把魯迅先生“從頭到腳”介紹了一遍,這時大家在腦海中對魯迅先生就有了一個大概的'形象,先生還講道:
“等你們上了初中,還會學到他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社戲》等文章,那些都是他的代表作……”此時同學們都會睜大眼睛望著他,似乎都對未來充滿了憧憬,我們就會懷著強烈的好奇心去學習這位文壇大家的文章。
先生不但課講得好,班主任也當得也十分好。四年級的時候,他剛剛接任我們班,就“大刀闊斧”地改造了一番。時值班委換屆,先生在班里組織選拔了一些有才干的新人組成了新的班委成員,袁保瀅(現是山東大學在讀研究生)同學被推舉為班長,勞動委員也換成了新人,而我因為跑得快被選為體育委員。這樣以來,班里形成了一股更加積極向上的風氣,我們的學習成績也有了明顯的進步。
五年級畢業后,我們離開了村里的聯小去了鄉里念初中,從此再也聽不到先生那栩栩如生的語文課了,而能碰上先生一面,更是一件可遇而不可求的事。
初中四年級的時候,一天下了晚自習,我和同學去教室外面溜達,突然聽到一個熟悉的聲音朝我喊來:
“袁哲啊……”我回頭看了一眼,因為燈光昏暗的緣故,加上我的眼睛有了一點兒散光,并沒有認出是先生來,我只好又走進了幾步,才恍然大悟:這不是快四年沒見的邊樹田老師嘛!他和另外一位老師在草皮上坐著,我跟他聊了幾句才知道,他現在在鄉里的中心小學教畢業班,因為那邊學校教室整修得緣故,暫時借用我們學校的一間屋子講課。我們馬上面臨中考,學習也比較緊張,我并沒有和他聊太多就匆匆進了教室,之后,我們再也沒有碰過面。
如今,我回鄉的次數少了,偶爾的一次回鄉也碰不上這位昔日的語文老師,我想,他應該退休了吧,而我卻又多想再聽一聽他的語文課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