莧菜里的蚯蚓散文
學校迎接檢查,我與廚房里的一位老師傅清理學生洗碗池后面的水溝,大掃帚掀開了一團臟物,底下露出一堆蚯蚓,條條粗壯而活躍,那老師傅說:“哈,釣魚的好東西!”可惜我們都不釣魚,我把臟物鏟進垃圾桶,把那一堆蚯蚓倒在旁邊濕漉漉的草叢中。晚上回家,我對餐桌上的莧菜贊不絕口,母親卻說起一件鄰里的事。另一棟住宅樓上有一位婆婆,早上從街上買回一把莧菜,大概清洗的時候不夠徹底,中午吃飯的時候,她的兒媳見到莧菜中有一條小蚯蚓,勃然大怒,說了婆婆很多難聽的話,那個婆婆非常郁悶,想要回老家了。人有時真是奇怪,莧菜里有一條蚯蚓,慢說吃了也沒有什么大問題,就是不能吃,壞的也不過是一盤菜,把它倒掉就是,何必生老人那么大氣呢?也許菜里的蚯蚓也不過是一個突破口罷了。
這兩件事情勾起了我關于蚯蚓的一些記憶。
在改造之前,我家老屋的大門口是一座從側面而上的石頭臺階,臺階與墻角形成了一個一面開口的大垃圾坑,這在我們這里被稱作“陽溝”,用來集中收納日常的生活垃圾。經過一段時間,這些垃圾發酵、腐爛后,大人就不定期把它們挖出、外運到田地、菜園里作為肥料。這種安排在現在看來肯定是不好的,既有礙觀瞻也不夠衛生,但那時我們這里差不多家家都是這樣設計的,尤其是在舊的建筑風格保持得比較好的地方,整個村落的建筑互相勾連,構成一個近于封閉的整體,陽溝上面就是天井,這樣的設計是有它的合理性的。土改與大集體之后,村落的宗族結構自然瓦解,各家各戶的住宅也分別有些變動,有依舊住破舊的老屋的,也有改建和新建的,我家的老屋原本是整體的一部分,當然也較多地維持著過去的樣貌。我的幼年,基本就是在這樣一些陰暗、潮濕、狹窄、拐彎抹角的房子內外度過的,而我家門口的這個陽溝,正是我的一處樂園。在這個樂園中,我每天看烏龜爬進爬出,看石縫里生出青苔,看癩蛤蟆吞食蒼蠅蚊子,當然,我也翻開那里骯臟的石塊和殘磚斷瓦,看那些蚯蚓慌亂地縮回濕漉漉的土里,而地面上也留下他們亂七八糟的地道和孔洞。
那時我似乎并不覺得陽溝和蚯蚓特別骯臟,而大人們也總是顧不上我在干什么,所以我即使一個人在陽溝里呆上半天也并沒有人尋找。據唐家姆大后來說,我甚至還喝過房基下陰溝里流出來的水。我相信她說的是真的,那時陰溝里一年四季都有水流,冰冷而清澈,像不竭的泉源。現在那條陰溝早已不復存在,而且即使在我家院子里挖地三尺也挖不出水來了。既然我連陰溝里的水都敢喝,那么擺弄蚯蚓自然也不在話下。在我的記憶中,到陽溝中挖蚯蚓可能有三個原因,一是純粹沒事干,把蚯蚓也當成了玩伴。這在現在看來不可思議,而那時即使幾條蚯蚓也能帶給我無窮的快樂。我喜歡看它們奇怪的運動方式,也很好奇它們的身體構造,我甚至還殘忍地“解剖”過它們;二是為了喂雞。無論日子如何,我家總是要養幾只雞的。我尤其喜歡出窩不久的小雞,它們那么活潑精靈、無所畏懼,它們也很喜歡我丟給它們的蚯蚓,常常爭搶得不亦樂乎。每次我到陽溝里開始翻尋,母雞就緊跟在我后面,它很明白我在干什么。而我也掌握了找蚯蚓的訣竅,每翻開一塊石頭或者瓦片,迅速揀出下面的蚯蚓之后,我就會把那些石塊或瓦片復原,留待第二天再翻尋;另一個原因就是為了釣魚,這大概是五六歲之后的事了。
我說“釣魚”,實際上還算不上。我是用兩根麻索交叉,系上筲箕,另用一根麻索,一端系上幾條活蚯蚓,另一端則系在筲箕上,使蚯蚓大概處于筲箕底部,再在筲箕里放上一塊石頭,撒上飯粒,把筲箕順著井臺沉入水塘中,我則提著麻索靜待一兩分鐘,然后輕輕將筲箕提出水面,筲箕里自然就留有一些逃不出去的小魚了,這在我們這里叫做“罾魚”。我最喜歡的其實還不是“罾魚”,而是釣鱔魚和青蛙。我們的水井在水塘的一個角落里,是用石頭和水泥壘砌的`,久而久之,黃鱔在里面安家,它們把巨大的井臺打穿了。我依舊用麻索系上釣鉤,在釣鉤上穿一截蚯蚓,再把蚯蚓慢慢放到黃鱔藏身的洞口,輕輕捻動麻索,很快,黃鱔就會出來吞鉤。而黃鱔在水下的舉動,我早已看得一清二楚,只要抓住機會,適時拉鉤就行。黃鱔是很貪吃而兇狠的家伙,也正是因此,釣黃鱔很簡單,幾分鐘我就能釣到一條,夠母親做一大碗炸黃鱔了。老家門口水塘里黃鱔多盡人皆知,不僅本埦的大人小孩不斷地釣、捉,拿來自己吃,外面也經常有人來捉黃鱔去賣錢,幾年之后,黃鱔終于絕跡,不過似乎也沒人覺得惋惜。釣青蛙最有趣,但需要一根釣竿,因為那些青蛙往往蹲在遠處水中的浮木上。把一小截蚯蚓穿在釣鉤上,用釣竿和釣線把蚯蚓垂到青蛙眼前,輕輕晃動,青蛙就會跳起來吞鉤,我有時甚至用空鉤就直接勾住了青蛙的下巴,把它釣起來了。釣起來的青蛙,我一般會放掉,我的快樂僅僅來自于過程。但我也看到有埦下的大孩子把釣到的青蛙去掉內臟,用芭蕉葉包起來,埋進火塘里烤熟,然后剝去外皮,把青蛙腿撕下來吃,他們說跟雞肉一樣鮮美,我也由此懂得了青蛙的別名---水雞。
上學之后,蚯蚓漸漸淡出了我的生活,再進入我的認知,往往是因為它們給予了我某種特別的刺激。我在村小讀三年級的時候,大隊部的供銷社側邊,有人開了家餐館,每天從那里經過,我都可以聞到里面飄來油條和包子的香味。忽然有一天,我聽同學們傳言,說餐館里用蚯蚓做包子餡,我感到十分驚訝,我從來沒想到蚯蚓也是可以吃的;丶覇柛改福麄兙谷灰舱f是真的。我不相信那些傳言,幾次親自去察看,并沒發現有什么蚯蚓做的包子餡,而館子里的人也否認了傳言,他們說包子是用肉泥和粉絲做的。現在想起來,我依舊不相信,我推測父母當時那么說大概是為了斬斷我的念想,因為他們自己沒錢給我買包子吃,所以只好撒個謊,大人們認為小孩子肯定會覺得蚯蚓很惡心。事實上,奇怪的是,我從來沒有那么認為,并且,當我學過一些生物知識,知道蚯蚓的生活習性,以及了解到蚯蚓對于土壤和作物的益處之后,我對蚯蚓的好感還越發增強了。在黃州南湖讀書的那幾年,夏天的每次雨后,空氣里都洋溢著蚯蚓濃郁的腥氣,從宿舍到飯廳的水泥路上,常常有大量鉆出地表的蚯蚓在費力地蠕動,我也沒有覺得它們有多么骯臟,相反,我很為它們被來往的腳步踩死而惋惜、感傷,就像為我那三年被荒廢的光陰、浪擲的青春一樣。現在電視上關于美食的節目很火,吃什么的都有,似乎還沒見有吃蚯蚓的,而上網一查,是我孤陋寡聞了,蚯蚓還真是營養價值極高的食材,只是我已經對它們沒有任何食用的興趣了。
現在,坐在電腦面前,敲這些文字的時候,我恍然覺得自己也是一條蚯蚓了,記得我以前在日志里寫過這樣一句話:暗夜里,蚯蚓翻耕土層,一遍遍,把過往和未來,穿織成一段段焦黑的文字。就喜歡熬夜和亂鉆而言,我和蚯蚓,真的沒有太大差別,只是它在泥土中,我在文字的迷宮里。但愿我不會弄壞人家的莧菜,至少蚯蚓自己是沒有那個故意的。
【莧菜里的蚯蚓散文】相關文章:
圍墻里的狗散文11-10
融入秋的情境里散文11-19
櫥窗里的鐵皮玩偶散文11-12
網絡里的別樣愉悅散文05-02
映山紅里杜鵑啼散文11-12
情迷賽里木散文11-04
大灣里散文隨筆11-04
家游錦里溝散文11-03
在回憶里感謝你散文05-02
月光里的《海潮文韻》散文欣賞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