躺在溆城河上的浮橋散文
朋友把兩張照片發在網上,喚醒了我沉睡的記憶,讓我想起了那終年躺在溆浦縣城西湖口河面的浮橋。
多年沒有回過溆浦了,也多年沒見過那浮橋了。陳年的印象,已經有些模糊。迥異的傳說,讓我難以捉摸。不知道,這浮橋最初究竟為誰所建。也不知道,它屢遭洪水沖擊,經歷了多少回生死的考驗,做出過多大的貢獻。更不知道,為何之前的浮橋常被沖走,而爾后的浮橋又安如泰山?我想探討個究竟。
王炯華教授是一位治學態度十分嚴謹的學者,年輕時在溆浦上學,成年時在武漢工作,一生中出版了許多學術專著。他鄭重其事地告訴我,溆浦浮橋,始祖乃陳遐齡將軍。其主人于五零年被誤殺之后,它也被洪水沖走了。以后黨和政府給陳先生平反昭雪,其后人從美國回來,為感謝家鄉人民為其伸冤,再度捐資重修了一次。以后重修,為縣政府出資。米智華先生生在溆浦,長在溆浦,又一直在溆浦縣委機關工作,曾出版和編輯過好些書。盡管處身在不同境地,卻也異口同聲地說:“溆浦浮橋,最初是康威將軍陳遐齡先生于上世紀四十年代出資所修。以后幾度復修,為縣政府出資。”他們都是文化名人,都說得有根有據。而何先培老師、禹經安老師的說法跟覃昆先生所查《溆浦縣志》的記載一致,說是由縣城正陽南貨店于一九四三年為首籌資建造。以后三度復修,均由縣政府出資。一切與陳無關……
話是由人說的,消息是由人傳的,故事是由人編的,《縣志》是后人寫的。誰都有記錯人物的可能,也有在特定歷史背景下故意張冠李戴的可能。我不去盲目評論哪是哪非,也不貿然斷定誰錯誰對。因為這世界,不明真相的事情太多了,我無從考證。即使考證出來了,人去樓空,又有多大意義呢?我且相信自己的眼睛,相信親的經歷,相信真真切切的感受好了。
第一次看到浮橋,是在上世紀八十年代。
那天我去教師進修學校學習,剛到溆浦,站在大橋上面,倚欄眺望,只見一江碧水,自東向西,緩緩流淌。滿河翡翠,由遠及近,閃爍著細細鱗光。
就在這遠望的視線中,有一座酷似首張照片的浮橋,靜靜地躺在這溆水河上。沒有固定的橋墩,也沒有很高的跨拱。只見十幾只木船,頂托著由木枋鋪成的橋板,如畫家筆下的千足蟲,仰身露肚,橫臥江面。木船一頭方,一頭尖,泊在水里,遠遠看去,仿佛臥置玻璃面上的子彈。而木枋同樣厚,同樣長,跟木船同向,一字排開,拴著鋼纜,搭于木船,向兩頭伸展。猶如一條又寬又長的`子彈帶,掛在溆水大漢腰間,一端牽著城北,一端拉著城南,把南北兩岸,緊緊相連。
城北三面環山,綠樹成蔭,襟江抱河,一看便知是一塊風水寶地。其間機關林立,商賈云集、人文薈萃,是溆浦政治、經濟和文化的中心。鱗次櫛比的高樓,坐北朝南,依山傍水,把街道兩側擠了個嚴嚴實實。大小不等的民宅,高低不一,風格各異,將河沿封了個密不透亮。幽深的河街,古老的小巷,從老火車站到寺坪前方,延伸了幾里路長。而參差不齊的吊腳樓,猶如調皮的姑娘,有的把秀腿伸進水里,有的把秀腳踩在陸上,盡情展示著自己的嫵媚,恣意渲泄著個性的張揚……這一切,顯現了這里的繁華,構成了溆城古樸而美麗的風光。
城南地域廣闊,是城鄉結合部,是進出縣城的關口,也是清朝愛國愛民的“康威將軍”陳遐齡的故鄉。南來北往的人們,要從這里通過。東買西賣的商品,也源源從此出入。雖然剛納入城鎮的范疇,但房屋密布,人口眾多,還有幾座工廠,也是一個比較熱鬧的地方。
浮橋的出現,成了人間美事,給城北城南帶來了交通的便利和聯系的通暢。
可是往事不堪回首,說來讓人心傷。
在此之前,溆水像是一條巨蟒,橫在眼前,將道路攔斷阻擋。南北兩地,仿佛一對鴛鴦,渴望著相依相偎,中間卻阻隔著一根無法逾越的大棒。又如織女、牛郎,分處銀河兩旁,可以凝望對方,卻不能走進對方身旁。據說這里曾兩度修過浮橋,可是經不住洪水的沖擊,毀的毀,亡的亡,只留下了一個空空的沙場。西邊有一公路大橋,但離得較遠,繞行不便。百姓過河,往往選擇渡船。可等船浪費時間,坐船不太安全。每當洪水到來,不是有渡船被洪水卷走,就是有過客在此遇難。其中有四口之家,三人不幸落水。打撈上來的時候,還緊緊地抱成一團。河水中,匯入了親人的淚水。河岸上,回蕩著悲哀的哭聲。
那時還很窮,面對著寬闊的河面,老百姓只能望洋興嘆,真是一籌莫展,都把希望寄托在縣委縣政府身上。
縣政府八五年制定了城南開發戰略,在西湖口對面,建起了商貿街和農產品交易市場。為了方便往來,政府出資造了十幾條木船,買了木枋和鋼纜,砌了兩個橋垛,建造了我們看到的,跟首張照片一樣的那座浮橋。把南北牽連起來,讓溆水天塹,變成了通途。
白天,過往的行人,跨過碼頭,踏上顫悠悠的浮橋,走向對岸,既節省了等船的時間,又享受到快捷、舒適和安全。
入夜,兩側亮起路燈,浮橋便成了一彎新月,從蒼穹掉落下來,躺在水間。勞累的人們來到這里,享涼風悠悠纏綿,賞雙月默默交歡,頓時疲倦消失,煩惱驅散。窈窕的女子行走于橋上,輕曼的身影倒映在水里,仿如嫦娥在月宮里蹁躚起舞一般,真是讓人陶醉!
可是非常遺憾,浮橋要纜繩系在石垛上的鐵柱上,才能穩定安全。橋修好了,沒人好好監管。才過了短短數年,石垛經不住沖擊,垮了。鐵柱缺少防護,銹了。纜繩耐不住磨,散了。木船和橋板飄浮在水上,固定不住了,跟隨著洪水,入洞庭,經長江,飄去太平洋了。
百姓紛紛要求重修。可政府的財政緊張,一時拿不出錢。一拖再拖,拖了幾年。
時光如年邁的老人,走得舉步維艱。每走動一歩,都牽掛著縣委縣政府領導的心弦。
為了不辱使命,為了全縣百姓的方便,一九九九年,縣政府毅然提出,我們是百姓的父母官,再困難也不能辜負百姓的期盼!于是從緊張的經費中撥出專款,再造了一座跟后一張照片一模一樣的新浮橋。
這座新橋,雖然同樣還在原地,也同樣還是由相同的四個主要部分組成,但縣政府領導科學規劃,科學設計,并汲取了從前的經驗教訓,末雨綢繆,采取了一系列有效的管理防護措施,建造的橋比原來更寬敞更牢固、更穩定、更漂亮。橋上建了三個燈塔,指引著路人的方向。橋板雖然還是木枋,但更寬、更厚、更長。里面煮過防腐油,表面刷上了防腐漆,上面還釘上了堅硬耐磨的合金板。承重換了鋼質船,船身更大,船體更長,里面泡過防銹油,外面刷了防銹劑。雖然還是采用鋼索牽連,但鋼絲纏繞得更緊,內外都進行了防水防銹處理。點水不進,銹斑難生。最關鍵的是,兩岸起固定作用的鋼筋水泥垛,基座又大又厚,柱子又長又粗,深深地扎入了大地之中,成為浮橋的主心骨,既穩沉又牢固,牽拽著鋼船和橋木。
眼下洪水已過,水位早已下落。堤岸上,留存著高髙的洪水痕跡。河水中,浮橋如一位慈詳的老人,默默無語,安然無恙。河水清澈見底,河場青翠如碧。浮橋、清水、綠草完美地融合一起,渾然一體,讓人心曠神怡。
浮橋在縣城位置很矮,所以很不起眼。如今有了高大華麗的鋼筋水泥橋,它就更加沒那么引人注目。沒人為它唱贊歌,沒人給它做宣傳,百度上也搜不到專門網頁。但其跟佛菩薩一樣,真誠善良,普渡眾生,不論男女老少,不分貧富貴賤,不論官職大小,不分地位高低,無論工人商人,不管漁民農民,都一視同仁迎送。它頂風冒雨,屢受沖擊,歷盡磨難,飽經滄桑,付出了多少服務、發揮了多大作用,也不張揚。老人踩著它去醫院看病,保住了生命和健康。青壯年由此去打拼,實現了價值和夢想。小孩踩過它走進課堂,將成為國家的棟梁。翟庚甲從它身上走過,組織建立了中共溆浦秘密黨支部。舒新城經過它去上海,編輯出版了《辭海》大辭書。王耀文走過它去漫水村體驗生活,寫出了長篇巨著《漫水》。舒新宇老師走過它,“喚醒”了屈原唱《九歌》,又把向警予“請回”了溆浦。商人通過它,向市民提供了多少商品。農民工兄弟走過它,蓋起了多少高樓……誰知道,它夜以繼日,承載了多少重量?
當我寫下此文,沒有寫出建橋者的具體姓名時,王炯華教授告訴我:“寫溆浦浮橋,不能不寫陳遐齡。因為他是溆浦浮橋的始祖。吃水不忘挖井人。我們不能忘記他啊!
也許大家都想記住出資建浮橋這件好事,卻沒有記準這好事到底是誰做的。我在未經考證的情況下,不敢隨意寫上誰的名字,未免有些遺憾。但我覺得這并不重要,因為讓后人銘記不是其做好事的初衷,做好事的人,本身是不圖名利的。重要的是,我從王教授的言行中,看出了大家對做好事的人的那份由衷的尊敬,看出了溆浦人的感恩之心,看出了溆浦百姓的真誠。是啊,不管是陳遐齡先生還是正陽南貨店,不管是始修橋者還是后修橋者,也不管是縣委縣政府還是普通平民百姓,只要做了對百姓有利的事情,大家都會尊敬。我在敬仰和感恩出資修橋者的同時,也深深地敬佩和感謝王炯華教授、米智華老師、何先培老師,禹經安老師和覃昆先生。他們都是我未曾謀面過的人,卻不論生疏,不小看鄙人,都那么熱情、那么真誠、那么認真地幫我解答問題。我想,他們正是浮橋精神的傳承人,在現身說法,傳播著大愛吧?
從第一次見到浮橋,到現在來寫浮橋,時間已過去了二十八年。隨著溆浦面貌翻天覆地的變化,原來的吊腳樓不見了,代之以高樓大廈了。老河街拆除了,修筑堅固漂亮的防洪大堤了。街道寬了,商場多了,火車站搬遷了,高速公路,高速鐵路即將通車了。張家橋臭水溝被填了,已建成寬闊的屈原大道了。漫水村變成休閑度假的農莊了。縣城規模擴大幾倍了,城南也變成熱鬧的城鎮了。大橋新修幾座了……而浮橋,卻被政府根據百姓的意愿保留下來了,至今依然如故地躺在溆浦縣城的河面上,終年堅守著自己的職崗,春沐暖風,夏享清涼,秋抱寂寞,冬吻雪霜,朝迎旭日,晚送夕陽,憑鋼筋水泥柱的堅強,借大地深處的力量,用博大的愛心迎來送往,創造出自己的燦爛輝煌,已經成為一道傳承溆浦文明的風景,象征了一種無私的奉獻精神,影響和感染著世代的人們。同時,它又成了一本歷史和思想品德教科書,我們或許能從中讀出更多、更多……
【躺在溆城河上的浮橋散文】相關文章:
濟南,這座城散文11-06
懷念一座城散文12-03
有愛城自芳散文欣賞11-08
哈德遜河上的奇跡勵志故事03-08
一座城,一片桐散文11-26
瘋狂動物城的臺詞01-18
特洛伊城的毀滅01-19
保衛羅馬城的激戰01-11
城濮之戰04-22
遷都許城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