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緣散文
離我家老房子不到三百米處,有一片樹林,里面有一塊空地,呈方形,是小時候碾稻谷的地方,如今長滿了雜草,荒在那里,周圍分布著零零碎碎的石塊,是碾輪的殘片,從這些石頭里面,可以瞥見歲月的痕跡,以及歷史的沉淀。
中國人與石頭是結了緣的。
石頭,在中國的歷史長河中經久不衰,已經從物質層面演變成精神層面。不知道人們什么時候開始鐘愛石頭。關于石頭的故事也變得撲朔迷離。女媧用七彩石補天,孫悟空從石頭里蹦出來,賈寶玉是玉石的化身……這些都給石頭蒙上了一層神秘色彩。
現實生活中,石頭的身影更是到處可見。尤其是古代衙門門前,必有一對貔貅(很多人認為是獅子,中國本土沒有獅子,因此不會將其作為愛物)。貔貅,是一種傳說中的猛獸,極像麒麟,頭上長有一角,能夠判別是非。后來貔貅的角慢慢沒有了,變得越來越像獅子了,或許人們覺得這樣比較好看。但是它的制造基本上是石頭雕刻的,形象逼真,甚至兇神惡煞,讓人畏懼。
石頭,就這樣被搬到生活當中了,一些達官顯貴也在門前立了兩尊“獅子”,用以鎮宅。這些石頭已經不是簡單的石塊了,而是被人們賦予了神秘色彩,滲透了精神內涵。人們從石頭里面找到了某些心靈的慰藉,這讓他們很有一種安全感。
石頭的存在,是國人的一種文化心理。人們希望通過這些石頭,看到一絲內心深處想要的東西。對于先人,人們立碑傳世。碑刻文化于是烙印在這些石頭上,它的存在已經超越了時間和空間的界限,把歷史和文化帶進了后來人的眼里。從他們的條紋中,可以探尋到很多深刻的事物。那些有杰出才能的將軍或者文人墨客,或者因為一次戰爭,或者因為某首詩詞,或者是光彩的事跡,都希望通過這些石頭來銘記這些點點滴滴的故事。于是石像便興起了。每個城市都有它們自己的石像,這些石像構成了一個城市的文化內涵,人們可以從它們的身上感受遠去的歲月。
石頭,最宏偉壯觀的時候,就是石窟的開鑿。龍門石窟、敦煌石窟、云岡石窟可見一番,人們寧愿耗費巨大的物力和人力也要把石頭的意義放大,或許是一批信徒完成一個精神歸宿,或許是某個有巨大權力的人在完成一項向往已久的夢。這些石窟后來演變為一種文化,人們遠涉千里前來觀摩,從這么巨大的石頭中或許可以給人一種力量,一種大氣磅礴的感覺。
有一天,一個不懂石頭的人從野外撿到一塊不一樣的石頭,結果一個石匠以高價買下。石匠對這塊石頭很傾心,光滑的外面,透徹的質地,清脆的聲音,絕不是普通的石頭。于是加工后,成一塊翠綠的泛著光的石頭。這就是玉石,寶石。他們更是人們鐘愛的物品。古代的人都有配玉的習慣,或許是一種氣質的象征,或許是為了顯示自己的身份,因為只有富家子弟或貴族人群才有配玉的資格。玉的價格也因此提高。后來連皇帝也喜歡了,并且規定各地方官員必須把所得寶玉獻上,除部分玉石外不準亂用,那是皇權的象征,皇帝命巧匠把這些玉石打造成玉盤、玉杯、玉枕……漸漸地玉又從龐大的身份變為小巧的玩物。
宮中的玉石,是稀世珍寶,它們不僅僅是地位的象征,更是一種生活品味。很多大臣為了得到罕見的玉石,不惜犯著欺君的罪名而私自藏起來。可見玉的價值在某些人眼里早已經超越了生命的價值。
歷史上真正把石頭酷愛到極點的是南宋的一位皇帝。他獨愛石頭,玉石、寶石、花崗石等都是他的摯愛。皇宮里到處可見石頭的蹤影,儼然成了一座石城。尤其是花崗石,這位皇帝不顧老百姓的死活,從遙遠的地方花費全國的人力為其尋石。常常在江面上看見巨大的輪船,裝得都是這些石頭。
可以說,中國人對于石頭的熱愛那是“走火入魔”的`。究竟石頭里面藏著什么秘密,它吸引人的地方在哪里?沒有人告訴你答案,也不需要告訴你什么答案。一切的緣都在人們的眼里。或許因為它的堅硬,頑劣;還是石頭本身就透著一種精神力量呢?隨著時代的變遷,石頭并沒有消亡,而是越來越火。如今的古玩市場,玉石,寶石琳瑯滿目,很多人熱愛于石的收藏。他們并不是單純地喜歡這些質地堅韌的石頭,他們所追求的是一種石一樣的生活。
石頭,從荒郊被發現后走進了人們的生活,甚至融入了身體里。人們把頑劣的石頭變得柔軟,把粗糙的石頭變得光滑。大的放在院子里,小的戴在身上,過著一種與石為伴的生活,連死去后也要與石為伴,也許有石頭的地方才是最安全的。
我又想起了我家樹林里的那些碎石,或許現在他們已經是古石了,從它們身上我感受到了老一輩人的生活,這些一塊塊不完整的石頭不就是一段段殘留在歲月風塵里的故事嗎?
【石緣散文】相關文章:
緣來緣去緣如水散文11-16
十八春半生緣散文11-12
有關紅塵怨與緣散文11-18
樹緣梅酒的情愫散文11-15
同名是緣,同名也是福散文11-03
四葉草之緣散文05-01
緣起緣滅散文(精選7篇)11-15
千年緣,千年戀散文11-07
三生石上散文11-08
三生石上情緣幾世散文0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