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三先生的由來散文
培根說:凡有所學,皆成性格。我自學中醫(yī)的那些經歷,讓我終生受益。
1956年,我還在上初中一年級時,父親就問我長大以后的志向,我說要像父親一樣當醫(yī)生,父親大喜,就教我背誦《藥性賦》,還教我針灸之術。我平日呆頭呆腦,但學這倒是挺快,先是在自己身上扎針,后是遇到同學有個扭傷,腹痛的,給同學扎針。平日里時時留意父親是怎樣給人看病的。
1960年春,我在大冶一中上高一,碰上了省話劇團來學校招學員,我去應試了,導演們出了一個小品題目是“搶救一個危重病人”。我不慌不忙,從檢查“病人”脈搏,呼吸,到做人工呼吸,到打針服藥,一氣呵成,把幾個導演看呆了。導演隨即走上前握著我的手說:“恭喜你,你被錄取了。”
1962年春,轉了一圈,從話劇團到文藝干校又回到老家當農民的我,忽然想起了這一幕,心想:何不子承父業(yè),自學中醫(yī)呢?父親已經去世一年,但是他留下了大量中醫(yī)書籍,我在雨雪天,搬出了這些書籍。原來都是古籍書,有《黃帝內經》,《金匱要略》,《傷寒論》,《千金方》,《本草綱目》,《外臺秘要》……。全都是文言文寫的書,晦澀難懂。只有父親編寫的《針灸學講義》是白話文。要想學中醫(yī),首先必須過古文關。好在父親原是在大學學中文的(后自學的中醫(yī)),家里保存有大量的古文圖書,有《四書五經》,《左傳》,《史記》,《漢書》,《資治通鑒》,《楚辭漢賦》,《唐詩宋詞》……還有很多古代小說,有《四大名著(三國,水滸,西游,紅樓夢)》,《聊齋志異》,《東周列國志》,《儒林外史》……我又一頭扎進這堆古書中,從哪本書開始學?我犯了難。
“《從古文觀止》和《唐詩三百首》學起。”母親這時發(fā)話了。原來母親只上了兩年學,后來跟父親學古文,就是從這兩本書開始的。母親還教會了我唱讀,所謂唱讀,就是用古人的調子,搖頭晃腦地讀書。母親成了我學古文的啟蒙老師。
學古文,不背誦是學不好的,唱讀有利于背誦。因為古文,古詩詞大多有韻律,朗朗上口。我開始不習慣,只是小聲唱,時間久了,也就放開嗓門大聲唱起來了。其實《古文觀止》也好,《唐詩三百首》也好,都是清代人為孩童編寫的啟蒙教材。《古文觀止》收錄了從東周到明代的經典文章二百二十篇;《唐詩三百首》收錄了唐代經典的詩歌三百首,所謂“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吟詩也會吟。”自從我經過妙靜師傅點悟后,靜下心來研讀這兩本書,一篇古文,一首古詩,靜下來讀三四遍,就差不多能背誦下來。人們常說,讀書要苦讀,在我看來,讀書是一種享受,是一種樂趣,是一種需要。在書的海洋里徜徉,看到了目不暇接的瑰麗風景;看到了古代無數美輪美奐的宮殿和建筑;看到了翩若驚鴻,婉若游龍的洛神;溫泉水滑洗凝脂,一枝梨花春帶雨的楊玉環(huán);看到了茂林修竹,惠風和暢的蘭亭聚會和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的滕王閣盛宴;看到了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夜游赤壁的蘇軾們;看到了忍辱負重,寫下鴻篇巨著《史記》的“千古文章太史公”;看到了古代戰(zhàn)場廝殺的血腥場面;看到了直搗燕然山,凱旋歸來的驃騎將軍霍去病……我的心胸豁達了,懂得了榮枯盛衰是人生的自然現象,潮起潮落是自然規(guī)律的必然;我有了自信了,深信“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我每天晚上在燈下唱讀,母親在一旁靜靜地聽著。母親說,聽我讀書,是她一生中最美好的時光。
一年下來,我大約就能背誦《古文觀止》中文章的一半,《唐詩三百首》中詩歌的一大半,《宋詞一百首》中的大部分宋詞。其實這些都是古典文學,就連史學名著的《史記》也是經典的古代報告文學。歪打正著,原本打算學中醫(yī)的'我,通過學習古文,為自己打下了較為堅實的文學基礎。
我的學習方法值得一提。就是精讀與泛讀相結合,精讀以背誦為主,首先把文章或詩詞背誦下來,然后上山采藥或砍柴時慢慢消化,理解,玩味。然后自己練習寫作,以寫詩為主。英國思想家培根說“學詩使人靈秀。”我自從大量地背誦詩詞,看家鄉(xiāng)的眼光變了,以前覺得是窮鄉(xiāng)僻壤的家鄉(xiāng)山水,突然變得很美了。比如寫龍角山:冷色山巒襯暖霞,天工何巧斯圖畫。遐想乘霞凌空去,廣寒宮內摘桂花。比如寫雨后初晴:青山雨后色更鮮,織女投梭瀑布喧。云擁長風凱旋去,秧隨水落露玉尖。這兩首詩,都可稱得上是我當時的佳作。
我有時也試著用文言文寫文章。比如,我就模仿《洛神賦》,寫了一篇《石榴神賦》,把菜園里種的一株石榴樹想象成千嬌百媚,婉麗動人的女神,“披翠綠帶紅霞兮艷壓夏花,吐芳菲氣如蘭兮伴余夜讀。”只可惜我習作的詩文集在文革期間被母親燒舊書,一起燒掉了。
我近乎瘋狂的讀書驚動了四鄰,有人開始叫我為我先生了。夏日晚上,人們都搬上竹床到打谷場上乘涼,我一家也不例外。乘涼時,先是弟弟纏著我講故事,我記性很好,只要是看過的書都能講出來。我就從《聊齋志異》的第一篇《狐諧》講起,漸漸地,乘涼的人們都往我跟前湊,每夜都有一堆人聽我講狐貍精的故事。而我的口才也就這么練出來了。
再說說我學中醫(yī)的事。我讀《黃帝內經》——《靈樞》《素問》,什么“陰陽五行”,什么“三焦榮衛(wèi)氣血”,說的很玄乎,哪有讀《史記》那么快樂!于是決定先放一放,先學父親寫的《針灸學講義》——這是父親在世時給縣中醫(yī)進修學校寫的教材,深入淺出,簡明扼要。針灸學的十二經絡,奇經八脈,三百六十個穴位,不難掌握。我為了做廣告,有時走在路上,故意大聲背誦《針灸腧穴歌》——“扁鵲授我玉龍歌,玉龍確可起沉疴,玉龍三百六十穴,穴穴對癥記要訣……”而針灸的手法,我在12歲時就學會了,只要記下什么病,取什么穴位就行了,也有歌訣可記:“腹痛足三里,腰背委中求,頭項尋列缺,顏面合谷收,胸脅若有病速與內關謀……”這里說的“足三里”,“委中”,“列缺”,“合谷”,“內關”都是穴位。
機會終于來了,那是晚秋的一個晚上,遠處傳來了一個女人凄厲的哭聲,像是要生孩子那樣的哭聲。不一會兒,一個男人來敲我家的門,聽聲音是家德哥,他剛娶老婆不久,老婆有些傻傻的,人稱傻大姐。我開了門,他急匆匆地說:“不好了!先生,你要救救我老婆,她小肚子痛得很,滿床打滾。”我背起父親留下的藥箱就隨家德到了他家。我問了問情況,初步診斷為痛經。于是打開藥箱,取出銀針準備給病人扎針。我取了兩個穴位,一是肚臍下三寸的關元穴,二是小腿內側的三陰交穴。我讓病人把褲子拉下來一點,準備先扎關元,沒想到那傻大姐一把將褲子拉到了大腿,我沒有慌亂,旋即拉過被子蓋住了她的下身,實施扎針。經過搓針,捻針,提針,顫針,啄針……等手法后,病人大聲喊:“酸痛,酸痛!麻了,麻了!”留針了十分鐘左右,我拔出了所有的針,問病人:“小肚子還痛不?”傻大姐一屁股坐了起來,大聲說;“神了,不痛了!”
我在家里是老三,從此,村里人都叫我老三先生。我這老三先生在村里也慢慢出名了,隔三岔五就有人來請我看病。除了針灸,我還在藥箱里準備了一些常用西藥和注射針劑。我學父親那樣,對本村鄉(xiāng)親們,只收藥費,不收診費。我雖不及父親的醫(yī)術,但也贏得了鄉(xiāng)親們的贊譽,我實際上已經是文革中被稱之為的“赤腳醫(yī)生”了。逢年過節(jié),接受我診治的村民都要到我家“填情”,就是還人情,送上十個雞蛋,兩斤面條之類食物。
后來我還學會了推拿按摩。先是自己上山采藥扭了腳,就請村里的獵戶老爹按摩,當下我留意了老爹的按摩手法,回家找出父親留下的《推拿按摩技法》,一學就通,其實,推拿按摩原理與針灸學的經絡穴位學說是相通的。
【老三先生的由來散文】相關文章:
龔先生舊居修繕的散文05-01
朱金華散文:雜家雷家炳先生05-16
大暑的由來07-05
關于謎語的由來03-15
小暑節(jié)氣的由來07-04
中國鬼節(jié)的由來05-31
夏至節(jié)氣的由來06-14
苦惱先生的睡前故事02-14
我的私塾先生作文03-25
小滿的寓意及由來0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