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面大饅頭散文
先說個故事,1972年春天我們農場來了兄弟二人,十多歲的兩個小伙子。是因家鄉受了災來投奔他叔叔的,因沒買火車票,一路幾次被趕下車。他們懷里只有個一封叔叔寄回去的家信信封和幾個煮地瓜。來后叔叔嬸嬸給二人置辦了行李,送他們到學校來上學,到校后第一頓中午飯就吃白面大饅頭,食堂阿姨還給打了一大勺炒白菜,二人狼吞虎咽吃了個肚子圓。問別的同學:“你們見天就吃這個?吃饅頭還有菜?”同學回答:是啊!二人驚訝得說不出話來,原來他們在老家只有過年才蒸回饅頭,是來貴客才會端上桌的。
北大荒地域遼闊,一個生產隊種上一兩萬畝地,當年是旱作,三大作物是小麥、玉米與大豆。小麥是機播、機收的比較省事,雖單產只二、三百斤,總產也很可觀。經過了十多年的開發,農場生產逐步地走上正規,地整得平平展展,播種時拖拉機用聯接器牽引著三臺24行播種機,一次就能播種了10.8米寬的地幅,千米長的地塊一個來回就是60多畝。除草還用上了飛機,收割時只要天好,聯合收割機馳騁在金色麥海中,收割臺前邊是小麥,后邊吐出的卻是脫完粒的麥稭,麥粒則裝進了能裝一噸位多的糧倉,不長時間就能裝滿。拉響汽笛后,停在路邊的大解放就會過來裝上小麥,送去曬場。
這時職工的生活也有了很大改善,糧食雖還定量,卻是以細糧白面為主了,加之定量較高,一般工人每月45斤,重體力者每月54斤,教師機關干部隊伍還每月36斤呢。食堂每天中午不是饅頭就是包子,早晚有小玉米碴子稀飯窩窩頭。農忙在地頭送飯大多是包子,白菜肉餡的`,修水利時我也一頓吃過7個包子,不算里邊的餡,光面就是一斤四兩呀,可那時體重只110多斤,更沒有三高之類,放到現在兩天也吃不了那么多。
各家各戶偶而煮點稀飯、做些面條、包包餃子,饅頭成了主食,因此蒸饅頭是每天的家庭作業,面盆、面板、搟面杖家家必備。北大荒蒸饅頭是不用蒸籠的,家家戶戶連通性火炕的鍋灶上都是有口直徑60或70厘米的大鍋。放上蒸蓖子,蓋上大鍋蓋就能蒸,一次能蒸十多個大饅頭。1972年兒子已經9周歲了,他放學后從幼兒園接回3歲的妹妹,一次我們下班回家,發現他已經把饅頭蒸好了。誰也沒教他,他說看看也就會了,放堿也不多不少。那時他星期天早起拿上個饅頭偷偷地與鄰居小伙伴去水泡子釣魚,到晚才回家,也不覺得餓。
回到南方城里有大米飯吃,我家面食就吃得少了。加之街上小攤小販多,饅頭、燒餅、面條、餃子皮要啥有啥,發面蒸饅頭的一套家什無用武之地,搬家時就送人了。就是北大荒現在也天天吃大米飯,經常蒸饅頭的人家也很少了,吃得少反覺得更好吃。現在我隔三差五地喜歡買點饅頭,老兩口,有稀飯一人半個就行,當年一頓三四個大饅頭是如何吃進肚去的真像是說笑話,不敢想像了。
【白面大饅頭散文】相關文章:
成語典故:白面書生06-04
白面書生成語故事10-20
大灣里散文隨筆11-04
為什么饅頭會發酵變大06-13
狐貍的饅頭童話故事04-03
把欲望的饅頭切開勵志故事04-07
黑與白散文11-06
資格散文12-25
夢想_散文11-20
《父愛》散文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