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皮靰鞡茅草塞散文
這些天,連續(xù)寫了東北的“七大怪”,今天,說一說最后的一怪:牛皮靰鞡茅草塞。
這個怪有點特別,還是與東北出名的“三寶”中的一寶:“烏拉草”有關(guān)。是怪也好,是寶也罷,咱就聊上它幾句。
我的老家屯子的東面五、六里處有一條小河流,叫漂河。河的兩岸是大片的濕地,除了生長苫房草外,還有老百姓冬天取暖“絮鞋”用的烏拉草。這種草長得和三棱草、塔頭纓子有些相近,但又區(qū)別,烏拉草葉寬、軟,根部發(fā)紅,不懂的人,常常把塔頭纓子割回去,只能當柴火燒,不能絮鞋用。
說烏拉草的用途之前,不能不說一下靰鞡。靰鞡是東北老輩人冬天都穿過的一種鞋,它是用整張牛皮經(jīng)過很多道工序制成幫和底的在一起沒有接縫的鞋,這種鞋的皮革厚厚的,在鞋面和鞋口處做成了一排粗大的褶,用皮條穿了,整個鞋肥肥大大的,穿在腳上像兩只船,人們叫這種鞋為靰鞡。這樣的鞋封閉性好,耐磨,里面除了裝腳外,還可以裝很多讓腳取暖的東西,當時,農(nóng)村人生活困難,根本沒有錢買其他東西,就用一種草甸子的草絮到鞋里,即軟乎,又暖和,天長日久,大家就把這種草叫靰鞡草,靰鞡兩個字寫起來還麻煩,后來的人就改成了這樣三個字:烏拉草。
在東北的民間傳說,這靰鞡鞋還是皇帝御封的呢。說的是乾隆皇帝東巡來到關(guān)東地區(qū),看見這里的老百姓腳上用一塊動物皮裹著。乾隆帝便問:“這是什么?”百姓答:“鞋。”乾隆是位聰慧有學識的帝王,他說:“此鞋獨到奇特,又倍受大家的喜愛,還沒有名字,就叫它靰鞡鞋吧!”這靰鞡鞋就這樣是皇帝給起的名。
有一年,乾隆皇上帶著貝勒大臣和八旗兵,到寧古塔的雞林鳥喇山里打獵。有一天,玩到天將傍晚,已打不少的獐狍野鹿,皇上越玩越高興。天徹底黑了,他們前不著村、后不著店的,這些人只好在山神廟里住下來。這山神廟只有一座正殿,皇上和大臣們都睡在正殿里。當兵的在院里點上幾堆火,在草甸子里割些靰鞡草,鋪在地上過夜。半夜,皇上凍醒了,他腳上穿著一雙氈“踏踏瑪”靴,因為白天打獵出汗,這時,靴已不保暖,腳凍得像貓咬似的。為暖腳,皇上就在大殿里來回走跺腳。這個時候,他就聽院里“砰!砰!”有人捶東西。皇上走到院子里一看,滿院子當兵的睡在靰鞡草上,一個個睡得都挺香。皇上想:“怪!我穿氈靴子還凍腳呢,這些當兵的就穿一雙牛皮靰鞡,怎么不凍腳呢?”皇上循聲到墻角一看,喂馬的戈什哈正坐在地上捶靰鞡草呢。只見他捶完后,揉巴揉巴草續(xù)進靰鞡里穿上就睡下了。皇上明白了:“啊!這靰鞡草是寶貝呀!”于是在當兵的身子底下拽出兩把草也捶上了,捶完續(xù)在氈靴里,只覺著暖烘烘的。第二天天亮后,皇上問貝勒大臣:“關(guān)東幾宗寶?”大臣說:“人參、貂皮、鹿茸角。”皇上說:“不對,關(guān)東三宗寶:人參、貂皮、靰鞡草。”這靰鞡草也就成為皇封的寶貝了。
立秋以后,是割烏拉草的季節(jié),把這種草從草甸子割回來要涼曬干透,捆成茶杯粗細的.捆兒。然后放于蔭涼處。在冬季冷的時候,取出一捆,放在石頭上或者硬木頭上,用木棰反復均勻地敲打,直至把草敲打得非常柔軟。然后再用左手提著草的稍兒,右手五指作梳子用從草稍梳到根。直到把草梳完,然后,可以用它往靰鞡或者其他的鞋里絮了。往鞋里續(xù)草也是個技術(shù)活兒,續(xù)得好,可以把草續(xù)成一個氈襪形的“草窩”,很保暖。絮不好的,常常“滾包”,有的地方草多,有的地方草少,凍腳還不舒服。
東北的冬天,天短夜長,每到傍晚的時候,就能聽到村里各處不時地響起沉悶的“咚、咚——”的砸草聲,草的清香也隨著這“咚咚”聲散發(fā)出來。
一首樂曲廻蕩在夜空里,砸來了月亮。
一縷清香溢在農(nóng)家小院,喚來了星星。
鄉(xiāng)村里的人們雖然很窮,腳下熱火,心里就暖。
【牛皮靰鞡茅草塞散文】相關(guān)文章:
《商君書》開塞第七06-25
《抱樸子內(nèi)篇》卷七 塞難06-19
夢見你愛情散文05-08
夢見散文隨筆01-03
洛陽伽藍記散文05-16
我們要成功勵志散文06-28
成功的捷徑勵志散文02-02
朱自清的散文讀后感04-13
背影經(jīng)典散文讀后感0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