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年里你是我最初的暖散文
風蕭蕭兮人漸遠,何處覓童年?
童年,暖暖的,被擱在心里。走近時,或清晰或斑駁的記憶便嫩芽般舒展開來,散發著醉人的馨香。
——題記
(一)
我的故鄉,一個偏僻、寧靜的小村。廣袤的沙地,大片的樹林,稀疏的莊稼,蜿蜒的小河,路上行進的牛車,渠邊游動的羊群,便是童年時故鄉留給我的印象了。
人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生活簡單,悠然。最好的糧食上繳國家,剩下的被分到各家各戶。雖然一些家庭糧食不夠吃,但誰也沒有怨言,上工的路上照樣談天說地,打情罵俏。
那時我父親在外教書,每月掙得幾十元工資。也因為家里只有母親參加生產隊里的勞動,掙工分少,不僅分得的糧食少,每年里還要上繳一定數量的“缺糧款”。而且我在懂事后才知道,在此之前因為實在太忙,母親無奈辭去了備受尊重的民辦教師的工作。能想象,讀過中學、樂于教書的母親作出這個決定是多么艱難!
還依稀記得,每逢鄰村一些中年人恭敬地稱呼母親“老師”時,我都會再次仰視不平凡的母親。多年來,我很少向母親說起這個話題,只怕會引起她對這輩子的感傷。
在那個艱難的歲月,父母用勤勞、節儉,給了我們一個不挨餓的童年。
那年月,我的許多小伙伴身穿補丁衣服,腰帶是媽媽從棉布上撕下的布帶子。冬季里,手被凍僵,腰帶要費很大勁兒才能解開、系上。若誰驕傲地擁有了一條從供銷社買來的“正規”腰帶,那簡直就是在舉行一個莊重的成人禮。
書包是媽媽親手縫制的,是只可挎在一個肩頭的那種。簡陋的書包,簡單的學業,放學后,我們就像放飛的小鳥一樣,自由地呼吸著新鮮空氣,在暖暖的陽光里愜意地舒展著翅膀。
周末,我們相約去熟悉的沙地里挖膠泥,然后在摔打石碾上,做成口哨、印模。若從中得到一個聲音悅耳的口哨,就會興高采烈,愛不釋手,能吹得鼻子冒泡,甚至在同學中狂言,能賽過體育老師的銅口哨了!對于拓出的壁畫一樣的印模,我們常常閑來把玩,仔細分辨,傻傻地琢磨起另一個世界的事情來。
陽春三月,去田間挖野菜時,暖陽里,我們可以脫去棉衣,甚至光了膀子,瑟縮著在松軟的沙地里盡情嬉戲、打鬧。小林哥的棉布襪子像極了電影《智取威虎山》里楊子榮的棉靴,他便借此粉墨登場,愣愣地放歌幾句“打虎上山”了。興頭上,不知是誰竟然大膽試探著下河洗澡。經不住這極度誘惑,伙伴們也歡呼雀躍起來,紛紛瑟縮著溜下河去,攪動起依然冰涼的河水,向著太陽宣告:一個嶄新的夏季就要到來了!
傍晚,割草回來,頭頂上倦鳥歸林的啾啁疾速劃過。“太陽落,鬼撒潑”!一絲恐懼從心底暗暗冒出來,大伙兒便全然忘記了肩上的重負,邁開步子爭先恐后地往家里趕。漸漸地,小村的上方裊裊的炊煙親切地浮現在眼前,甚至還聞見了空氣里彌散的秸稈燃燒后的縷縷熏香,急速的腳步才迅即放慢下來,或干脆蹲下來喘息一會兒,抹一把臉上的汗水。
那時代,我們男孩子清一色剃著短短的小平頭。因為每隔上一個半月,理發師傅才能挑著擔子到村里來一次。幾位理發師傅承包著許多個村莊,村上以糧食抵上他們的薪酬,隊長還把招待吃飯的任務安排給各家。因為三兩年才會輪到一次,淳樸厚道的村民們,便拿出小心存放著的白面、干菜,甚至再去集市上買點兒肥肉,款待他們。
記得輪到我們家時,媽媽像過節一樣一大早就忙在廚房了。有些菜要等師傅們吃過,媽媽才會讓我們吃。
多年以后想起,媽媽感慨地說,師傅們見我們幾個乖乖地躲在一旁吃著普通的飯菜,反而又舍不得吃款待他們的飯菜了。在那個貧窮的年代,“唉!你們都是受(罪長)大的孩子。”母親似在自責,又似在感嘆那樣的日子已經過去了,終于一去不復返了!臉上的寧靜,語氣的溫婉,讓我覺得汗水和淚水似乎不曾滑過母親的臉頰。
故鄉的悠然、粗獷、淳樸,給了我們恣意撒歡兒的童年;故鄉的貧窮、落后、奔忙,也給了我成年后化不開的鄉愁。
(二)
童年時,有一種植物,讓我鐘愛有加;有兩本課外書,至今讓我難以忘懷。
這植物叫艾蒿,也叫艾草,一種在路邊和溝渠甚至房前屋后很容易尋到的野草。那個年代,家里沒有蚊帳。夏秋季節,家里常用它來熏趕蚊蟲。
夜幕降臨時,關上門窗,在屋內燃起晾曬得半干的艾蒿,繚繞的煙氣會熏殺和驅趕蚊子。待煙氣淡了,散了,一家人才回到房間睡覺。空氣里彌漫著艾草熏蒸出的濃濃的藥味兒,使蚊子很久不敢進屋,這給疲憊的人們贏得了一方寧靜。
那時,每當父親燃起艾葉,我們便和母親將一張大席展放在大椿樹下乘涼。在母親搖著的蒲扇下,年幼的弟弟妹妹常常依偎著母親,享受扇子下的一絲絲涼爽。我和姐姐則會圍著院子里的兩棵大椿樹捉迷藏。累了也會仰躺在席子上,看那深邃的夜空里閃爍的星光和偶爾劃過的流星,間或聽母親講些天上人間的故事。有時,母親的手會在沉思中停下來,惹得弟弟、妹妹說:“媽媽,快扇扇子啊!”
怎知?也許母親正想著明天、后天該吃什么,是否又該淘糧食打面了;也許母親在計劃著我們過冬的棉襖,盤算過年的新衣裳了。
那個年代,日子就像那青青的艾葉,泛著悠悠清香,也浸著淡淡的苦味。
連環畫冊是那時被爭相傳閱的課外讀物。而之于我,另有兩本課外書,被我珍藏著,一本是《西游記》,另一本是《童年時代的朋友》。
《西游記》,是我在爸爸房間無意間翻出的,是豎著自右往左看的那種版本。后來知道里面有許多繁體字,并且是半文言的。
那時還識不了多少字。說這書好看,是我對其中的插圖倍感興趣。包括在以后的幾年里能慢慢去讀,好像也是在插圖的幫助下去猜去讀的。那書頁已是深褐色,有幾十頁已經被翻爛了。但那時卻是讓我著迷的課外讀物。在這之前,還從來沒有看到過這么好的書,讓我閑來就會翻看,去怯生生地漫游另一個神奇的世界。這書竟讓我簡直讀到了初中,直到學到了《孫悟空三打白骨精》,才真的讓我領悟什么是名著了。
那《童年時代的朋友》,現在想來,這書可謂影響了我一輩子。爸爸買給我,初看封皮,也就是一本普通的課外讀物。但當我走進去時,方才領略到了這書動人心魄的魅力!也由此讓我知道了任大霖先生,那位當代著名兒童文學作家。
書中呈現的是特殊時代里別樣的童年,饑餓、貧窮、疾病、戰爭、愚昧和壓迫。作家獨具慧眼,從舊社會苦難、灰暗的生活中發掘出美好、純潔、善良和自由等因素,并加以體現。那洗練樸實的文字,細致生動的描寫,那樣的童心慧眼,使我讀后“終身不愿忘記”。
這書伴隨我三四年。那樸實雋永的文字,真實的如在身邊的故事,填補了我年少無知的空虛與寂寞,讓我也隨同書中人物命運的跌宕起伏感受著喜怒哀樂,經受著一場精神的洗禮和意志的磨練。
因為和書中的個社會背景下的主人翁相比,自己永遠都是幸福的、幸運的。它讓我淡去了生活的苦難,給了我心靈的關懷。這書像甘露,滋潤著我原本貧瘠的心田。
現在,我家庭院的一角栽種著一株開白花的石榴樹。雖然很矮,但卻扎根在我心靈的深處。每當看到它,都讓我想起《童年時代的朋友》。
書中的一篇文中,講述了一窮人患了重病,醫生說白石榴花能夠醫治。而一財主家的花園里有這味藥材。可是,財主家的花園哪是窮人隨便涉足的地方?但為了救命,誠惶誠恐地走小道向嚴厲的管家求助。一番周折,終于如愿。那位外表冷漠而心底善良的管家,也讓“我”改變了對這個世界的看法,給了我最初關于人性的思考。
機緣巧合,在偶然的機會里,當我在親戚家見到了這樣的石榴樹之后,這“救命草”讓我如獲至寶,厚愛有加!經過小心扦插,悉心呵護,終于在自家庭院里圓了心中潛滋暗長的一個舊夢!雖然每年結果子很少,但我一直舍不得移去。在另一個角落里,還有一顆開著紅花的石榴樹,每到開花時節,紅白交相輝映,猶覺這花兒芬芳四溢,沁人肺腑!
這兩本書在我中學時被弄丟了,給我帶來了難以彌補的遺憾。此后雖然許多次逛書店尋找,然而換來的都是一次次的失落。這樣的癡迷,更多的不是在找書,而是在找尋和懷念童年時代讀書的那種感覺了。
(三)
難忘那時我家的幾位鄰居。
二奶奶,我爺爺的弟媳。黑黑瘦瘦,佝僂著身子。自女兒嫁后,她就孤身一人過活。習慣于吃飯時端著飯碗來到門口,在靠墻的木凳上坐下來,就著碟子里那丁點兒咸菜“托托”地啜著稀粥,間或和路過的鄉鄰打個招呼。
她住在我家南鄰的小院里。常年和幾只山羊、一只花貓為伴兒。隔著矮墻常常傳來她對于羔羊孩子般的呵斥和召喚。她的院子里長著幾棵粗大的棗樹。從棗樹掛棗開始,就引來我和小伙伴們翻過矮墻,攀爬棗樹。挨罵是自然的,但我們充耳不聞。當她拿到類似于從小羊羔身上扒下被弟弟穿上的小棉襖時,會絮叨著把狀告到我母親那里。因為我母親惦記著二奶奶做什么都不容易,尤其體諒她家那矮矮的沙土墻是在雨后小心堆起來的,自然會換來母親對我們一陣訓斥。
我家吃西瓜時,父母總會記得隔墻遞去或讓我送給她吃。看到二奶奶笑得那樣甜,我覺得,二奶奶平日里并沒真正怒罵過,只是習慣性地嘮叨罷了。
我們放學回家,很多時候母親還未從田間回來,我們就去二奶奶家里要鑰匙,或呆在她家院子里玩耍,幫著拿草喂羊。
也有的時候,母親從田間回來很晚,二奶奶也不在家。油燈沒油,或者找不到火柴,黑夜的恐懼襲來,我們在家里哭作一團。此時,也許二奶奶先于母親來了家。她總會從自己家里端來油燈,拿來干糧,陪著我們,說著稀奇古怪的`一些故事,等著母親從田間回來。
感受著二奶奶的照顧,我一直在想:我的未曾蒙面的親奶奶,也就是二奶奶這般模樣吧?
二毛爺爺,住在胡同口,緊鄰著大街。二毛爺爺喜好養鵪鶉,房檐下總齊刷刷掛著一排鳥籠子。他是一位老八路,年輕時身體彪悍,翻墻爬屋,無人能比,在方圓幾十里流傳著他許多富有傳奇色彩的打鬼子的英勇故事。人們都很敬重他。
據說,公家對他有生活補貼什么的。若非如此,在那個許多家庭為解決溫飽日夜奔波的年月,難保不會遭到村民們白眼和唾棄的。也讓我明白什么叫嗜好。
每當我們放學經過他家門前時,總喜歡溜進那充滿誘惑的小院,把鳥籠子晃蕩一遍,鵪鶉撲撲啦啦一陣驚飛,引來二毛爺爺從屋里出來叫罵,我們便嘻嘻哈哈作鳥獸散。那時候,真就像二毛爺爺罵的一樣,“不攪鬧一番,挨上幾句罵,心里不舒坦似的”。
但,每到年底,當爸爸牽掛著讓我把寫好的春聯送過去時,二爺總會樂呵呵,一連聲地說著“好好好”,好像我從沒有和他攪鬧過,全是另一幫不聽話的搗蛋鬼所為。我相信,至少就是憑著這,二毛爺爺消除了一年來對我的怨氣了的。
有一位同年齡的伙伴讓我懷念。她叫小黛,我的鄰家小妹。
冬天里她穿的也很單薄,頭上頂著對折成三角的方圍巾,寒冷中總是流著鼻涕。她爸爸身體有病,在那個論工分計酬的年代,家境愈加貧困。她的衣服也多是從姐姐和哥哥那里接過來穿的。阿黛上學,若要買本子買鉛筆,媽媽會說:怎么又要買?寫一遍就算了,干嘛還要寫?
雖然那時我家也很清貧,但冬季來臨時,媽媽總會選上一些我們穿過的衣服和鞋襪送給她家,并十分溫婉地說些寬慰的話。記憶里此時阿黛的媽媽總會用衣袖抹著眼淚。那時,許多個家庭都通過這樣的給予,相互傳遞著關心、幫助,支撐起彼此的家庭生活。
和阿黛一同上學或割草的路上,我捎帶的零食也會分一半兒給她吃。那時她一邊甜甜地吃著一邊羞澀地說:“哥,你真好!”大眼里閃動著感激的淚光。
她跑得很快,撒丫子跑開,班上沒有誰能追上。體育課上舉行接力賽,我們都盼著和她分到一組。多年后,我一直在想,假如有條件培養她,一定會是一位出色的運動員,會成為什么什么冠軍的。但她小學沒上完,就輟學跟著媽媽下田勞動了。
讓我不解的是,這樣的境況,她家居然還養著一條大狗。我問小黛,她揶揄著說,媽媽出去干活時,它可以和爸爸做伴兒。如此,我便釋懷,被理解成如二毛爺爺有喜歡喂養鵪鶉的一般嗜好了。
那年春天,她家的狗狗生下幾只狗崽兒。我看中了一只漂亮的小花狗。每天放學后,我們都會跑去,享受狗娃兒在一天天長大的驚喜。終于等來了狗崽兒滿月。我和阿黛欣喜地把它抱回了我家。
但之后的每晚它都會一連聲的叫喚。是因為太鬧,還是怕喂狗浪費糧食?媽媽在幾天后要我送還給她家,讓愿意喂養的再抱走。
這可不是小事兒!若把小狗狗再送回,不小心看護,會被咬死的!
但最終還是被送了回去。我覺得,一定是因為平日里我對她好,她才央求媽媽留下了的。令我安慰的是,就在抱回她家的當晚,阿黛陪著媽媽跑了十多里的黑路送到了阿黛的姥姥家。
歲月悠悠,難忘童年,難忘童年故事。如果把童年比做深邃的夜空,那個年代的那些人那些事便是散落在夜空里的閃爍的星辰了。每一顆,都演繹出時光深處自己成長的故事;每一顆,都凝聚著親情、友情,帶給我黑夜里貼心的慰藉。
童年,你是我人生旅途中最初的那縷暖。
【流年里你是我最初的暖散文】相關文章:
初夏,你是我的暖散文05-02
媽媽,你的愛是暖的散文11-17
你是我眼中的美景,我是你曼妙的聲音散文11-10
關于你是我的唯一散文11-03
你是錦瑟我為流年散文11-06
與你不離不棄的一年里散文11-10
怦然心動——你是我心中的樹散文05-02
有你情暖飄香散文11-03
你是我的心中的一個傷疤散文11-15
散文:六月的最初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