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鄉飯散文
說起家鄉飯,每個人都會有滔滔不絕的話。在我們家,母親做的家鄉飯好吃又有營養。地瓜收獲之后,再放置一個月,這樣的地瓜更甜,然后,母親把一些地瓜洗凈,放進大鍋里,填一些水,再準備一個小盆子,把大白菜切碎并放入,再加入油、辣椒和鹽,然后放在地瓜上,蓋鍋,開始燒火做飯。若飯熟了,廚房里便會彌漫著一種甜香味道,這時候不著急吃,按我們當地的方言說,就是“要再焐一會兒。”焐熱5分鐘后,把小盆子里的大白菜拌一拌,再把地瓜放入盤子里,上桌。妹妹特別喜歡吃地瓜,總說學校食堂里的菜不如母親做的好吃。
我的家鄉臨海,每到收割麥子的時候,街上總有一些人賣“玄子”(在我們家鄉讀音是如此,其實它是一種極小的蛤蜊),母親總會做一鍋“玄子面” 犒勞我們。說實話,“玄子面”特別鮮美。我又想起一種家鄉飯,叫“冬麻子”。現在看出來了吧,我們這兒的招牌家鄉飯大多沒有正規學名,都是老百姓自己起的名字。“冬麻子”是一種素菜,分清淡和麻辣兩種。磨出黃豆糊后,在鍋里加熱并放入切碎的蘿卜或蕓豆,放入鹽,然后再煮熟便可。這是清淡的“冬麻子”,而做麻辣的“冬麻子”一般只用黃豆糊,不加菜,需放入鹽和辣椒。“冬麻子”趁熱吃好吃,涼了也好吃,把“冬麻子”卷在煎餅里吃很下飯。我的家鄉人是多么有創新精神,雖然我不知道是誰琢磨出這種家鄉飯的,但是深感得意。
我的一個同事是東北人,她是遠嫁到山東來的,幾天前還收到她送的東北黑木耳。有人問她,正宗的豬肉燉粉條怎么做?她黯然一笑:好久沒做豬肉燉粉條了,都快忘了,等我東北的姐姐來我家,我再讓她教教我。東北方言接近普通話,有時候與她聊天,不經意間我就從山東話“轉”成普通話了。她入鄉隨俗,習慣了吃魯菜,卻改不掉東北口音。各種文化是可以融合的,這是妙處。家鄉飯代表一個地方的文化。我還吃過她做的東北剁辣椒,還有酸菜。
記得一位作家曾說喜歡吃家鄉飯,他在友人家吃拌豆腐絲、炸咯喳盒、肉餅、玉米渣粥,“吃時的感受不好說,只好說吃后,是還想吃,可惜肚子已經不能容納。”他認為家鄉飯好過玉盤珍饈,原因有四:第一,家鄉飯的味道有鄉土氣息,且給人一種回到故園的感覺,而這是高級美餐不能比的。第二,不喜歡高級餐廳的浪費,再美味也讓人吃過就忘。第三,討厭把山珍海饈堆滿桌、用錢擺譜兒的風氣。第四,家鄉飯不止好吃,還可以上升為精神。
我想,這精神是一種價值觀,即質樸和勤儉是一種榮譽,狐死首丘也是。
年輕時離家的人都是懷念家鄉飯的吧!不過日子久了,難免被“同化”,因為想吃家鄉飯是一回事,吃慣了他鄉飯又是另一回事。就像我的.那個女同事,她是東北人,從17歲便離開東北來山東讀書、工作,她的丈夫和公婆都是山東人,且都吃不慣東北飯,她做飯是要考慮到丈夫的,還要哄公婆歡心,所以,她就習慣吃山東的家鄉飯了。
家鄉飯是無比親切的,讓人回味許久,特別是身在異鄉的時候,若吃到家鄉飯就像又見到老朋友一般。我還記得在外地我捧著烤地瓜時充滿幸福的感覺。根據地理位置的不同,家鄉飯是多種多樣的,在山區主要有山珍,在海邊主要有海鮮,而且各具特色。由此,某人喜歡吃什么家鄉飯,便可以推測出他的故鄉。我相信每個人對家鄉飯都是有感情的。
月是故鄉明。
吃家鄉飯吃出道理還不算罷,還要吃出思想,再吃出精神,便是又一種境界了。
【家鄉飯散文】相關文章:
天下第一飯散文11-08
我的家鄉的小河散文01-03
火車帶我回家鄉散文05-02
家鄉的散文隨筆700字08-04
夢圓家鄉話曲陽散文11-16
家鄉那條清亮的小河散文欣賞11-14
記家鄉的三江釣客散文11-03
團圓飯作文(最新篇)04-18
一飯千金成語故事10-13
一飯三遺矢的經典成語故事0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