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人阿三散文
2xx0年的秋天,對我而言,是個難以忘懷的時間節點。那是個時代變遷的年代,那是個新舊交替的年代。
江南這個內容豐富,多情婉約且穩妥慢節奏的小城。在新世紀來臨的時刻,在一瞬那間變得有些躁動了起來,瞬息萬變近乎于有些自相矛盾混亂的消息,在梧桐樹搖曳下的小街,在小巷里的古井旁,在每個弄堂口,于人們的嘴邊不安地傳送著:改制了,企業要改制。班前飯后,人們的中心議題,就是不停地交換著各種渠道匯集而來的信息:什么企業要買斷工齡了,補償費的金額了,年齡的劃定了。
很多的辰光中,人們都無心糾結于這個小城,在歷史上留有的光輝業績。然而,事實上這個小城,在悠久的過往中,留在歷史的典藉上,卻大多是濃墨重彩的記憶。
這是個地處長江中下游的江南小城,自古富庶。人們常用“蘇湖熟,天下足”來形容,足見這個城市對國家穩定的重要性,而最為典型的是絲綢業的發達。自西漢開通絲綢之路以來,及至明清年代,湖絲就象征著這個城市的名片,而遠播海內外。小城眾多的絲綢企業,支撐了經濟繁華的三分天下。然而,改革的進程,勢不可當地波及到了這個寧靜而古老的小城。
我不知道該如何準確地描述,那個使人憂心忡忡的秋天里,人們心煩意亂的心情。只知道幾場秋雨過后,小城里從試點到鋪開,由點及面的企業改制,已成為既定的事實。
也就是在這個秋天,阿三下崗了。
阿三,因為在家里排行老三。故而,人們都習慣地“阿三,阿三”地叫著。阿三家原本是小城絲綢店的小業主,五十年代工商業改造,其父母先后進入絲綢企業成為國營單位的職工。后來,阿三中學輟學提早畢業后,理所當然地頂職成為了絲綢廠的一名車間保全工.,
認識阿三,也是緣于一個非常偶然的機會。那年,我協助商業系統編纂商業志,而來到他們家里了解絲綢店的情況。那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為家中的老小,替年老的父母招待我們的他,卻是十分的熱情與豪爽。記得給我們抽的煙,是當時十分難得的“紅塔山”。幾次登門造訪,一來二去許是年齡相當,我們卻成了無話不談的朋友。以至于在很多的時候,我常常去他家喝酒吹大牛。
阿三下崗的那天,我是被他用bb機呼去的。傍晚時分在他家里,我從他欲言又止的神情中,我猜測他心中有事。酒過三巡后,他喝了一囗酒后,語氣平靜地對我說:他買斷工齡下崗了。在我還不算驚詫的疑問中,他把手一揮說道:“不說了,還是喝酒,生個人頭總會有辦法的。”
我們喝了不少酒。酒后言語中,他和我說了不少關于他的想法,關于轉行,關于重新選擇工作,乃至于他想恢復父母的絲綢店時,使我在一剎那間,變得有點恍惚,覺得自己仿佛不認識了這位朋友。他在講有關于今后的種種想法時,神色是那么興奮與激動,完全看不出是一位剛下崗的前途茫然的人。事實上據我的了解,文化水平不高,又步入中年他,我可以想象得出來,對于他今后的路,將是十分艱辛的。坦白地說,阿三家的經濟條件不算太好。他結婚很早,然而,不幸的是由于老婆難產,兒子先天性的腦癱,生活都無法自理。老婆也是文化不高的絲綢廠工人。父母當年那爿絲綢小店國家落實政策補償的那點錢,也由于家中兄弟姐妹結婚時而用盡了。
那夜殘留在我記憶中的景象:小街上有風在來回穿行,窗外隔壁鄰居家的音響中聲嘶力竭地撕吼著張雨生的《我的未來不是夢》。在這個時刻,格外顯得格外異樣。
秋天的混亂與無序狀態,幾個月后漸漸地在這個小城平復了下來。人們在匆匆的腳步中,重新找到了自己的定位。再就業的現實,取代了人們的怨憂與憤憤不平。
我也是迫于下崗的事實,從國營企業出來,而來到了一個臺資企業跑營銷。那時,在外資企業確實不如國企鐵飯碗那么輕忪。天天在外地和各色人等打交道,時時關注的是業績狀況,而和阿三碰面的機會隨之也少了。而和他又一次見面,是在幾個月后的深夏。那天,我從外地歸來。出車站的時候,在眾多的三輪車夫中,猛然見到一張熟悉的面孔。那就是阿三。
在見到我的一剎那間,他興奮地跑上前。不等我發話,就急切地告訴我:他找到工作了,現在蹬三輪載客,收入還不錯。說罷,拉著我說今夜頭不干了,要和我吃酒去。于是,他用三輪車載著我,去了小城臨河邊的夜排檔。夜排檔的下酒菜不算豐富,除了日常的疏菜,就是江南特有的小吃。而我們在臨河邊燈下的夜幕里,更在乎的是久別重逢的開心。好幾個月不見了,阿三酒后的話很多。他說了怎么跟街道政府磨破了嘴皮,才爭取到了蹬三輪的差事。以及幾個月來,蹬三輪車的種種趣事。他說:“還蠻喜歡這個行當,做個車夫,到是比較自由的。”最后,他還難得幽默頗有些自豪地說:現在他也算是有車一族了。聽著他開心的敘述,我表面充滿笑意,其實內心在當時不免有些五味雜陣感受。那天,是他搶著買單的。
其實,在我跟他的交往中知道,他對于自己平素的生活,是十分節儉與精明的。在綢廠上班的那些年,他精打細算,抽最劣質的煙,作為一個大男人,上菜市場總要和人討價還價半天。以至于左鄰右舍送他個外號:“精死鬼”。就是這個“精死鬼”,卻擔負了全家的開支,從牙縫中摳出了,足以養活他那個殘疾兒子的開銷。現在下崗了,蹬三輪車載客的收入,又不穩定,他更是節儉的要命。
但過后幾天里的一件事,讓我徹底的對他有了重新的認識。
記得很清楚,那是夏陽熱烈的午后,天酷熱的使人不時大汗淋漓。我在城西家里的天井中,正埋頭于一大堆出差的票據里不能自拔。猛聽得門前一陣車鈴響起,打開門見是阿三來了。阿三,滿臉笑意地走了進來,不等我發話,就從包里掏出一張照片。照片上是個打扮樸素卻也清麗的女孩。在我的'疑惑中,他忙不迭地向我說明:這是他的干女兒,準確地說,是他資助的貧困山區的一個失學孩子。我一時間被他弄得一愣一愣的,半天才回過神來。在我的追問下,他道出了事情的原委。大概幾年前,他家門囗經常有個來城里做環衛工的外省人,一家子幾囗人,丈夫有病不能干體力活。老家還有個大女兒,沒錢讀書快要失學了。阿三得知此事后,就主動提出了擔負其學費的責任。這事有好多年了,此事他從未聲張,連我也不明就里。今天他來,主要是那個女孩考入了師范。央我幫寫封好一些文字的信,表示祝賀一下。我問他怎么從未聽他說過,他卻輕描淡寫地回答:“這有什么好說的,簡單的事情了。”對于這一件事,他最終的解釋是,他自己沒有好好讀書,所以看不得人家,沒有書讀。臨了,他把自己的生活狀態,歸結于自己的文化程度太低了。
在那一時間,我確實被眼前這個并不偉岸的男人所震撼了。想想,他確實是生活在底層的小人物,風雨交雜奔波了大半輩子,生活也并不富裕,而他更是生活得艱難。然而,就是這樣一位普通人,卻做出了常人需要足夠勇氣的事,是那么令人肅然起敬。我常常捫心自問,自己有時會想過做一二件善事,但更多的是,只有想法,而無實際的行動。用阿三他的話來說:做善事很簡單,他也不認為自己在做善事,只是在積德。
好多年過去了,新世紀給人的概念,是時間過得真快。后來的幾年中我離開了外資企業,又獨自輾轉來到山區上班。對于阿三的消息,大多是旁人轉述的。在眾多繁雜的有關于他的消息中,最為人津津樂道的故事,是發生在2xx8年汶川大地震時。那年的大地震,震驚了很多人。流傳于朋友間的述說是這樣的:從電視上得知大地震的消息,阿三在同行中,是第一個捐款。而為了獻血,天不亮就去排隊等候。(那年獻血的人確實也很多)好像為了隔幾天多獻一次血,差點和醫務人員吵了起來。聽到這個消息,我覺得作為他是十分自然的事。因為,我了解他也就并不感到奇怪了。
很多時候,從我零星得來消息中,阿三,做的善事很多。包括有一年太湖苕溪河漲水,城區道路水滿溢了,是他第一個跳入陰井中,為鄰里疏通管管。以及,類似不勝枚舉的等等,在他眼里的小事。也許,我和他的友情是沉甸甸的,因為,我時常被他所感動著。平心而論,他在社會上,不是個出眾的人。但所謂的出眾的人,該是什么呢?我近來總在懷疑著!
最近一次見到阿三,是在去年的秋天。秋天的傍晚,我正在山里獨享著爽朗的風,手機鈴聲突然響起。電話中朋友告訴我一個不好的消息。說阿三被車撞了,在醫院里搶救呢。
第二天我急忙忙地從山里趕回城,來到醫院后。使我寬慰的是,阿三并沒有生命之危。只不過肩胛上打了鋼釘,腳上打了石膏。事情的原由,是阿三騎著三輪車為避讓橫穿馬路的老人,而被身后的車追尾了。過了段時間我又去看他,他精神好多了,在醫院病房里,多時不見的他,見到我依舊是透著那憨厚的笑容。言談之中,他講了這些年的經歷。他說,他這幾年生活的還可以。還特別興奮地告訴我,他兒子被政府定為低保戶了,至少兒子的生活費有著落了,他家也分到了安居房。從他知天樂命的知足感中,我從他開始起皺紋的眼角邊,分明讀出了一種滿滿的幸福感。
也許,阿三的點點滴滴中,并沒有轟轟烈烈的壯舉。他是平凡的小人物,然而,就是我們身邊小人物的身上,有太多的地方,值得我們去回味去解讀。對于身處逆境,而從不抱怨,只有-種自強不息的精神力量,對生活永不會退縮做逃兵。好多時候,只要我們細心觀察,就可以發現他們無處不在地,閃爍著最偉大的人性光暉。
什么是“好人?”詞典釋義為:是指有善心,寬厚待人的人。阿三他自然說不出太多的有關如何做好人的大道理,然而,從他最質樸最純凈的內心來說,對于生活,對于社會,對于家庭,都天生有著最樸素的情懷,那就是一顆愛心的常駐,他們就是世人總說的“好人,”所以他們永遠是快樂的。想想,真的是這一個理!
【好人阿三散文】相關文章:
有關好人十四姨娘散文11-03
我不是個好人散文欣賞05-02
善良的好人寓言故事11-10
形容好人好事的歇后語02-16
走好人生兩種路故事11-01
行者散文11-19
期盼散文11-19
黎明散文11-18
山杏散文11-18
初戀散文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