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梭于記憶中的鄉村散文
像大多數生活在城里的人一樣,我老家也在鄉村,我出生在那里,并且一直在那里生活了二十多年,因此對鄉村的事情比較熟悉。與二十多年前相比,現在的鄉村已經發生了顯著變化。這種變化既包括看得到的各種情況,農民的房子更漂亮更美觀了,路修得更直更寬了,農民的收入提高了,也包括那些看不到的部分,如人際關系正在變得疏遠、純樸自然的景觀逐漸消失等。其實,我也只是偶爾才回老家一兩次,因為我的父母兄弟還在那里生活。鄉村對于我來說,已經不再具有家園的涵義。雖然我在老家還分有地,但我不需要靠那塊土地活下去了。事實上有很多農民都不再需要了。他們到大城市去打工,養家糊口已不成問題,但他們在那里的繁華世界飄泊,卻無從落腳,所以最后還是得回到鄉村來,依附于他們的土地。土地就是這么一種東西。
土地
土地曾經是鄉村最重要的生產資料。農民將分到的每一分土地都看得十分寶貴。我清楚地記得,每年耕地時地鄰都要向我們這邊滾一邊,父母對此十分忿恨。因為農民要靠土地養活一家老小,滾一邊就會少種一壟,降低產量不說,荒旱年一家口糧都成問題。父母曾向我們講過在饑荒年代餓死人的事。不過,那對我們來說已是一個故事了,對于饑餓我們都沒有切身的體驗。因為我小時已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土地包產到戶,農民種地有了積極性,產量提高了,吃飽飯已不成問題,就是日子過得緊巴些。九十年代后,大量的農民開始去大中城市打工,一年也能賺不少錢,收入比種地強得多。種地變成了他們的副業。耕種土地,僅僅是為獲得一年的口糧。因為分給每個家庭的責任田都很少,他們種的那點糧食除了口糧沒有什么富余,賣不了多少錢。他們已經習慣通過打工來增加收入。如此一來,農民對土地看得也就不那么重要了。這在過去是很難想象的事情。不過,在我們這里,土地最主要的用途還是用來種地,當然,也有相當的部分用于建設工廠和住宅。
工廠
小時候老家附近幾乎沒有工廠,僅有一個磚廠,一個很小的雞毛廠。我們上課時,有時會聞到一股刺鼻的氣味,類似羽毛燒焦的那種氣味,非常難聞。氣味當然來自雞毛廠。最近十多年來,建設工廠占用了不少的耕地。原來那些丘陵的面貌發生了很大改變。昔日的果園已經消失,之前那條蜿蜒的老路已不易識別。溝溝壑壑被推土機填平,轟轟烈烈的工廠建設開始了。工廠大都是煤化工企業。工廠建成后,里面樓房煙囪林立,晚上一片燈火輝煌,儼然是城市模樣。村子有很多人進廠工作了,騎著電動車或是摩托車來往于路上。每月大概賺兩三千元。當然污染也是有的,只是程度大小的問題。除此之外,還有一些變化,一些地名已經消失,如老墳東、老龍腰等。因為那些地已不屬于村里。現在村民已很少談及那里了。一道高高的圍墻將工廠與鄉村隔絕起來。工業文明就這么來了,勢不可當。你除了接受它,別無他法。
學校
隨著近些年農村中小學布局的調整,我上學時的老學校已不復存在了。當然,那塊地還在,只是已面目全非。它占據著村子的中心位置,黃金地段。我在那里讀書、識字、計算、游戲,度過了整整七年時光,從一個一無所知的孩童,成長為一個對未來無限憧憬的少年。多少次夢中回到那里,它依然是二十年前的樣子,一排排老舊的平房,灰土飛揚的操場,黃泥巴垛成的圍墻,簡陋的廁所,圓形的花壇,高聳的旗桿,還有一個不大的菜園,童年的樂趣或是無聊就在那里排遣。現在,那些平房都已經拆除了。圍墻也大半坍塌,只剩下一座危樓孤獨地留守在那里,似乎還想維持著一些過去的記記。在喪失了學校的功能后,那個地方曾一度作為村委會的辦公場所,院子也改造為戲臺,過會時就在那里唱大戲。當年那些和我一起在那里上學嬉戲的孩子,都已長大成人,男的娶妻生子,女的都不知嫁到了哪里。我曾帶我的孩子去那里,并告訴他,那是我小時候的學校,我們曾在哪些教室上課,都發生了一些什么事。我的孩子已很難認同那里曾經是一所學校。我們的孩子們不需要在那里上學了。大部分的孩子去鄰村上學。當然,也有一些孩子去私立學校,或是更遠的縣城上學。站在那座充滿了回憶的昔日學校的舊址,看到荒草遍布,衰草斜陽,猶如遺址一般的廢墟,讓人充滿了不真實的`荒誕感和時移物遷的破滅感。
老人
我所認識很多老人都已經去世,他們帶走了這個村莊過往的歷史和故事。如今那些故事已沒有人能講述。關于老槐樹,關于移民,關于兵禍,關于災荒。村莊喪失了它的記憶,成了一個丟失回憶的老人。我的祖父祖母大概在1993年前后相繼過世,距今已有二十年。他們大概都活了不到六十歲。在我的印象中,他們的模樣已是十分老邁。那時我年齡還小,他們從沒有跟我講起過去的事情。現在我的父母也已到了這個年齡,所幸身體還算硬朗,他們對我講起的,都是六七十年代以來發生的事情,那些我從電視、報紙、小說里多少能夠了解一些。現在,村里晃動的面孔大都是年輕而陌生的。我與他們幾乎無話可說。我越來越覺得,我與鄉村的聯系正被一把無形的刀一點點地割斷。熟悉的人物、風景都在消失不見。越來越多的陌生人、陌生事物、工廠、機器正在填充著它。它已變得跟我們記憶的鄉村截然不同。
住宅
當年地主富戶們所居住的青磚瓦房現在多已荒廢,那些雕花門樓在年復一年的風雨侵蝕中逐漸剝離損毀,院子里長滿了荒草。我的曾祖父一輩居住的是黃泥筑成的房屋,以石為基,墻角及四周以青磚為框架,墻身則是用摻和了麥秸桿的黃泥一層一層夯筑而成。上面架上檁椽,鋪上黃泥白泥為頂。門窗都很小,還要糊上白色窗紙。住在這樣的房里倒是冬暖夏涼,可是就是逼仄陰暗,讓人喘不過氣來。我父親一輩的人都已經住上磚房了,而且每隔十多年,就要翻蓋一次,房子越來越大,裝修越來越好。是的,現在鄉村的住宅越來越漂亮了,但還是缺少統一規劃和設計,基礎設施不健全,功能不完善。從某種意義上說,它仍然是個大村子。
總的來說,現在的鄉村正在失去一種樸實而自然的東西。鄉鄰關系變得疏遠,因為每家都在忙著自己的事情,上班啊打工啊之類。特別是當你看到彎曲的河道整修一新——當然這是好事——可是一律水泥澆筑的河岸又讓人悵然若失。小時候這里曾發生過多少趣事呀:潛水、摸魚、嬉戲……可是現在這里還有什么呢?生活的腳步永遠不會停歇。隨著城鎮化的推進,我們所熟悉的鄉村一定還會有更大的改變,二十年后,一定又是個嶄新的模樣。未來的一切現在還很難想象。我只希望,鄉村會保留一點那種純樸和自然的東西,給人的心靈營造一個溫情和柔軟的空間。
【穿梭于記憶中的鄉村散文】相關文章:
記憶散落在夏日里的鄉村散文11-14
以記憶中的暑假為題的散文11-20
鄉村的集市散文05-03
珍藏的記憶散文02-01
記憶的味道散文11-19
鄉村之門散文欣賞04-29
鄉村最美麗的風景散文11-30
愛,延續于分手后散文05-02
想念于那夜的最深處散文11-03
記憶中的小河作文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