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鎮八渡散文
八渡位于廣西田林縣西部偏南,原屬廣西西林縣,壯語意為“渡口”,是田林縣最古老的圩鎮之一。1951年8月,西林縣撤縣并入隆林、田林二縣(1963年復置西林縣),縣域七個鄉并入西隆縣(后改隆林縣),八渡和其他三個鄉劃歸田西縣(后改田林縣)。
八渡有廣東會館。謝賢修在《城中文史》就這樣提及八渡及八渡的廣肇會館:“粵東會館也稱廣東會館。廣東人同鄉觀念深,都是廣東人,但同府或同一語言的又多親近些,筆者在桂西最偏僻的萬山之鄉西林縣八渡圩,一個二三十家的圩場,居然也有一座廣肇會館。”據九十余歲的八渡街黃老先生介紹,當年來八渡經商做生意的,除了南寧、貴縣等本省籍外地人外,還有廣州、肇慶等外省籍人。這些商人主要把外面的食鹽、煙絲、布匹、日雜生活用品等和煤油、火柴等“洋貨”運進來,再把本地的桐果、云耳、八渡筍等土特產和首烏、靈芝等藥材運出去。
令人難以置信的是,在八渡這樣地處偏僻、交通不便的地方,怎么會在清朝就有遠至廣東的客商到這里經商做生意呢?我想,那只能從馱娘江找到答案了。
在廣西版圖最西端,有一條細柔而綿長的清流,蜿蜒在滇桂兩省區的邊緣,這就是神秘而古老的馱娘江。馱娘江古稱文象水,史上又稱淥馱河、同舍河和剝隘河。馱娘江發源于云南省廣南縣,流經廣西西林縣八達、普合、那勞和田林縣的定安、八渡、八桂等鄉鎮后與同發源于云南省廣南縣的西洋江匯合,便又進入云南富寧,流經達板、剝隘等地再度進入廣西,流入右江,最后注入珠江,流入南海。
據說,當時馱娘江沿江圩鎮均有貨船通航,上百噸的.船只能溯江而上,直抵剝隘、八渡,以上江面逐漸窄小,仍可通航小型船只和獨木舟。因而沿江圩鎮成了各種貨物商品的集散地,碼頭船只如梭,岸上商賈云集。《西林縣志》記載:“清至民國年間,西洋江、馱娘江水量較大,小船只可在江上自由來往,清康熙年代,有廣東商人溯江而上,至境內的達下、八渡、定安、那勞、普合、八達、土黃等地經商,把食鹽、布匹、棉紗、火油、火柴、煙絲等商品運進來,又把山區的農副土特產品運出去”。這里提及的那勞、普合、八達、土黃等幾處地名都在八渡的上游,當時也有廣東的客商。千百年來,馱娘江畔的古圩鎮就是這樣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地演繹著興旺與衰落。可見,像八渡這樣當時陸路交通十分不便的廣西內地,廣東客商以及本省籍外地人進入經商,主要靠水路了。八渡作為馱娘江邊的一個圩鎮,廣東客商順江而上,經商做生意建會館,便是順理成章的事了。
不久前,筆者前往八渡探訪,所看到的馱娘江和當時八渡的渡口已今非昔比。隨著時代的變遷——特別是陸路交通上的便利和豐盈的馱娘江日益變“瘦”,八渡圩老渡口昔日熱鬧非凡的景象早已不復存在。雖然老渡口那株數百年的大葉榕依然蒼翠,今天的八渡比往昔更加繁榮,但想起那句“今人不見秦時月,今月何曾照古人”的古詩,還是令人心生諸多感慨。
【古鎮八渡散文】相關文章:
古鎮老街作文03-07
黑與白散文11-06
資格散文12-25
夢想_散文11-20
《父愛》散文11-20
塵緣散文11-19
年畫散文11-19
行者散文11-19
期盼散文11-19
黎明散文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