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得利的老年人愛寫作的散文
在勤得利農場,近年出現了一件新鮮事兒,許多老年人迷上了文學創作。你別說,經過一段時間的“鼓搗”,還真有幾個人整出了“景兒”來。下面,我來介紹幾位。
現年78歲的離休干部王志遠,入伍前還是個“睜眼瞎”,是在部隊速成教育摘了文盲帽子。就憑這點文化底子,近年來他新血來潮,提筆在手,要沖進文學的殿堂。真是功夫不負有心人,2003年第7期《退休生活》雜志上,老王創作的千字文《<退休生活>是俺的家中寶》,不僅赫然刊出,后來還評了優秀獎。這一喜非同小可,更加激起了他的創作熱情,又接連創作出幾篇散文來。去年4月,他的一篇回憶文章《牛糞窩窩頭》,又被《老年日報》刊用,至此,老王在創作上已是《嶄露頭角》了。現在的老王,一有空就坐在自家購買的電腦旁,噼哩啪啦地敲擊著鏈盤,趕寫回憶錄,現在已完成了近10萬字。
度過77個春復秋冬的張國安,也是1958年轉業來農場的老兵,學校的門坎也沒邁過幾年,可憑著在農場機關任職多年的鍛煉,寫起機關文書來,還是有個三巴掌兩腳的,可論起文學創作來,還是個門外漢。他退休后先學習寫詩,后聽說散文適合老年人創作,便改弦更轍,開始習練散文。先有兩篇回憶這章《敵機下臭蛋》、《谷山迷途》在農場內部刑物亮相,又把一篇《報紙打狼的故事》寄給報社投石問路,2005年8月,被《三江晚報》刊用。去年春天,他的散文《敵機幫我做米飯》,又在該報“梅開二度”。為此老張喜不自勝,更加鼓起他的創作欲望,最近又完成了兩篇篇幅較長的散文,還將近百首詩歌習作,整理打印成冊,他說,雖然不一定能發表,但留給孩子們也算個念想。
在老年創作隊伍里,還有個巾幗不讓須眉的老太太,名叫劉珍蘭,今年71歲,是1958年隨丈夫轉業來農場的。歲月的`風,已把當年如花似玉的中學生,雕刻成滿臉皺紋的老太婆。她68歲開始迷上了文學創作,“披掛上陣,首戰告捷”,第一篇散文便被《農墾日報》采用了。去年又有一篇散文在《三江晚報》刊出。現在,她又有兩篇散文寄出,正蹺首以待捷報飛傳。
當然,這些樂在黃昏寫春秋的老人們,和久經沙場的曹中相比,只能算是初出茅廬。這位71歲的老爺子,雖然頭頂己變成了“陽光地帶”,可依然寶刀不老,退休10年來,已發表文學作品20萬字之多,這不,眼下正張羅著要出一部專集呢!有了這祥的成就,在老年創作隊伍里,他雖然處于小老弟的位置,但兄長們對他很看中,時不時地和他湊在一起,自擺“文學沙龍”,這些天,他們頻頻聚首,準備在“建場50周年征文”中,大顯身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