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個黃毛丫頭散文
竹山縣民間歌謠,浩如煙海,流淌在民間,口耳相傳,代代相續(xù);消閑怡性,志物勵人,在文化發(fā)展史上留下不可磨來的印記。我特挑選一段,予以賞析,以饗讀者。
有幸承擔本縣民間歌謠集成的編輯工作。有一日接到省民間文藝家協(xié)會一位老先生的來信,叮囑我:“可別漏收了你們竹山縣的《黃毛丫頭》!”遂引起注意,從厚厚一沓來稿中鄭重地翻揀出《黃毛丫毛》來:
黃毛丫頭,睡到飯熟
聽見碗響,爬起來就搶
一搶搶個豁碗
一吃吃一百碗
開始念讀,似覺平談。再細細咀嚼,便體味到妙處:一是信手拈來,信口道來,毫不費力地切入生活。一日三餐,平常不過,大人小孩都對此不會感到陌生或怪異。二是口語化、通俗化。通篇讀來,雖無文采,卻有節(jié)奏、有韻律。三個自然小節(jié)雖更換了三次韻腳,卻轉(zhuǎn)換得嫻熟自然。絕無聱牙拗口之嫌。可謂節(jié)奏明快,瑯瑯上口。三是成功地刻劃了人物形象。任何文學作品,成功地刻畫人物是至關(guān)重要的。《黃毛丫頭》僅僅用了29個字,就把一個淘氣、充滿童真的少年塑造得栩栩如生。
人物刻畫的成功,靠的'是生活細節(jié)的巧妙組織。《黃毛丫頭》就是通過飯熟以后,碗響、搶碗、搶豁碗等真實的生活細節(jié),烘托出一個活靈活現(xiàn)的黃毛丫頭的形象來。
此外,《黃毛丫頭》還不顯山不露水地運用了民間文學慣用的白描手法。通觀全篇,無一刻意形容、修飾雕琢的人為痕跡,還有那“一吃吃一百碗”的夸張手法,使人如親眼見到那黃毛丫頭的慌張勁兒、狼狽勁兒。象作品本身一樣,沒有一分矯揉造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