甑子蒸飯散文
大概是由于出生于鄉村,我們全家都愛吃甑子蒸的飯,搬進城里生活這么多年了,依然習慣用甑子蒸飯吃。
有一天跟同事說起,他們都說,你怎么這樣老土啊,都什么年代了,還用甑子蒸飯。
我知道自己和家人在很多人看來,甚至在很多鄉村人看來,都已經是太老土,太落后了,他們的看法,我完全理解,畢竟城里人家早就幾乎都不用甑子蒸飯了,鄉村人家大多也是用電飯煲煮飯了嘛,何況我們已經進城那么多年。
但是,我們就是習慣了用甑子蒸飯,習慣了吃甑子蒸的飯,也不想改變不愿意改變這樣的喜好和生活習慣了。這大概跟我們是從鄉村,從那個家家戶戶用甑子蒸飯吃的年代走過來有極大關系。我們鄉村人,很戀舊,家鄉觀念太突出,從家鄉帶來的東西,即便是生活習慣,也舍不得丟棄。
這正如我不習慣用城里的馬桶,不僅覺得名字太難聽,而且很不愿意用,也根本不會用。我喜歡鄉村的茅廁,寬敞,空氣好,蹲在里邊,好比是蹲在路邊坡上莊稼地邊,就可以看見外邊的山林和莊稼地,不憋悶不緊張,可以一邊解手,一邊欣賞藍天白云,鳥鳴山幽,雞眠樹顛,牛羊出村或者歸來。每次到別人家或者住旅社賓館,我都要到外邊費勁尋找可以蹲的廁所方便,雖然沒有人家和賓館的衛生間馬桶干凈,但是我蹲著不憋悶,不緊張,心里舒坦,全身放松。
現在賣的電飯煲,雖然上邊還有一臺可以取下的甑子(姑且說“甑子”吧,雖然不準確),墊上一層紗布,可以蒸飯,但是很多人家幾乎不用。一個是覺得蒸飯麻煩,直接在電飯煲里煮就行了,淘好米,加水,插上電就行了,到煮熟了,水汽燜干,自然會跳閘。用甑子蒸飯,何必那么麻煩呢?另一個是太忙碌了,沒有時間等著慢慢淘米,煮米,撇米,再倒進甑子里慢慢蒸熟,然后從大鍋里端起甑子來。哪有那么多時間?放在電飯煲里,就可以省心地看書,做作業,或者看電視,做別的事情,甚至可以在去上班前,把米淘洗好,放進電飯煲里,加上水,插上電,然后就去上班,或者放心地外出做其他事情,飯煮熟里,電飯煲會自動跳閘。多省事省心啊!
我和家人知道這些,但就是習慣用甑子蒸飯,雖然生活在城里,卻一直像二十多年前進城前生活在鄉村老家一樣,固執地用甑子蒸飯吃。我父母親還不習慣或者是不喜歡用電飯煲上搭配著的哪個甑子,自己買了幾個大大小小的木頭和竹子甑子,比起我們在鄉下老家時用的甑子來,自然是小巧精致得多了,但是能蒸下的飯還是足夠我們全家吃了。現在生活好得多了,油葷大,蔬菜品種和數量多,人的飯量大大減少了。
以前生活在鄉村老家,用的是很大很深的木板甑子,放進一人還遠遠合抱不過來的`大鍋里蒸,每天甚至每頓飯要煮四五大碗米,現在足足可以煮兩三天了。
那時的灶比較大,灶臺比較高,一邊支煮豬食的大鍋,比煮飯鍋大得多,另一邊支著煮飯鍋,當然炒菜煮菜也在這個鍋里,用很大的鍋鏟,菜如果少,一鍋鏟就可以鏟盡。
灶臺很高。我從七八歲開始幫家里煮飯,還夠不著把甑子放進大鍋里,特別是甑子蒸上汽后,米飯蒸熟了,我手臂太短,夠不著端起大鍋里水汽蒸騰、又燙又沉重的甑子。只好端一個高高的椅子,放在灶臺前,夠著手去端大鍋里水汽蒸騰的滾燙甑子。有時一失手,就可能叭的一聲,把甑子滑落。只聽喀嚓一聲,大鍋就被咂通了。只聽“哧——”的一聲,鍋底的甑腳水就漏進了灶爐里,浸熄滅了火。我的心里害怕極了。那是個貧窮的年代,鄉村人家更貧窮。一口大鍋要很多錢,哪里能經常買得起,就是補鍋不僅麻煩,而且也要花費一筆不少的錢啊!母親不會顧及到心疼我是否燙著手,是否熏著了眼睛,卻很心疼那口大鍋。
用甑子蒸飯,其實確實程序很麻煩,淘米,下鍋,煮米,撇米。米煮得太軟,蒸成一鍋粘粑粑一樣的飯團,很不好吃;由于粘粘無空隙,不疏松,甚至可能很不容易蒸熟,極其有可能蒸成夾生飯。父親要罵我。米煮得太硬,蒸熟后,按父親的說法,像槍子一般,吃不動,父親也要瞪我;甚至還很不容易蒸熟。
甑子一般跟木桶一樣,由幾片很厚重的木板拼接而成,所以很沉重。為了牢固,攔腰用鐵線箍個箍,有的也不箍。就算沒砸爛鍋,沒打潑飯,只是刷洗或者端空甑子,一不小心,還是可能失手砸落甑子,甑子落地,骨碌碌滾出去來遠,我的心也提到了嗓子眼。甚至可能甑子就砸散成了幾塊大木片。如果把一甑子飯砸落地,更不得了,那時糧食金貴,母親一定會狠狠收拾我。那時我太矮小,很多時候,端甑子無論多小心,都有可能失手落地,在甑子落下的那一瞬間,只好迅速祈禱,甚至暗暗許愿,求神靈保佑,不要砸爛鍋和甑子。
甑子是木板或者竹子制成的,長期浸泡在水里,不容易擦洗干凈,我經常負責幫家里做飯,就很頭痛。
甑子的蓋子,鍋蓋,其實都是用竹蔑葦草或者棕葉編織成的斗笠狀的東西,所以有“云南十八怪,草帽當鍋蓋”的說法。
用這樣的甑子蒸飯,確實不容易,但是我們就是覺得香甜,很懷念那些逝去的、在鄉村里吃甑子蒸飯的時光。我一直以為,是米飯浸透了制作甑子的木板或者竹板的芳香,還浸透了甑蓋和鍋蓋的木草芳香。因為甑蓋和鍋蓋,也有竹蔑葦草或者棕葉的芳香。其實,大概這些只是我們心理上的感覺,只是因為戀舊和懷念家鄉的緣故。
用甑子蒸飯,撇米撇出的米湯,很香甜好喝。有時忙不贏煮菜,就吃米湯泡飯,下點腌菜咸菜。甚至光吃干飯,然后喝點米湯,也很香甜爽口。
那些生活在鄉村里,用木板竹篾甑子蒸飯的時光,雖然艱辛貧窮,不乏擔心、害怕甚至提心吊膽和眼淚,卻也不乏芬芳甜美的回憶。
如今,我們把米下在電飯煲里煮著,依然習慣找甑子,洗甑子,準備好盆子來撇米。
移居城里多年了,父母親,妻子和我,都還喜歡和習慣吃甑子蒸的飯,喜歡和習慣喝米湯。吃飯時,都準備要喝米湯,也習慣喝米湯。
【甑子蒸飯散文】相關文章:
行者散文11-19
期盼散文11-19
黎明散文11-18
山杏散文11-18
初戀散文11-18
水巷散文11-17
陽臺散文11-17
閑言碎語散文11-16
想你散文11-15
花期散文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