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訴建議

那些消逝的石器散文

時間:2021-03-23 13:14:05 散文雜文 我要投稿

那些消逝的石器散文

  在人類繁衍生息的歷史長河中,總有一種原始古老的器具和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那就是“石器”。從刀耕火種的洪荒年代一路走來,石器,這種如影隨形伴隨著人類生存發展的生產器具,直到二十世紀中葉甚至再往后,還被廣泛應用于民間。然而,伴隨著改革開放的大潮席卷而來,那些和我們的祖先父輩生產生活密不可分的石器,就漸漸淡出了我們的生活,淡出了我們的視野,也淡出了我們的記憶。

那些消逝的石器散文

  前幾日回山里老家,閑來無事就在村子里瞎轉悠,偶爾發現幾處早已被人們遺忘在村子角落和旮旯里的石磨、石碾、石碌碡和石臼。看著這些或被雜草覆蓋,或掩埋于陳年雜物之下,或蒙上厚厚塵土的石器,不禁勾起我童年時期許許多多跟這些石器有關的記憶……

  石磨

  在我們豫西農村,石磨,只是一個統稱。石磨以大小論,至少可以分為大中小三種;若以功能和用途分,則可以分為專門用于磨小麥、玉米、豆子和磨豆腐、漿粑兩大類。前者個頭比較大,主要靠人推、畜拉、水帶,用于磨糧食,粗糧細糧通吃;后者個頭則相對小了許多,有拐磨和逮磨之分,只能依賴人力驅動,用于磨豆腐,磨漿粑等。

  記憶里,小時候的我不懂事,看到父母推著石磨磨糧食,就覺得特好玩,死活纏著要坐在他們推磨的磨杠上,然后一圈一圈地在磨道里轉,就像如今的孩子坐旋轉木馬一樣高興。等到長大成人以后,當自己也像父母一樣推著沉重的石磨轉圈圈的時候,才體會到父母當年的艱辛,才懊悔由于自己的無知而給父母增添的麻煩和負擔。

  那時候,家庭條件好的,磨糧食一般都靠牲畜拉,沒有牲畜的人家,就只能靠人推。進入七十年代末以后,生產隊在村頭開挖水渠,從繞村而過的小河上游引水進村,再利用一定的落差建成水磨房,靠水的沖擊力帶動水磨輪子,利用齒輪原理,將原始的石磨和現代水動力原理相結合,實現了一次生產力解放的大跨越。這樣,村人磨面就再也不用人推畜拉了,直至土地承包以后,家家戶戶糧豐人富,磨面的人家常常要在水磨房外排隊等號,而那吱吱扭扭的水磨聲,就像一支古老而動聽的歌謠,響徹整個村子的上空,回響在富裕起來人們的心里。

  磨豆腐,在那個饑餓困苦的年代,家家戶戶只有在過年的時候才會奢侈一回。每逢陰歷臘月二十三前后,那小小的拐磨和逮磨就進入一年之中最忙碌的季節,伴隨著人們的一推一拉、一逮一送和有節奏地向磨眼里喂送豆黃,上下兩扇石磨之間就流出乳白色的豆漿,那種帶著絲絲縷縷豆腥味兒的汁液,再經過加工處理,就變成了鮮嫩可口的豆腐了。

  磨漿粑,就更是窮人家的不得已之舉。那些食不果腹的人家,為了度過饑荒,常常把還沒有成熟的莊稼提前收獲了,然后把尚處于半成熟狀態的玉米、小麥等,未經脫離就在石磨上磨了,那種黃中帶綠的糊狀東西就是漿粑了,或做成稀飯,或蒸成饃饃,成為掙扎在死亡線上人們的救命“稻草”。

  在時代文明的進程中,伴隨著電磨和打漿機的隆隆聲,石磨也悄然退出了長達數千年的歷史舞臺……

  石碾

  兒時的記憶里,我們諾大一個村子,村頭只有一盤石碾。石碾的碾盤,由一塊大青石打鑿而成,中間開鑿出一個正方形石眼,石眼里朝上垂直安裝著一根木樁作為軸心。兩端加裝了木軸、四周安裝有木框的灰白色石碾就跟這個主軸連成一體。人推石碾,繞著這根主軸兒轉,碾盤上的稻谷黍子就在石碾的碾壓下,呈扇形向四周慢慢拓展。推碾人亦或是專人拿了小笤帚,一下一下由外向里掃了,那些稻谷黍子就被掃回石碾下,接受石碾的下一次碾壓——往返重復,直到稻谷黍子的外殼蛻去,露出或乳白或鵝黃的米粒,碾米工作才算完成。這時的米粒跟谷殼混在一起,待把它們從碾盤上收起,裝進簸箕里時,蓋了頭巾的主婦們就雙手端了簸箕,上上下下運動著,米粒和米糠在簸箕里上下翻飛,翩翩起舞,每次的飛揚下落,輕飄的谷殼兒就忽兒忽兒飛走了,而那沉實的米粒,卻齊刷刷落在簸箕里。這樣重復數個回合,等到米殼飛盡,簸箕里就只剩下干干凈凈的米粒兒了。

  每年端午前是石碾最忙碌緊張的時節。這個時候的石碾,真的就是連軸轉了。為能趕在旁人前面碾米,不少人家常常起個大早,結果卻發現在他之前,已經有人比他來得更早,那石碾已在忙忙碌碌的工作之中。總不能平白無故喪失了這次早起的付出,在失落之后將要離開石碾時,就留下一升半碗稻谷黍子在石碾旁邊的空地上,算是拿到了下一個碾米的通行證。原來晚到的遠遠不止這一兩家,后頭更有源源不斷的碾米者接踵而至,在感嘆遲到的同時,也統統按照先來后到的慣例,用一升半碗稻谷黍子頂門立戶排下隊列,大概數一數自家前面的家數,就能推算出自己碾米的大概時辰。

  過罷端午,緊緊張張忙碌了十天半月的石碾一下就閑了下來。為填飽肚子而各自奔忙的莊戶人家,似乎全然忘記了石碾的存在。而能偶爾想起石碾存在的,就只有張三或李四家的媳婦坐月子了——在豫西農村,媳婦坐月子,是必喝黃酒的,而制作黃酒的原料,就是紅酒谷。先把紅酒谷在石碾上碾了,炮制干凈以后,再做成不稠不稀的米飯,然后趁熱放入一定數量的酒曲,拌勻后裝進瓷罐瓦罐玻璃罐中,封了口,數日之后即成黃酒。

  石碾,在歲月的流轉里,傳承著端午的情結,同時也傳遞著村里添人加丁的訊息。

  然而,不知何時,石碾已逝,回眸看時,卻發現她已在歷史的深處……

  石碌碡

  石碌碡和石碾是一對孿生姊妹,長相造型配飾都如出一撤,只是各自的功用有別而已——石碾是用來碾米的,而石碌碡則是用來碾場的。

  每逢夏秋收獲季節,村頭大場上攤開曬干的麥子、大豆,就通過石碌碡的碾壓實現脫粒。在石碌碡上套了繩索,牽來老黃牛,搭上牛索頭,那牛兒就拉著石碌碡,在場面上由外向里,或者由里向外,一圈一圈的碾壓著。再看那石碌碡的屁股上,又牽掛著一個用樹枝做成的扇形拖拽物,上面壓了石塊土坯,石碌碡前面碾壓過后,緊接著就是它的二次磨壓——這樣,脫離的效果就會更好。

  大集體的時候,一個生產隊的糧食全部集中在一起碾壓脫粒。紅堂堂的大日頭底下,麥子大豆在太陽的暴曬下,發出嗶嗶啵啵的爆裂聲。牛虻扇著翅膀,在場里場外四處飛躥著尋覓著,伺機降落在人或牛的身上,把它那尖利如錐的嘴,扎進人或牛的肉里,拼命吸吮著。場把式手里牽著牛繩,牛兒拉著石碌碡,以場把式為圓心,甩著尾巴,以驅趕死叮在身上的貪婪的牛虻。

  石碌碡飛快轉動著,發出吱吱呀呀的聲響。套了籠嘴的牛嘴上,吊著長長的涎水。牛兒淚汪汪的眼窩又大又明亮,沒精打采地看著這個酷熱而繁忙的世界。

  石碌碡轉呀轉,轉出一片年豐人壽的艷陽天,轉出山里人的希望和富庶的好年月。

  土地承包以后,大場變成了小場,生產隊的牛們也隨之被賣掉了,石碌碡被閑置,取而代之的',是連枷在農人手中上下翻飛的勞動的舞蹈。后來不知誰個弄來個不吃草、不喝水的電動打麥機,工作效率成倍提高,石碌碡從此退出打麥場,百無聊賴地在村頭院邊睡起了大覺。

  再后來,石碌碡有的成了臺階下的腳踏石,有的成了人們茶余飯后噴閑話諞故事的石板凳。

  石臼

  村里的老榆樹下,常年蹲著一個不大不小的紫青色石臼,僅從石臼那光滑溫潤的外表,就能讀出石臼的長壽和滄桑。

  石臼里放著一個石杵,T形的把兒是木質的,由于經年累月的風侵雨蝕,那木質的把兒不知已朽壞了多少回,村人也不知重新修復安裝了多少回,只有那石臼石杵歷久彌堅,愈是長久,愈顯得光潔滑潤。

  小戶人家過光景,捉襟見肘的時候是常有的,磨糧碾米也不會每回都糧充稻足,每當小麥玉米稻子谷子不足以拿到磨上碾上去磨去碾的時候,這個石臼就派上了用場。逢年過節,舂大米小米麥仁兒,過個紅白喜事搗蒜搗漿粑搗核桃芝麻仁兒,石臼盡其所能,為村人送上得心應手的微服務。

  掄石杵自然是男人們的事兒,但是家里如果沒有男人,女人也能湊合著用。石杵在掄杵人的手里上上下下起起落落,石杵一下一下沖擊著石臼里的小麥稻谷玉米粒兒裸蒜瓣兒囫圇玉米穗兒噴噴香的核桃芝麻仁兒,這些或糧食或作料,無一例外地蛻了皮兒脫了殼兒爛了身兒。石杵終于停止了運動,瓷碗鐵勺和人的手輪番探伸下去,三下五除二,石臼里就被掏取一空。一陣忙碌之后,石臼石杵再次相擁而臥,靜靜地蹲在那棵老榆樹下,看榆樹彎腰躬脊老態龍鐘,看老樹葉出葉落,四季輪回,聽村里雞鳴狗吠人喊畜叫。

  后來,村子里的土瓦房變成了小洋樓,土路變成了水泥路,村人進村出村不再靠兩只腳板,而是登上摩托車,坐著小汽車。老榆樹死了,石杵的把兒朽了爛了斷了。石杵被扔在一邊,石臼那個黑乎乎的洞,活像一只失去了瞳仁的瞎眼,寂寞而無奈地感知著身邊所發生的一切。

  石臼空疼空疼的心,正如它那只空洞洞的眼,世界仿佛一夜之間就變得讓它認不出來了!

【那些消逝的石器散文】相關文章:

那些希冀的等待散文04-29

高三的那些回憶散文11-03

那地方那些花兒|散文11-19

學車的那些事兒記事散文11-19

那些年我走過的日子散文05-03

那些年,你曾是我的紅顏散文11-14

珍藏在心尖的那些事的散文11-09

其實我還在回憶那些往事散文11-05

致那些不懂事的青蔥歲月散文04-29

致那些后來走散了的小伙伴們散文11-11

真人一级一级97一片a毛片√91,91精品丝袜无码人妻一区,亚国产成人精品久久久,亚洲色成人一区二区三区
在线精品国精品国产3d | 亚洲人成网站在线播放大全 | 中文字幕日韩精品第一页 | 最新永久免费在线视频 | 中文字幕在线永久免费看精品视频 | 色综合久久综合网欧美综合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