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訴建議

閣樓記憶散文

時間:2021-03-23 12:54:24 散文雜文 我要投稿

閣樓記憶散文

  天很冷,想起了那個閣樓。

閣樓記憶散文

  那是稱不上樓的,那是懸在半空中的一件小木屋。它很小,小到里面只能放幾床被單,于是里面也就放了幾床蓋被和墊被,那是我曾經的床。

  因為是上初中,所以就不能繼續呆在老家。老家離中學有三四里地,一個單趟就要三四十分鐘,這樣的話,一天四趟就得花幾個小時。明眼人都知道,這樣上學是很難有結果的,就是學進了知識多半也是落在在半路上了。再者,缺少監管的孩子成群結隊地走在路上遲早是會覺得乏味,遲早會弄一些新鮮玩意來改變這種乏味的。就在那時,上學路上由前人開辟的幾個據點一直傳承使用著,村里的孩子一撥又一撥地在那兒打牌、野炊或者制造一些其他異想天開的鬧劇。那可是一個完全自由主義的路途,開學沒幾天學生們的書大概只能剩下封面和封底了!畢竟還要留一條退路對付老爹老媽,畢竟那些老爹和老媽識字的很少,留一個封面就能糊弄過去!

  所以山里并沒有什么小孩能考上什么學校的,讀到高中都很少。十幾年中,大約考了兩個高中專,被解讀為村里的大學生,還被渲染了很多傳奇,成為父母經常教育我們的典范。

  另一方面,他們可能也在無意中變成了父母心目中的標尺,我大概就是這些標尺下不幸的孩子。

  這些傳奇的最主要的部分就是那兩個人走路、吃飯乃至上廁所的時候都不離開書本,每天晚上看書要看到十二點之后;再然后就是夏天的時候會弄一個水桶,把兩只腳放在水桶里,這樣可以降溫,也可以抵御蚊蟲的叮咬;至于在上學的時候絕對不和那些大約是下里巴人的孩子走在一起的;再有就是他們有多么多么聰明,大概就像戲文上的那些狀元一樣,吃上了公家飯完全是合情合理的等等。

  還有一些老頭老太太說,沒準他們以后能當主席!他們不知道我們的國家有多大,他們也不知道主席有多大,他們最不知道的是揣著一張中專學歷走到外面都不敢大氣說自己是讀書人!

  我不是對他倆的不敬,因為我大概只能算是中等專業學校的學歷吧,這是我自身的感悟。

  老頭老太太們再怎么說,都起不到什么激勵作用。歲月依舊,生活依舊,況且并不是每個人都認為有必要知道我們的國家有多大,也不想知道主席有多大,人們更感興趣的是一年到頭能不能有點結余,過年的時候能不能添點電器,在村里能敞亮個一兩回!所以那兩個人之后的很多年依然沒有人上過什么中專大學之類,知識在那個山村里依然稀缺。

  我算不上他們的傳承人,事實上也達不到,因為他們是從高中考的,他們的中專就應該接近于大學,而我上的是中等師范,也就是回來當老師,那和大學生是有天壤之別的。年齡增大最大的好處就是可以讓自己后來能夠辨別一些是非的,這個是非就是知道了他們的讀書是被人誤傳的,讀個書是不需要那么殘酷的。盡管我上的只是一個可以讓自己勉強不種田的學校,但是我真沒有類似的辛苦。我的學是在晃晃悠悠的過程中上的,沒有多付出什么,晚上到點就能睡得流口水,幾年初中下來,倒是把自己養成了一個小胖子。

  我還有一個親戚為了考個學校,復讀了不知道有多少年,大約是從我上小學一直到師范吧!最后也考上了。途中母親讓我向他討教的時候,我覺得真沒有什么需要討教的,說交流可能更貼切一些,而且我隱隱地覺得對于一些文史知識以及掌故,那個大學生知道的未必比我多多少,可這不是理由,我必須尊敬他!

  我后來思考過這樣的問題,就是為什么自己能取得大約可以稱上事半功倍的效果,就是懶漢也能混口飯吃,最主要的原因有兩個:一個是我沒有住在老家,二是我是在很不經意的情況下拓寬了自己的視野,書變得容易讀的緣故。而這兩個原因和那個閣樓都是有關的。

  父親在集鎮上開了一個加工廠,是加工面粉的,有一間屋的舊門面。房子很深,前面擺放著機器,后面是幾十個晾曬面條的面架子,加上日常的生活用品以及報廢的機械擠占著剩余的空間,其他人幾乎無處下腳,好在還能在邊上嵌了兩個小屋,都是四五平米的樣子,一個是父母的房間,另一個則是廚房。現在我過去了,真沒有地方住,父親絞盡腦汁,終于就地取材,給我弄了一個閣樓,成了我的房間。

  父親首先到隔壁的帶鋸廠加工了很多塊寬寬的木板,沿著屋頂下方的三角架上鋪平,自然是連困帶扎地釘好,很平坦,也很結實,他自己在上面反復地試踩著,確信沒有問題才繼續他的創造性的勞動。然后他在這些平鋪的木板上,向上延著四周豎起許多一米多高的短木板,只留一個一人寬的缺口,大約是我的房門。至于頂端自然是順著屋頂的形狀釘一些木板來當做這個小屋的屋頂。兩三天的勞作之后,這個閣樓建成了。從下面往上看什么都看不到,只看到一塊稍微突出的天花板而已,而站在上面,看到的分明是一個懸在空中的小房子——很小,像童話中的小木屋,我就是那個即將入住的小主人。

  父親為了我上下方便,還順著那個小門往下做了一個木樓梯,一直落到地上,且有一定的坡度,這樣我在攀爬的時候,不至于太過害怕的。

  閣樓算是建成了,里面自然也要布置一番。于是父親在街上買了許多廢舊的報紙,將閣樓里面全部糊了起來,在里面一點木板的痕跡都看不到,只有大小不等密密麻麻的鉛字。為了讓我在里面可以看書寫字之類的,父親特意在頂端安裝了一支一百瓦的白熾燈,狹小的空間里,白熾燈一拉,如同白晝。而我夜晚睡覺從來都是懶得關燈的,自然睡自然醒,而父母大約是擔心一個人懸在閣樓上可能會害怕的緣故,也不幫著關燈,所以在那個閣樓上的所有時間,我是沒有見過黑暗的。

  在閣樓里,母親鋪上了厚厚的稻草,然后放了幾床墊背和幾床蓋被,加上一百瓦的白熾燈,晚上上去,往里一鉆,既溫暖又亮堂。

  父親究竟還是一個細心的人,下面終年是機械的轟鳴聲,與讀書學習都不利。于是他又用幾塊木板做了一個簡易的寫字臺,可以讓我把腿放在被單里,而手和書本放在寫字臺上,保暖學習兩不誤的。

  邊上還有一臺錄音機,當時是給我學外語的,罪過的是,我花了三年時間把那些英語磁帶最終全部翻錄成了流行歌曲,他們至今都不知道。

  學習沒有那么恐怖,每天晚上的作業就那么一點,個把小時也就能處理掉,剩下的時間是很難對付的。學習習慣好的人喜歡預習,我沒有那么勤快,明天的事明天做,不著急趕趟的。于是,完成了基本的任務之后,我習慣性地瞪著眼睛在閣樓的四周掃描,那可是大有內容的。各種各樣的報紙,內容也是涵蓋量很大的,政治、經濟、文化、歷史、體育的都有,看著很過癮。稍覺疲倦的時候,還可以聽聽收錄機。有一個著名的綜藝節目叫做《今晚八點半》,那個時候每天都陪我過八點半,就在那個閣樓上。

  父親的職業幫人家加工面條,人稱面師傅。每次面條加工成功之后,還需要幫人家包好,材料就是報紙,來源只能是在街上買,不過很便宜,所以每次他都會買許多。這些報紙第一關是需要從我手里過,我先篩選,哪些是新的,哪些是好看的,哪些是對學習有幫助的,我都截留下來,帶到閣樓上填充我的剩余時間。

  這不僅僅是報紙,這在無意中為我推開了另外一扇窗戶。我開始走進這些鉛字,了解了很多書本上學不到的.知識,在無意中我對漢城奧運會的進程了如指掌,還對后來的那次風波也知道不少。不過最為得意的是我在短短的三年時間居然收集了近百張《中學生學習報》,粗獷的我還把它們釘在了一起,那些新穎的題目、獨辟蹊徑的解法時常讓我領略到峰回路轉的美妙和豁然開朗的痛快。而由此出發,我也時常到書店里買一些報刊雜志來繼續擴寬我的陣地。如此之后,再反過來對付書上那些偏重于基礎性的知識自然是易如反掌的。

  而我們身邊的一些同學,真有極其努力的,就像我們村那兩個先前的中專生傳說的那樣。可是,面對那薄薄的書本和反復重復的題目,你就是把它生咽下去,又能怎樣?遇到一些題目,你連見都沒見過,在短時間內想做好是很難的,我卻沒有這個障礙,得益的就是那個小閣樓。

  后來,人們知道了靠讀兩本教材是很難對付考試的,于是,大家都來找資料,都來弄教輔,引發為“辭海戰術”,應該算是矯枉過正了。面臨此景時,我還和別人聊天,幸虧我屬于先行一步的,否則落到后面,一不勤奮,二不聰明,趕這條道那絕對沒招的。

  就這樣,在那個類似于閣樓的房間里,我渡過了我的初中三年。這三年,我由于無意中的發掘,領略了“讀書才恨知識淺,觀海方知天地寬”的道理,也正是緣于此故,使得在以后的日子里也養成了散讀書而不求甚解的習慣,因為你永遠解不了這世上所有的問題,有些東西原本就近乎無解的。而這個習慣也時刻提醒著自己永遠不要把自己當做什么,只有讀不完的書和走不完的路,人的一生自然要永遠謙恭為好。

  其間還有一些值得記憶的插曲。冬天的時候是加工面條的高峰期,整個鄉的人都到我家來加工,一呆就是一天,還有的起得特別早,目的是在晚上能把面條帶回家,有些路途遠的就沒有辦法回去,我的那塊禁地也就成了公共場所了。時常當我睜開朦朧的雙眼,竟然看到腳頭有三四個陌生的腦袋沖著我歉意地笑著。我自然沒有什么可說的,父親做生意,是把客人當上帝的,很理解別人的需求,就在這個時候,我家的機械還是在奮戰著。而我父親的最高記錄是六天沒有上床,瞌睡實在來了,就在機械里打一會兒盹,現在想想都有點后怕!

  畢竟這樣的次數不是很多。絕大多時間我是自由的,吃過晚飯就上去,第二天早起上學,時間完全自己支配。應該說是那個封閉的空間給我提供了自由,我還記得當時不知從那兒淘來的兩句話叫做“室雅何須大、花香不在多!”作為對聯,貼在我那個門洞的兩邊,算是附庸風雅吧!

  談不上“室”,也沒有什么花,只有亂糟糟的被單和亂糟糟的書。

  當然,還有我雖然貧瘠但是倍感愉快的青少年時光!

  后來,我上師范去了,作別了那個閣樓,父親也沒有拆掉它。不過,兩年過后,一把大火燒掉了父親的加工廠,那個閣樓四周都是木料,在燒的時候首當其沖了,等我趕到的時候,我分明地看到那滿地蛻變成木炭的木板和父母悲涼的面龐。

  父親花了兩年時間又把加工廠重新建了起來,沒有多少投資,就是順著原來的軌跡蓋了幾間小房子,勉強能讓他們住下,一直到現在都是那副模樣。加工面粉的生意早不再做了,閣樓也走進了屬于我們家的歷史,同時走進歷史的還有父母那段拼搏的歲月和他們的青壯年時光。

  父親在老家有房子,我們這里也有讓他們住的地方,但是,他只呆那個地方。每年我們也都到那兒過年,連討論都不需要。于是,每年除夕的早上,父親會站在小屋的門口,執拗地看著我們的回家,直到看到最后一個下車的是我兒子,他才慢慢地轉過身往屋里走,嘴里不停地說著那些心口不一的話語,主要是孫子是小壞蛋之類的,孩子不理他,父親就只能變化方式來哄他表示著自己的服軟。

  眼一眨,我的孩子也大了,和父親也變得斯文和客氣起來了,父親也只能對應著相應的客氣,我能感覺到,父親在某一個剎那,就希望著我的孩子那么一丁點大。

  又是一個圣誕節快要到了,到處都是圣誕樹、小紅帽和小木屋,我忽然想起我也曾經擁有過一個真正的小木屋。

【閣樓記憶散文】相關文章:

珍藏的記憶散文02-01

記憶的味道散文11-19

記憶散落在夏日里的鄉村散文11-14

記憶里的燈火闌珊散文11-07

記憶的拾荒者短文散文04-30

以記憶中的暑假為題的散文11-20

記憶再怎么褪色,總會在夢里濕了心扉散文11-19

記憶是一樹一樹的花開短文散文04-30

記憶的日記03-03

作文:珍藏的記憶12-10

真人一级一级97一片a毛片√91,91精品丝袜无码人妻一区,亚国产成人精品久久久,亚洲色成人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亚洲日韩理论AⅤ片 | 人人爽免费在线视频 | 香港三日本三级少妇三级66 | 日韩好吊妞中文字幕在线 | 亚洲女同一区二区无线码 | 尹人香蕉久久99天天拍久女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