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古尋美費縣苑上村散文
早就聞聽山東費縣朱田鎮苑上村是個古風綿長、懷珠攬玉的美麗古村落,我與幾位朋友特地選了個初夏的周末前去探古尋美。
從朱田鎮向西1.5公里,就來到隱于沂蒙山區腹地的苑上村。苑上村是一個名副其實的小山村,背靠怪石嶙峋的牛頭山,東依溝壑縱橫的臥龍山,西望沂蒙山72崮之一的由吾崮,但苑上村素來久旱不涸,山上終年流水潺潺,寬闊的朱田河在村前靜靜流過,滋養著這座生機勃勃的古老村莊。又因這里曾是明代大理寺卿王雅量及后人的鄉間別墅“芳林苑”的處所,所以得了“苑上”這個頗具文化韻味的村名。
苑上村歷史悠久,建村朝代無據可考,但沿村東行百余米,便是商代文化遺址一一古臺,又稱“神仙臺”。臺北有古窯遺址、碎瓦陶片、未燃盡的木炭等先人生活遺存。牛頭山東麓有占地百余畝的漢墓群,曾出土紅、灰陶鼎、罐、壺及石鏟、石鑿等大汶口文化中晚期的豐富文物。后雖遭破壞,但百余塊畫像石多數完整,其中一塊《牛耕圖》為國內罕見,曾被用作中學歷史教材封面插圖。
水是生命之源,人類自古就懂擇水而居、依水而生的道理,苑上村歷史悠久、風景優美,是因泉多水好,自古就被先民擇為繁衍生息的風水寶地。據資料記載,苑上村有古泉五處,為“琴泉”、“龍泉”、“珍珠泉”、“天鏡泉”和“百花泉”。其中古臺東北有股泉水,穿壁繞石,嘩然而下,聲如琴韻,名曰“琴泉”;琴泉北去,穿澗越溪80余米,有怪石群擁形似龍頭,石間一泉,水涌如注,便是“龍泉”;龍泉30米處又一清泉,無數氣泡順水柱沸然而上,如串串珍珠滾動,神秘奇妙,故稱“珍珠泉”;珍珠泉北側小路相連不遠處又有一泉,水明如鏡,映照藍天,青山倒影清晰如畫,是為“天鏡泉”。村內還有一泉,數處泉口噴出朵朵銀苞碧花,令人叫奇,取名“百花泉”。
千萬年來,古泉水源源不斷地流淌,滋養庇護著生靈萬物,人們因感激而敬仰,視古泉為神靈,一些美好的傳說因而流傳,其中影響力最大的便是天鏡泉。據當地人講,該泉能辨善惡,做了虧心事的人在此一照立現原形,如同神話中的西天寶鏡一樣靈驗,故苑上村自古以來民風淳樸、敬老愛幼、鄰里融洽。
為一睹古泉風采,我們在村民熱情的指點下繞村尋覓,可由于年代久遠世事變遷,如今只能看到兩處古泉——“琴泉”和“天鏡泉”的蹤跡。沿古臺下泥土小徑向東北方向尋覓,循著路邊溝底的淙淙流水逆流溯源,在一塊書有“琴泉”的石碑旁,便尋得“琴泉”。琴泉水量大,盡管泉眼四周被村民用鑲嵌得當的大小石塊層層圍砌,可那不斷從泉眼深處涌出清亮的水流,仍然輕松地越過石圍,在亂石間跳躍奔流著。一對婆媳正在泉邊嘮著嗑洗衣服,見我們對泉水很好奇,便介紹說:因這泉水甘甜清澈、冬暖夏涼,盡管家家通了自來水,可村民卻仍喜歡用它來煮飯、澆田、洗衣……
天鏡泉石碑斑駁字跡模糊,但仍能看出“天鏡泉”3個大字蒼勁有力,并隱約能辨認出石碑右上刻的.“西園居士朱泰來和交父書”和左下“苑上王令王雅量左海父題”的小字。泉如其名,泉口開闊,水明如鏡,小心俯下身子探視,自己的相貌清晰可鑒,同時驚見水中有千載白云悠悠而過,那種穿越時光的恍惚之感油然而生,站在泉邊,可眺望牛頭山的漢墓群,此情此景,更令人感慨萬千,倍生懷古之情。
可惜百花泉遭受破壞失去原貌,僅留存一塊石碑,龍泉己隱身石板之下,珍珠泉被淹沒在一片河汪之中。
進村時經過龍泉西面的古龍泉寺遺址,古寺基前尚有一株明代銀杏樹,雖經歷千年風雨仍枝葉茂盛、巍然而立。銀杏樹茂密的傘蓋下是村民天然的俱樂部,無論男女老少都愛聚在樹下閑聊。我們去時正逢一位精神矍鑠的白發老人正為大家講三國中“趙子龍大戰長坂坡”的橋段。經過攀談,我們得知這位老人己經92歲高齡了,兒孫孝順,衣食無憂,因解放前讀過書教過兩年私塾,便喜歡為大家講歷史故事解悶。幾位老人自豪地介紹,因苑上村泉水甘洌淳甜,富含對身體有益的礦物質和微量元素,當地人長期飲用此水能強身壯體,故村中多長壽老人,在這三百多口人居住的小山村內,九十歲以上的老人有七位,百歲老人有三位。
苑上村因泉而靈、因石而名。一代清官王雅量留在芳林苑的三塊奇石,至今仍和古泉一起,被苑上村視為本村的吉祥雙寶。提起王雅量,苑上村村民都頗為自豪,關于他為官清廉、政績卓異的故事,大家如數家珍。一對扛鋤勞作歸來的中年夫婦聽說我們要尋三塊奇石,便熱情指引。
來到王家后人農舍旁,三塊奇石南北方向排列,其中一塊正如一朵含苞欲放的蓮花故名“青蓮朵”;中間的最大,蓮花石底座上刻豎排篆字,最北那一塊已經砌入農戶的院墻里,石座的背陰處刻有“銅池兢秀”四字,落款為:“瑯琊黃祚昌”。
根據奇石底座上的碑文可知,這些奇石為王雅量的兒子王旌賢購買送到這里,因戰亂沒有及時立起,四十年后由王雅量之孫王之榮所立,王雅量的女婿黃祚昌,為紀念長輩、傳承家風,寫文章刻于石上,希望子孫后代永遠銘記。
那一刻,我懂得了王雅量及其后人建設“芳林苑”的良苦用心,奇石“青蓮朵”,正是“清廉”的諧音,石,也是“實”的諧音,王旌賢精心選出這些石頭,不僅僅是為了裝飾庭院,而有更深的寓意,一方面彰顯父親王雅量清正廉潔的高尚品格,一方面教育子孫以王雅量為榜樣,為官要清廉,做事要實干,品質要高尚,以此為家風家訓,世代相傳。
經過千百年的風吹雨打,“芳林苑”早己蕩然無存,但那寓意深刻的三塊奇石卻依舊保存完好,無語矗立著,默默見證歷史的變遷,傳承著美好的家風。
告別苑上村時,天色己晚,站在嶺坡上回望,恰見這座綠樹掩映中的小山村正籠罩在一片艷麗的晚霞里,顯得異常美麗,就連方才見過的那些普普通通的石墻瓦舍,都煥發出別樣的色彩……
【訪古尋美費縣苑上村散文】相關文章:
尋你但不見散文11-03
簡約之美散文11-07
秋日之美散文12-05
幽幽的夏村散文11-03
真實的美和善良的美散文11-11
村后的杏園散文04-29
春光美,永恒的散文欣賞11-13
漫步古詩苑12-15
蘇教版九上《論美》優秀說課稿05-19
夜因為想你變得如此美散文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