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若從容月自明祝宏飛散文
眼目所能看到的,只是局限的空間。而生命的浩瀚,需要我們不斷探索和拓展。若能修煉成一顆從容的心,它在哪兒跳動,哪兒就有光明。
禪宗六祖慧能在廣州法性寺參加住持印宗法師講《涅槃經》的法會時,會場上有一陣風吹動了旗幡。被兩個和尚注意到了,他們一個說是“風動”,一個說是“幡動”,爭執不休。慧能上前告訴他們:“不是風動,不是幡動,是二位的心動。”二位和尚默然不語,低頭冥思。是的,世間一切真理都需要自己去尋找。就像生活中的悲喜,不過是自我作繭的一種束縛。人們通常會認為悲喜是源自外物的侵擾,誰又能內照事物的本相。你若能敞開心扉,從容不迫地對待萬事萬物,你就會發覺一切悲喜都是幻像。隨緣超脫的自由,才是內心深處的真樂。就像黑夜里的星月,總是在黑暗處給予人們光明。
不僅是身處佛門的禪師,在不斷地證悟人生,一些灑脫富有靈性的詩人,他們的詩歌中也有超然的禪意。比如顧城的詩中寫道:“樹枝想去撕裂天空,卻只戳了幾個微小的窟窿。它透出天外的光亮,人們把它叫做月亮和星星。”朦朧派代表詩人顧城十二歲那年正生活在“文革”時代。被抄家后移居于渤海荒灘上的村落,生活十分艱辛。但顧城并沒有因此而沮喪,他對生活還抱有豐富的想象。他把星月比喻成天外的光亮,把夢比喻成參天大樹的枝干。他時常聆聽云朵和土地的對話,他把希望藏在水鳥的翅膀上飛翔,他相信只要有夢,生活就會充滿光亮。他在最不需要文化的時代,把自己定位成一個詩人。他在中國最惡劣的環境中堅持學習,不斷地磨礪自己,最終成為一個享譽中外的詩人。可在他有了成就之后,又被情感所迷惑,最后作繭自縛而終。從顧城的故事中,可以悟到。心如明鏡,則需時時拂拭。心若清明,逆境中亦有快樂。心若蒙蔽,順境中亦處處苦難。正如高曉松所說:“生活不止眼前的茍且,還有詩和遠方的田野。”只要我們保持一顆向暖向陽的心,黎明就會在我們的眼前。
雖然詩人和禪師對生命都有不同的見解,和相同的認知。但一個人過于執著于表象,就會沉溺于悲喜的幻像而不能自拔。所以要常常保持一顆清凈心,才能體會到“千里絲綸直下垂,一波才動萬波隨。夜靜水寒魚不食,滿船空載月明歸”的意境。這是唐代德誠禪師的一首《船居》。詩說:名利是欲望的源頭,一波起而萬波推動。除非頓悟看破,不然就會深陷于痛苦的.泥潭。若能放下一切的執念,遣去世俗名利,讓心澄凈如明月,自得大歡喜大光明。
如在志摩先生的《康河晚照即景》中寫:“這心靈深處的歡暢,這情緒境界的壯曠;任天堂沉淪,地獄開放,毀不了我內府的寶藏!”志摩先生認為,每個人心里都藏有天堂和地獄。你如果內心狹隘陰暗,那么就算是腰纏萬貫也不會幸福。終日的計較得失,又不信任其他人,每天都猶如煎熬在地獄一般。你若內心從容豁達,即使現在一貧如洗,也不會因此而煩惱。因為你有寬廣的胸懷,能包容世間的一切。你把自己的光明給了世界,世界自然也會照亮你的生命。就像這滿天的星和月,它照亮的不僅是黑夜,還有渴望光明的人心。
【心若從容月自明祝宏飛散文】相關文章:
因愛從容散文11-03
你若安好散文11-14
你若成風散文05-01
你若安好,便是人間四月天散文04-01
若相識意相知散文04-29
吾生平凡,儼然從容隨便散文11-08
三月莫把心揉碎散文11-16
云逸荷心,月照花影散文05-02
淡若清風幾回眸散文11-16
你若安好,便是晴天散文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