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漁趣的散文
過去走在江河邊,在急哨口處常常能看到一個倒八字形的石墻釘著幾個木樁上面橫著幾根木棒,木棒上放著柳條編成的簾子,這就是漁民俗稱的魚亮子,不管是大魚小魚在倒八字石墻的作用下,一起來到倒八字水口處。
此處的水被人工做成了急流,還有一個不小的落差,魚到此就無法控制動作,一下子就沖到了亮子上,頓時與水隔絕。第二天一大早,下魚亮子的人就可以收獲鮮魚了。那個時候你看吧,小鯽魚、泥鰍、胖頭等,魚都在魚亮子里,起魚的人嘴角掛著笑意,拿著魚簍子,悉數笑納。
我的故鄉在訥莫爾河畔,是典型的魚米之鄉,在訥莫爾河兩岸居住的人們大多數會捕魚,有的甚至是職業捕魚人,也就是漁民。
而這里很有必要介紹一下捕魚的工具。
除了魚亮子,還有魚塢子等一些漁具,魚塢子使用柳條編成的一個口小肚大圓囤子,固定在魚亮子的墻口下,將來水全部接住,這樣所有的魚都被收進囤子里,第二天將囤子起出來,就會大有收獲。
這兩種捕魚方式過于殘酷,后來人們就用旋網、掛子等工具捕魚。旋網通常是用細線繩編織,織成后用豬血煮透晾干,這樣做的目的就是為了結實牢固煞水。旋網上部的眼子粗,叫插三插四,就是能夠插進三四個手指頭,往下編織要把眼子逐漸縮小,還要逐漸增加眼子的數量。織到夠長時要保證能夠平鋪到地上,成一個寬松的大圓片,然后再底部裝上墜兒(一般都為鉛制),這叫封網。
封網一般是二封一,就是兩尺封成一尺,封完底要把底圈窩上去二十公分,形成一個網兜。當網撒在水里往回收,各個網兜就張開了,被圈進網里面的魚就全部進入網兜里面。
要說捕魚的`工具還有掛子、攪撈子等等。
掛子通常是由蠶絲織成,一般高度在一米左右,長度在十四五米,眼兒的大小也有手指衡量,如三指四指,最小的叫做‘掃地窮’,編織掛子也是二封一,上下同時封,上面有漂子,下面使用鉛墜兒,封成的掛子中間有兜,橫江攔上,被水一沖就自然形成了大兜。
到了冬季,河面凍冰,漁民大多數就采取用冰镩子在冰面镩眼然后用攪撈子攪動撈魚的方法進行捕撈。
有了捕魚工具,下一步自然是捕魚。
撒網是個技術活,要分三把手、有兩把、兩把半。兩把手是把漁網提起來,在八九十公分高處握住,在懷里這面提起網的一角搭掛在手腕子上,再把剩余部位分開用兩手握著,然后提起來擺動,擺動均勻了撒出去,整張網就形成了一個大鍋蓋鋪在水面上,在網墜兒的作用下迅速下沉,就可以捕到魚。
兩把半手是在兩把手的基礎上提起靠懷這里面的一角,搭掛在胳膊肘子上,再兩只手分開抓剩下的網,提起來擺動甩出去就可以。三把手網是在兩把手的基礎上從外面提起網的一大角掛在左肩上,然后甩擺出去,而這需要肩頭與胳膊肘的相互配合,才能把網撒圓了。
很小的時候每每去縣城路過大河通常都會看到一些漁民在小木船上撒網捕魚,一網下去通常收獲頗豐,而我在羨慕的同時也分享著收獲的喜悅。一些熟識的漁民通常會大度把一些魚分給鄉親,不必花錢買。
我是不善于使用漁具捕魚的,通常也只是在秋季落水的時候摸魚而已,目的也不為食用,而是一種樂趣。
前一段時間我驅車回故鄉特意去看看那條河和曾經的漁民們,遺憾的是現在河里的魚逐年減少,河兩岸大部分被開辟成了水田,漁民大部分轉行種水稻,捕魚自然難得一見。以往的漁具也大多束之高閣或者毀棄,這不得不成為一種遺憾罷。
【鄉村漁趣的散文】相關文章:
《魚趣》散文欣賞04-29
鄉村的集市散文05-03
鄉村之門散文欣賞04-29
嵌名聯拾趣散文04-30
鄉村最美麗的風景散文11-30
記憶散落在夏日里的鄉村散文11-14
蒼南漁寮游記01-18
趣答的寓言故事12-04
閑情記趣作文03-07
電影周漁的火車經典臺詞0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