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哉,靈山秀水龍眠山散文
一、靈山秀水龍眠山
輕輕的走進(jìn),不忍驚醒沉沉酣睡的你,從你黛青而又略顯疲憊的起伏里,我知道你在此蟄伏的春秋,已綿長悠久。我試圖托沖天的雄鷹,問湛藍(lán)的天穹,可蒼天,卻借云彩給我做飄忽不定的回答。山野清醇的風(fēng),替我翻開你厚重的歷史,字詞句的沉淀,讓我驚詫,留連探求的思緒不止。
這里峰巒疊嶂,谷幽林深,鳥語花香,松竹掩映。這里舉步是景,移步換景,四季皆景,景景不同,人入景中,宛如畫中。這里,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交相輝映,互融一體。這里,孕育出的名人以及慕名而來的名人數(shù)不勝數(shù),存留的精華佳作流芳源遠(yuǎn)。這里,直到現(xiàn)在追尋先賢,探求奧妙的腳步,還絡(luò)繹不絕。這是哪里?這就是靈山秀水的龍眠山。
龍眠山在文風(fēng)綿厚的古城西北5公里,它既可傾聽古城裊裊升起的朗朗讀書聲,又可遠(yuǎn)眺嬉子湖揚(yáng)起的點(diǎn)點(diǎn)銀帆。龍眠河從它腹中緩緩逸出,它經(jīng)久不息的汩汩流著,無私的哺育勤勞善良的人民。龍眠山與文都古城這兩顆璀璨的明珠,由龍眠河牽引著,在歷史的視覺里,晶瑩的泛著耀眼的光芒。它緩緩的舒展開,在苛刻的眼光里,又宛如一幅生動的立體山水圖。山水相依,銀絲玉帶,古城鑲嵌于其中。文都的文風(fēng)昌盛,延綿如今,何嘗不受靈山的感悟和秀水的啟迪?
龍眠山在眾多的名山里面,不顯眼也不露目。它沒有引人的諂媚,更不會向你拋灑媚眼勾你非非的欲望。它那正統(tǒng)的嬌羞,很是讓人喜愛。你想摟抱的沖動,被這欲語還羞的小家碧玉的嬌嗔而勾魂。它養(yǎng)在深閨,不風(fēng)情萬種,卻也含情脈脈。它舞動的裙袂,可以勾勒思緒的想象。它激情的四季,可以洋溢大家的手筆。它在靜謐藝術(shù)中,是一篇寧靜飄逸,久久稱誦的散文。它是翰墨書房里,一幅及其古樸淡雅的畫圖。它是一首典雅莊重自然舒緩的音樂。
柔情似水卻又不失豪邁,靜穆莊重卻又帶著嫵媚。龍眠山也如傳統(tǒng)的古代女子,躲在繡花的閣樓,偷偷的撇一眼街面。猶抱琵琶半遮面,始終不肯露出真目。在古城居住久了,難免有些懈怠,那就走出去,走到城后的龍眠山去,你就可以真正和她成為莫逆,才可能真正的認(rèn)識她,了解她,就可以接觸到悠閑貞靜的她。她身上逸出的芬芳,足可以使人醉迷。
她在世俗的紅塵里,還仍然保留著原始的風(fēng)韻。也難怪歷代文人雅客在此建園置業(yè),修心養(yǎng)性,留連忘返。至于今,被現(xiàn)實(shí)壓抑的人們也會來此陶冶,舒爽身心。她是一個情竇初開的少女,隨時隨地,你都會被她纖纖玉手召喚,都會感到有綿綿細(xì)語在呼喚著你,你不由自主的走進(jìn),欲罷不能,欲走還留。也罷,就讓我們迎著她渴盼的眼神,悠然的進(jìn)入她的心腹。
“諸山何處是龍眠,昔日龍眠今不眠。聞道已隨云物去,不應(yīng)只雨一方田。”宋代詩人黃庭堅的詩句于今鐫刻在進(jìn)出龍眠山的標(biāo)志性建筑龍門之上。而龍門凌空騰舞,恢弘神韻于頌嘉嶺上。這嶺也很有來頭,吾邑先賢明兵部主事姚孫斐晚年歸隱,在此筑堂潛心修研。日可飽覽山川秀色,夜可于朗月清風(fēng)里靜臥。堂,叫頌嘉草堂。這嶺隨后被人稱呼為頌嘉嶺,嶺下有湖千兒八百畝,碧波蕩漾,澄清如鏡,極像是鑲嵌在龍眠山中的翡翠。兩岸的秀峰和著水中的倒影,極自然的成畫,絲毫沒人工雕琢的成分。湖中小島,不論就著日光還是月光,在滿湖的柔波里,相應(yīng)成趣,點(diǎn)綴的是那樣的巧妙。
兩山對峙蜿蜒而出的,是一條幽深寂靜的溝谷,這里一個角度一幅畫,一個腳步一重天。一條山溪?dú)g快的在腳底奔騰,也正是這條溪演繹著如歌的生命。沿著這個溝,仔細(xì)的搜尋,可以發(fā)現(xiàn)有眾多的石刻,散落于溝底和兩旁的懸崖,字體不一,有龍眠處、云門、聽泉、清涼處等等不下幾十處石刻。這些石刻都是明桐城巡撫趙戈晚年隱退,在此鐘情游樂所作。
谷的深處,有一崖兀地突出,有石梯百級,曰百步繞云梯。每當(dāng)清晨,當(dāng)陽光初起的時候,一縷縷白霧自溝底飄逸而出,盤旋于崖,人走于其上,仿佛走在云端里一般,此時此景何嘗不令人心生感慨。崖是瓔珞崖,崖下就是名聞遐邇的瓔珞泉,宋人李公麟曾為之而作《龍眠山莊圖》,蘇澈也為這里而吟賦。崖頂石平,可坐幾人。登臨其上,邀三五好友,站立崖頭,解開胸襟,飽覽勝景,把酒臨風(fēng),慷慨而歌,這是何等的愜意!
有水傾瀉而下的聲音,似萬馬奔騰而來,它激烈的撞擊著崖石,好象盡情的發(fā)泄著熾熱的情感。仔細(xì)的.走進(jìn),原來是碾玉峽在召喚著耳朵。她,如一塊碾玉橫臥在峽谷,兩邊深溝,狀若碾槽,流水入槽,便飛花亂濺,極富煽情,引人聯(lián)想翩翩。清桐城派重要作家劉大魁,給予了它肯定性的評價。其評曰:東龍眠之幽麗出奇可喜者無窮,而最近治最善為碾玉峽。于今,他的大作刻于一旁,供人們研讀。就著微微拂過的山風(fēng),品位意境,心胸便很快的漾漾開來。
在石馬石的遺址上,可以憑吊唐太守張孚卿為民求雨的功績。這位境主老爺為著這上馬雨而不惜自己的生命。他尸體流到的地方人民為他建了一個廟宇,叫境主廟.現(xiàn)在已經(jīng)被頌嘉湖吞噬了,而白馬尸體流到的地方,人民也為之建了廟宇,叫白馬廟。至今香火綿綿,木魚聲聲。
朔溪上行不遠(yuǎn),便是風(fēng)光旖旎的十里雙溪,這里密布著自然以及人文勝,舉步可尋。也許坐過的地方,都能感受到歷史的余溫,也許拾起的每一片樹葉,都留有文字的清香。民風(fēng)淳樸,鄉(xiāng)民可親,一張張的笑臉都銘刻著禮讓的痕跡。
這里有明朝宰相何如寵所題的媚筆泉,清桐城派作家姚鼐曾覓其蹤,而寫媚筆泉記。而今那山、那樹、那石、那水還在,只是不見了媚筆泉三字。別峰禪寺也是何宰相所建,建在他的瀉園里,透過繚繞的香火,依稀可見宰相憂心忡忡的目光。
順手西看,在群山懷抱里,裊裊炊煙升起的地方,是明朝大司馬孫魯山所建的椒園,桐城小花中的精品就是椒園茶了。古時是進(jìn)貢皇帝的御茶,傳說是青春少女用粉嫩的玉嘴所摘。
往里走,就是玉龍峽和椒子崖石刻,苔痕班駁里夾雜著宋人的遺墨。折出來繼續(xù)向前,模糊著可以看見賜金園里的雙溪草堂,里面的老宰相正閉目養(yǎng)著神,也許它在回味::“千里家書只為墻,讓它三尺又何妨。萬里長城依猶在,不見當(dāng)年秦始皇。”這首詩。這詩在今天,在我們所倡導(dǎo)的和諧社會里,多么的具有現(xiàn)實(shí)的意義,不由的使人由衷的贊嘆。他也許看到一撥又一撥的人,在古城六尺巷里留連徜徉,宰相肚里真的能撐船。相隔不遠(yuǎn)的文和園里的小宰相,也時刻銘記著老宰相的教誨,忠忠懇墾的做著人。
宋大畫家李公麟的龍眠山莊,就在柳樹下臥著的老牛的后面,如今已經(jīng)不復(fù)存在了,這里的人大都姓李,是否是李氏后裔卻不得而知,無從也無法去考究。屋后的斷桓瓦礫,讓人聯(lián)想到當(dāng)年的盛況,也可隱約看見李龍眠潛心畫他的《龍眠山莊圖》,也難怪黃山谷,三蘇慕名而訪。
過一個山口,你覺得沒法去的地方又呈現(xiàn)出來一個別有洞天的地方,它就是黃柏山房,山房的主人是桐城派作家明翰院編修姚文燮的隱居所。這里屋舍儼然,桑竹之屬,溪流田疇,雞犬相聞,好一派田園風(fēng)光,樂的老宰相也題寫詩跋。而今山房不見了,只善留有一兩間古樸素雅的明清古建筑。在現(xiàn)代感的層次里,顯得是頗為厚實(shí)和凝重。眼光掠過去,是那樣的無奈和傷感。
從山莊往里,在幽深靜僻的深處。莽莽草木天地間,巍峨峭崖之巔,打橫鋪展開一道幾米寬的水簾,懸空垂掛三十余米,似白龍自天而降,又如銀河傾瀉,氣勢雄渾,其轟然之聲不絕如耳,數(shù)里外可聞其聲,這就是遐邇聞名的大龍井瀑布了。崖上有一井謂之龍井,潭中有一洞,與龍井相通。有陽光的日子,潭水在陽光的注目下,會折射出晶瑩透徹的光芒,甚是迷人。這個時候就不覺得是自己了,仿佛已經(jīng)融融于自然,心也了無雜塵。
龍眠山是自然賜予文都人的禮物,何止這些奇異之處,我們還得去不斷挖掘,不斷的探求。那奇秀的山水,豐厚的歷史,永遠(yuǎn)彪炳于自然。她的不同凡響,讓我們心生嫉妒,卻不敢褻瀆。她嬌嬌的柔媚,又讓我們是如此的走進(jìn)她,親近她,愛護(hù)她。不吝嗇的語句會更加的溢美她,鋪張的油墨會更加的濃重她。古城有這樣的一座山,就陡然有了驕傲的資本。古城人也應(yīng)這樣的一座山,人生體會得更加曼妙。
現(xiàn)在的龍眠山已是國家AAA級風(fēng)景名勝區(qū),也是省級森林公園。目前賜金園的恢復(fù),也在如火如荼的進(jìn)行。不久的將來,龍眠山會給你帶來驚奇,會給你帶來賞心悅目,會給你帶來非同一般的感悟。陶醉于其中,就可以領(lǐng)會人生的真諦,就可以學(xué)會她豁達(dá)的心境,,寬廣的胸懷。
美哉,靈山秀水龍眠山。
二、大龍井
大龍井瀑布在哪?在山的腹中。哪里的山?是龍眠山,何謂龍眠?山應(yīng)龍形而成眠。這可不是我所說,給此山定義的卻是明朝作家許慎。現(xiàn)在我們從高空俯瞰,事實(shí)果真如此。
龍眠山擅江北名山之秀,也是中國十大隱逸名山之一。境內(nèi)山巒連綿起伏,山水相依,林深谷幽,云纏霧繞,水是清冽的,空氣是清新的,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交相輝映,巧妙的融為一體,舉步是景,移步換景,四季皆景,人在景中,宛如畫中。
大龍井瀑布就在此腹中胎動了億萬斯年。她的美麗,她的靜謐,她的柔情,她的野性,令人神往,我已經(jīng)不止一次的走進(jìn),而每一次的走進(jìn),都令我激情不止。這不,一個陰沉的上午,一行人又穿行在幽靜的溝谷,兩邊的巍峨的青山撲面而來,更讓人感覺自然的靜謐。不知名的鳥兒的叫聲,更增添山谷的恬靜。山崖上映山紅在一片綠色中驕傲的怒放,是很嫵媚、很是誘惑的撩撥,真是醉了思緒,迷離了眼神,放縱了心情,這個時候什么都不想,什么都不愿意想,只任情感隨之游離。
這地方本來就是人跡罕至,幾乎沒有路,路就是水中的鵝卵石,踏著水中石頭前行,觀看著沿途風(fēng)景,一不小心就會有水花濺起,水花輕輕的吻著腳底,是想洗刷我們從城市帶來的塵土,還是就此別拘一格地歡迎?索性赤腳進(jìn)入溪水,親自感受這野性的溫柔,讓那清涼的溪水和著那水中的細(xì)沙柔情的摩挲,很愜意,也別有一番樂趣。
山有水才被賦予靈性,水有山而顯得柔媚。自然造就了偉大,偉大引來驚奇。是的,我驚詫于神奇,我被這神奇所折服。這不,你看,在你不注意的地方,溪水卻猛不丁從石隙中逸出,過會又忽的漫過草地,搖曳著小草和野花。它很是自由,很是自在,無拘無束,讓人好生羨慕,我便覺得我要是如這溪水般無束縛多好。渴望著自由,渴望著放縱。是啊!誰在開啟思想,開啟靈魂?
逆水行走,路在探求之間,卻更加難行,龍井就在前面,就在山的縫隙間。兩邊的山忽的收緊成為一個窟窿,好似一個天井。據(jù)說有龍在此飲水,故稱龍井,是真的嗎?還待去考證。可這里卻真的是一個佳境之所在,人在其中,只覺得天空是真的那么渺小,有龍在嗎?聽那不息流淌著的瀑布,反復(fù)是在訴說著龍的歷史。這里曾經(jīng)因有龍出沒,山因此而清幽,云為此而霞蔚,而今龍安在?可這里依舊令人神馳向往。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造就了人間的物華天寶。
坐在大石頭上,聆聽瀑布的呼喚,思想在搖曳。我走進(jìn)時空,我看見宋代大畫家李公麟也在我附近畫他的《龍吟虎嘯圖》,而在他的聲后有慕名而訪的蘇洵、蘇軾、蘇澈。他們也留下了《龍眠山二十詠》。哦,還有黃庭堅,他寫的:諸山何處是龍眠,昔日龍眠今不眠,聞道已隨云物去,不應(yīng)只雨一方田。這大概就是對龍眠最好的概括。我很遺憾李太白怎么沒來,如果看到這個瀑布,大概他的瀑布詩又得另寫了。我還看到許許多多的人都在蜂擁而至,都在這歷史中踏進(jìn)了。清代作家姚鼐寫《媚筆泉記》中的媚筆泉也在此么?看那山,那樹,那水,那石,無不令人身臨其境。我今天也來了,來感悟了,這樣的靈山,這樣的秀水,好山好水,就得要細(xì)細(xì)的品味,仔細(xì)的識讀,用這樣的靈山秀水難道還洗滌不掉人世間雜念的塵埃?
瀑布是垂直而下的,大約30多米,一年四季都有水,在它的頂端還有一個井,相傳是龍出來呼吸用的,這個井直通下面的瀑潭。深不可測,近距離的看她,象一個野性的少女,真的觸摸,也可感受她的溫柔。是的,龍井是一個養(yǎng)在深閨人未識的姑娘,大自然的造化成就了她野性的美,沒有一絲人工的雕飾。如果說我第一次來的時候感受的是純自然的話,那么這一次來我驚詫于她的豐富的內(nèi)涵了。大龍井瀑布的美,既有內(nèi)在,又有外在的成分,這不是我用語言能表述的。
坐在下面觀瀑布,畢竟范圍有限,那上面呢?是不是有更好的景致呢?于是動了心思,想探究上面的龍井。邀約幾個志同道合的人,就去探究,沒有路,就手腳并用,不顧飛落而下的石頭攀援。累了一身汗,終于到達(dá),啊!真的豁然開朗,在下面看不到,在這上面盡收眼底,真的美不勝收呀。
看那,逶迤的群山被云朵纏繞著,浮現(xiàn)出各種各樣的東西,有的象奔騰的駿馬,有的象偎依的情人,應(yīng)有盡有,只要你想象的出,你都可以命名。而龍井呢,就在懸崖邊,溪水經(jīng)過井,再從井里出,然后越過而下,就是瀑布了,而在上面卻沒有下面的壯觀和野性,有的只是過分的柔順,溪水靜靜的淌著,陪伴的是小草和野花,我這次來,是否打破了你的寧靜呢?
人不能著眼于現(xiàn)實(shí)的滿足,只看到自己這一塊,要跳出眼界,想自己所想,思自己所思。就象我們?nèi)绻驮诰涂床坏竭@上面的,是啊,多走一步,多思考一步,生活也許會更加美好。
現(xiàn)在我在這懸崖之上,可以采摘到美麗的花了,可以呼吸到更加清新的空氣了,境界更高了,思緒更遠(yuǎn)了,理想更現(xiàn)實(shí)了,我可以振臂高呼,可以聆聽更加動聽的山之回聲,呵呵,其樂融融。身處自然,不亦快乎!
【美哉,靈山秀水龍眠山散文】相關(guān)文章:
簡約之美散文11-07
秋日之美散文12-05
真實(shí)的美和善良的美散文11-11
可愛的靈山03-21
春光美,永恒的散文欣賞11-13
夜因為想你變得如此美散文11-19
謝謝您的美散文欣賞11-11
憂傷,也是一種美散文05-02
《悲哉行》古詩原文10-14
追逐你所看不見的美散文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