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找生命中的那一抹純真散文
臥鋪村中覓古跡,
危樓漸去人漸稀。
可憐微風掃落葉,
徒有鰥寡向黃昏。
生活在亂花漸欲迷人眼的城市,迷離的霓虹燈漸漸讓我的世界被功名,榮譽,成敗填滿。心有不甘的我獨自踏上了去臥鋪村旅途,去追尋生命中最真實的寧靜。
(一)世事滄桑——最后生命中只剩下彼此
去的途中,走走停停并不著急趕路。迷離絢爛的城市漸行漸遠,稀疏土胚瓦房呈現眼前。有一對相扶將的老夫婦步履蹣跚的走到樹蔭下,淡品清茗,微風從斑白的鬢角掠過,舞出了歲月的沉淀。
我一直不太相信愛情,王寶釧,卓文君等等,讓我早早就明白不會有一直純粹的愛情。沒有人會一直毫無保留的把愛給我們,同樣我們也做不到,卻時常期望自己得到這樣的愛。常有人對我說:如果愛情中有了污點那就不要了,因為臟了。我笑笑,可能因為我們還太年輕,對未來,對感情有一股傻乎乎的執著。
笑聲從老夫婦那里傳來,并沒有留下時間的滄桑之感,反而有讓人如沐春風的寧靜。我不禁跳下車想問問老夫婦經歷過世事滄桑卻為何還可以保存生命的純真。
“孩子大了,我們的日子也不多了。醒來還有老伴陪著,就知足了,看開了。”聲音像魔笛一樣,縈繞不覺。知足?看開?如果世人把功名,利欲,成敗看淡一些看開一些對已擁有的知足一點。凡事多問問內心,又怎會守不住那源于內心的純真呢。
(二)世事無常——對待生活我們要像品荔枝那般
司機把我送到臥鋪村口便走了,意味著剩下的路我要一個人來完成。映入眼簾的是用石頭砌成的房子無一例外。石階旁有一條源源不斷溪流,看不清源頭,只是安靜地流淌,安靜的書寫著他的生命。
最多的樹無疑是梧桐。倒讓我想起晏殊的《行香子》 :流波墜葉,佳期何在,想天教、離恨無窮。試將前事,閑倚梧桐。有消魂處,明月夜,粉屏空。在向里走便是早已廢棄的石房,我摸著石壁感嘆著物是人非。懷想著這里曾是古代烽火傳遞軍情及軍事作戰要地。抗日戰爭時期,日本帝國主義實行慘無人道的"三光"政策。
很難想象,這里的寧靜是用血水洗滌而出,也不曾想這里因為戰爭倒下過多少人。唯有道一句,人生若風雨無情。
一個七八十的老人至少要上承三代,下接三代。他面臨的是六代的風風雨雨,擁有一顆感知幸福的心顯得尤為重要。
舉個簡單的例子,甜瓜的兩頭是苦的果肉卻特別甜,荔枝的果肉甜的可以滴出糖,可核確是那么的苦。我們吃的時候不都是吐掉核,吃果肉嗎。人生也是如此,細細去品嘗那些甜的拋去苦的。
這里不免要多說上一句,大多數人喜歡去評論別人的生活,他們覺得自己得出的是什么真理,可是這個世界上最不缺的就是評論,他們不懂得寬恕比評價來得更為高貴,所以學會收起你的評論,給別人留下喘息的空間。學會去體會感知純真的同時也要盡力保護好別人的純真。
(三)世事繁雜——始終要相信現在是最好的'
小路千回百轉,繁茂的枝葉也擋不住炎炎的烈日。蒲扇大的梧桐葉頂在頭上,為自己有些孩子氣的舉動逗笑了。
終于看見了連綿不斷陡峭的山脈,當時在山腳下時多么羨慕山頂的石峰,萬物俯首稱臣,可以睥睨天下蒼生,傲視群雄。爬山時越向上越是小心翼翼,生怕一個不小心等待的便是萬丈深淵。
到達山頂時,向下看萬物確實是渺小了許多,然而我感到的不是豪邁,卻是高處不勝寒,反而沒有山腳下的坦然。登山時一心想的是山頂,路途的風光反倒忽視了。想通這一點下山時反倒多了一份釋然與輕松。
東隅已逝桑榆非晚,未來飄忽不定有太多太多的未可知,過去再好也已經失去了,現在再差也是最現實的。當你走到人生的低谷那就不要怕什么了,反正不論怎么走都是上坡路。
要始終堅信沒有選擇是最好的選擇,這是上帝為我們準備的禮物幫我們做的決定。所以世事繁雜,不如享受當下。
我坐在回去的路上心里感嘆萬分,不論是身處鬧市還是身居田園,只要擁有一顆淡看世俗的心,就會多一份純真。與其渴望在菊園找到寧靜,不如拿起籬笆,在心里種一片專屬自己的菊園。任憑外界紅塵百轉,車水馬龍,那片菊園永遠會盛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