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受生命之重散文
1、
總感覺這個秋天來得比往年早了很多。清晨的空氣中已經明顯有了一絲淡淡的涼意,風的清爽和干脆也是惹人沉醉的。
醒得早卻又失了睡意,索性起身,打算出去走走。
麻利地穿上那件淡紫色偏襟的棉恤,卡其色的裙子,卻又忽然地改變了主意。
站在陽臺上,隔著窗子往外望。
清風徐徐,一縷縷地穿窗而入。雨后的一切都顯得舒爽、清新,路面也還是濕漉漉的透著潮氣。
感覺現在開始收拾衛生有些嫌早,女兒還在她的房間里睡得正酣呢。
于是,干脆端了水杯,踏踏實實地坐到了陽臺的地墊上。
窗外,有車聲一路傳來,沙拉拉地用速度牽引著風,牽拽著空氣。
這聲響那么自然地成了滑過耳邊不大也不小的動靜,可以讓神情專注,卻也更可以完完全全地忽略不計。如何的取舍,全要看聽者是怎樣的一種心境了。
也有時斷時續、高高低低的人聲,從開著的窗子里一路飛進來。
是對面藥店門口排隊等著優惠的那些老人們吧。每次早起遛彎兒的時侯,都能看見他們。不管是八點還是九點鐘的活動,都阻撓不了他們五六點鐘就起床的熱情,也更打消不了他們早早排隊等候的積極性,感覺那精力和耐性是比年輕人要強得多了。
也還有那些開始準備著買賣的早點攤子,以及那些大清早就進城賣水果的山里人。
說實話,在這些早起的人們當中,讓我感觸最深的還是那些山里人。
歲數大的,往往是騎一輛看上去老得掉牙的自行車,歪歪扭扭地馱著裝滿水果的兩個筐子。
當然更多一些是蹬電動三輪的,那玩意畢竟輕便實用。開三馬子的也有,卻往往是那些倒騰水果的二道販子。
他們一出來就是一整天,披星戴月的時常兩頭望不見太陽。
他們中少見衣著光鮮整潔者,也更鮮見青壯年勞力,大多都是些中、老年人,臉上爬滿歲月的滄桑,卻也洋溢著最樸實的溫暖和真摯。
那些年歲大、頭發花白的又多是男性,胡子拉碴、皺紋滿布的一張臉,看上去怎么也有七十來歲了。當看準一小塊兒地方后,他們就安靜地往那一蹲,縮著脖頸猴著腰,開始把馱來的水果一個個地往外揀,還要一邊按大小和品相細心地分成幾堆兒。
等折騰的差不多的時候,他們才終于徹底安靜下來,抱膝蜷腿地往那一坐,守著攤子看來來往往的人,眼神里不乏溫暖的期待和渴盼。
水果也會漸漸由前段時間的桃子陸續變得豐富起來。有人開始賣蘋果、梨、李子,或是葡萄,再過一段時間估計就又該有棗了。
他們往往不辭勞苦,一大早奔波,其實也不過是想能多賣上幾個錢。
一副姜太公釣魚的姿勢。雖不怎么擅長招攬,但當買主終于出現的時候,又受寵若驚般地瞬間失了淡定,趕緊夸著自己的貨色,并毫不吝嗇地拿刀切開,豪爽的非要來個先嘗后買。
這樣的一整天下來,他們拼的不僅僅是耐力和體力,也是自家果子的質量。
感覺在他們眼里,根本沒有吃不了的苦。奔波勞碌又算得了什么,一切的付出于他們都是尋常,甘愿也值得的。
雖然在旁人眼里,他們可能已經很老了。昏花的眼越來越看不清腳下的路,駝了的背也越來越載不動生命的沉。
他們馱著東西晃晃悠悠地在路中間打擺子,后邊的司機就忍不住跟著心驚肉跳地趕緊踩剎車,遠遠躲開。
此刻的他們讓人覺得,是該一臉安閑地坐在朝陽的墻角里才更合適。
但這些老人們的心里,大多是不服老的;也或者是原本服了老,現實卻還不允許他們軟弱。
2、
其實文字寫到這的時候,我腦子里自自然然地就浮現了兩個身影。一個是我自家的大姨父,一個是街上時常遇見的那個撿破爛的婆婆。
大姨家就住在山腳下,跟我父母一樣的有三個孩子,兩個女兒早早地就出嫁了,現在只剩下光棍兒的姨兄守著老兩口打發日子。
以前他們一家人的生活,是仰仗著姨兄在工地上打短工的收入,還有老兩口養兩頭牛和幾畝薄田。
都是該奔八十的人了,日子有多苦真是可想而知。
前些年山里又開始時興種果樹,姨父家也包了幾畝山地,種了一些蘋果。幾年后樹掛了果,到現在每年的收成也都還不錯。
他們不舍得在村里把那些果子低價就給賣了,便一筐筐地都馱到街上來賣。每年從秋天果子下樹開始,斷斷續續地要一直持續到第二年的春天。
前幾年大姨父身子骨硬朗的時候,一直是他負責著趕集上店。就在我們小區下面的街市上。大姨父為人熱情,心眼也好使。有時我出去正遇上了,他便急火火、連搶帶奪地非要給我裝上一兜。
說實話,哪能忍心白吃他那蘋果呢。太過清楚他們的生活了。苦日子里熬出的大姨父一貫節儉,即使出來一整天,也不見得舍得花錢買口吃的。因此,每次遇見,我都特意買些吃的,再多做些飯菜一并給他送過去。
從不曾想我的舉手之勞,卻成了姨父此生的念念不忘。善良如他,對別人的好總是心懷感念。
這幾年老兩口的歲數更大了,黃土快埋到了脖頸,又都添了好多毛病。住過幾次醫院后,腿腳就沒從前那么利落了,走路歪歪扭扭的,非要拄上根棍子。
他們再也干不動重活累活了,可是大姨父卻依舊不服老,前年的這個時候還舍身救了一個落水的兒童,受了縣里的表彰。
說實話,老人家身上那股子擔當起一切的勁頭,真是挺讓我佩服的。我也知道,在農村里像大姨父這般樸實、善良又堅強的老人其實很多。
現在每年也都要去大姨家串門,可是每次去,都讓我真切地感受到時光的無情和衰老。
一晃眼兒,姨兄也是奔五十好幾的人了,卻依舊光棍兒一條。
想想姨父兩口的老或許可以托付給姨兄吧,雖然不見得有多安妥,但畢竟還算是能指望;再想想姨兄的老,最終又能托付給誰呢?
于是每次提起,親戚們都忍不住跟著焦心,可是姨兄家窮人丑的條件就在這擺著,急到了也終究是無濟于事。
老兩口一看是我們來了,每次都拖著那兩條不靈便的腿,高興地里里外外張羅著,每一道深深的皺紋里也都跟著擠滿了笑意。
他們總是把這樣那樣的東西塞到我們的手里,讓我們吃。蘋果或是一小把花生、瓜子的,因為都是自家田里產的.東西。那急迫的架勢,就像是領著一群小雞仔終于覓到食物的老母雞。
每次都是這樣……
我的笑意雖綻在臉上,卻總是覺得心里堵,似有說不出的無奈和酸楚……
3、
雖然大姨家的日子不好過,但要是跟那個撿破爛的婆婆比,還真不知要好出多少倍呢。
撿破爛的婆婆是一個衰老、佝僂,枯瘦的老人。每天都系著一個臟兮兮的破圍裙;遇見的時候也總是灰頭土臉的,穿著的衣服早已看不出了本色。
俗語說“十聾九啞”,可是這個老人雖不會說話卻能聽見;跟人交流,嘴上是嗚嗚哇哇的,手也急得忍不住跟著比劃,更像是個急性子。
她每天都蹬著一輛破三輪,一大早就從城邊的家里出來,開始在城里的幾個小區里轉,挨個掏垃圾箱。
她那兩條腿早成了“o”型,背也幾乎駝得跟地面成了直角;走路一扭一擺地用力甩著胳膊,看上去挺費勁,但一騎上三輪車倒顯得腿腳利落多了。
每天,那兩個輪子就成了她的兩只腳,幫著她一圈圈地數著日子。雖時常遇見,卻始終想象不出老人家里真實的狀況。究竟要怎樣的艱難,才能忍心讓一個風燭老人還這般地風里雨里賣命啊……
后來從別人的嘴里,才大略地知道了一些。
她唯一的兒子遭了人命官司,媳婦狠心地拋下孩子一走了之;現在的她,是跟孫女相依為命。
原來如此!
想想世間的眾多苦難,為什么非要落在這樣的一個孤苦老人頭上呢。心里不禁又跟著暗暗難過,暗暗不平,想著最好自己能為她做點什么。
自此,家里好一些的破爛便舍不得隨手丟掉了,都拿到地下室里專門給她留著。等終于遇見了,就朝她親熱地招呼。
她也不用再多的言語,就相當有默契地跟著我來了。想必是像我這般的人還不少。
總是覺得,每個人的心里都該有愛,有善。一個人如果能從大的方面幫助別人那是大善;現在的我還不具備這種能力,便也就只能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小事了。
雖生活艱辛,我卻感覺撿破爛的婆婆特別堅強、樂觀;即使很老了,為了孫女,她也必須要讓自己成為一把傘,撐起家的晴空。
想想大千世界里的蕓蕓眾生,似乎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活法,真是家家有本難念的經啊!
可是這經就是一個人的命運,無可更改,誰也替代不了,除了選擇直面和堅強。努力地扛著,即使站不直,也千萬不能趴下。
隨著年歲的增長,倒越來越認同了一個觀點:一個人的存在感,很大程度上是取決于被需要。因為自身的存在,究竟給別人帶來了什么?!
我想,這該是被每一個社會人都認真思考的一個問題……
4、
本來這篇文字,還是想像往常那樣,扯上一些風花雪夜的念頭,只是來點無關痛癢。可是不成想,寫著寫著卻變了味道。
始終覺得自己雖不乏正義和善良,卻根本還算不上是一個勇敢的人;因為每次寫東西,都要故意避開現實里的這些沉重、無奈,或是尖銳。
不敢也不想太多的去觸及,是因為清楚自己早已過了憤青的年紀,也更是清楚自己的無力改變……
但心底的良知卻告訴我:一個人在面對苦難的時候,如果付出的僅僅是同情,那是遠遠不夠的。
每每說起生命的責任和擔當,那種隨之而來的莊嚴和神圣感,總會讓人覺得無比沉重。文字里,我是極少提及的。因為不敢,也因為清楚自己的不夠分量。
其實,寫下這些文字的時候,還忍不住內心忐忑。
感覺好多時侯,是現實教會了人成熟。而所謂的成熟,無非就是學會了理智、清醒和沉默的面對。
面對現實中一些不能改變的人和事,遮掩起內心里的起伏,給人的感覺唯有云淡風清。
或許這是無奈之舉,但誰又能說它不恰當呢。
沉默。讓自己在沉默中不忘擔當和背負,不忘行動,不忘善良,不忘愛。
始終用一顆虔誠的心去期待,期待美好,期待改變……
【承受生命之重散文】相關文章: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讀書筆記04-06
春之芽散文11-15
心之隨想散文11-07
簡約之美散文11-07
人之氣度散文04-30
秋之景散文11-15
秋日之美散文12-05
成功之語散文11-29
春之雜感散文11-26
秋之韻散文0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