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圣”只是“剛歸來”
文: 姜來時
《大圣歸來》的結局再次使得電影院的散場燈似乎不合時宜的亮了起來,這一幕不禁讓人想起《霍比特人》系列的連環“意猶未盡”攻勢。
礙于時長與篇幅,不少電影作品采取分上下部甚至多部的方式上映。這里必然涉及到電影作品敘事完整性的問題,電影作品應該具有敘事完整性,甚至所謂“意猶未盡”的效果都可在電影藝術手法層面被理解為體現敘事完整性的技巧之一。一個能夠搭建起故事的電影框架對于電影來說意義重大,猶如我們中國人談作文章,即要有“鳳頭,豬肚,豹尾”般的謀篇布局,精彩奪目的開場,翔實細膩的鋪陳,凝煉漂亮的結尾。《大圣歸來》的結尾凝煉而回味,但并不漂亮,只做到了“貓尾”,距離威武而俊俏的“豹尾”還有距離。結尾的倉促略顯前端敘事的拖沓,而縱觀《大圣歸來》,影片前端敘事并無大礙,于是“時長”和“資金”問題誰是兇手的討論進入輿論場。
首先是對“廣電總局因動畫電影時長限制,將《大圣歸來》砍掉30分鐘”這一訊息的傳播。不同于一些歐美大片的120分鐘配置,一些經典好萊塢動畫電影,在時長問題上,其實基本很少有超過100分鐘的情況,而基本的配置維持在90分鐘。查詢一些動畫電影即可得知,如《卑鄙的我》95分鐘,《瘋狂原始人》98分鐘,《功夫熊貓》91分鐘,當然也有《超能陸戰隊》這樣的“超標貨”,時長為102分鐘,但基本相差無幾,動畫電影的敘事基本談得上完整。再諸如國內《熊出沒》系列動畫電影,兩部基本都達到90分鐘,所以相對于89分鐘的《大圣歸來》,第一種“被閹割”的說法基本不成立,因此將其理解成廣電總局對于動畫電影時長的規定并無依據,時長的限定更像是電影行業考慮和照顧兒童收視習慣的一種潛在的“行規”。
《大圣歸來》實際上刪減的部分并非成片剪輯的刪減,而是在制作時由于制作周期、制作成本等原因已經刪減了。但值得欣慰的是,“自來水”們的“安利”似乎為好的國產動畫電影注入信心源泉,電影的瑕疵是有的,但在傳播學“沉默的螺旋”機制下,口水黨自覺在力挺國漫的正向壓力下保持沉默,大圣最終得以在一邊倒的夸贊中成功被安利。但是作為受眾,我們并不想看到在“睜一只眼閉一只眼”的環境下成長的國漫,愿今天的“夸贊”和“理解”,換得國漫前行的動力,至少,我們不會再因為資金的問題,對一部敘事完整性欠缺的作品,又理解又拍手的安利。
所以我更愿說的不是“大圣歸來”,就像影片曇花一現的結尾,“大圣”才只是“剛回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