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山歸來不看松的抒情散文
黃山有松,名揚天下。
我有機會登黃山,一路走來,果然一路風光一路松,一路贊美一路感嘆!
黃山松多,松樹上萬成林,形態各異,千姿百態。
黃山松美,松樹景點紛呈,近觀遠看,兩難取舍。
松多松美,眾多游人才能盡收眼底,盡拍成冊,盡如畫卷,盡成佳作!黃山才能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名錄,才有:游客慕名八方來,四季如潮入云端。
黃山松是黃山的形象大使,黃山松是黃山的首推名片。
我看黃山松,松美受益于山。黃山山形峻峭,遠看懸崖絕頂之松姿自然之美,方知鬼斧神工之絕技,不是人工可以攀比。
再看黃山松,松美還是受益于山。黃山不僅山形峻峭,而且,懸崖絕壁之上多有裂縫,似雷擊之手所為;更有浮石置于絕頂,如狂風行走山間,搬動山石所余。百年少見“飛沙走石”,千年難遇“石破天驚”,前人敢用如此氣勢磅礴之語,皆因可登黃山取證。
如此黃山,如此氣勢,山體縫隙中間,懸空浮石之下,竟有松干曲折,松枝蔥郁,生命之旺盛,不屈不撓之艱辛,更顯難得珍貴。
我看黃山松,松美又不僅僅受益于山。山間游人路徑,偶有平坦之地,遠離懸崖絕頂,才有高大雄偉之參天巨松,或黑虎沉思,或雄鷹展翅,或喜結連理,或情侶依偎,或爺孫攜手,或群英聚會,成為游客近觀松姿、感受松質、體驗松情、合影留念之景地。
再看黃山松,松美確實又不僅僅受益于山。黃山美景眾多,群山之間,路徑綿延,或陡峭,或平緩,皆有路路相通,徑徑相連,路徑階梯,步步規整,或用沙石水泥澆筑,或用山中石材鋪就,決非一年半載之功。在海拔1500米以上的山峰上,依賴黃山人常年開發,辛勤勞作,愛松護松,精心打理,游人才能游遍險峻黃山,飽覽美景,才能“無限風光在險峰”!
其實,黃山有松成為美景,確實受益于山,又不完全受益于山。黃山適合松樹生長,才有松樹成林。據說,海拔800米以下,適合馬尾松生長;海拔800米以上,則造就了黃山松這一黃山特有的樹種。
低處松林中,松樹千姿百態,滿山遍野,郁郁蔥蔥,登高遠眺,秀美成峰。
高處懸崖上,松籽隨風飄落,雨露滋潤,發芽生根,飽經滄桑,終成奇景。
然而,不論海拔高低,在千千萬萬的松樹中,真正成為佼佼者、辟為景點、讓人交口稱贊、供游人拍照留念的,也決不是僅僅因為樹形和樹姿。你雖在懸崖峭壁之上,游客無法看到就無緣顯露;你在萬樹叢中,不在路邊也就無緣顯露。可見,松姿秀麗讓人贊美、能夠開辟成為景點,又多和人們常說的機遇、機緣有關。人們羨慕佼佼者、羨慕幸運兒,可是,細細想來,常年屹立于懸崖峭壁之上,沒有沃土,缺少水養,忍受日曬,遭遇雷擊,在游人面前展現秀美身姿、成為美景的`背后,又需要何等的毅力、何等的剛強!
正可謂:高處不勝寒,艱難各自知。說到黃山的景點,不僅松美成景,石美也成景。在黃山游覽,遠看山體之雄偉,松樹之美麗;近看危石之險惡,樹形之奇異;遠近之間,體會險峻陡峭;猜測形神兼似,增加無窮樂趣。
說到黃山的魅力,聽人們說,通常可以概括為奇松、怪石、云海、冬雪。我第一次登黃山,因為住在山上,又很幸運地趕上晴天,親身感受到的,除了奇松和怪石,更有巍巍群山之上,茫茫云海天際,霞光異彩,東來西去,日出日落的變化與永恒、壯觀與美麗,催人翹首企盼,讓人心曠神怡,給人無限遐想,教人開闊心跡,使人留連忘返,令人驚嘆不已!
我看黃山松,不僅看到了松的奇美,而且看到了松的品格。當我即將離開黃山的時候,也就留下了我看黃山松的感受:近似傲骨遠成峰,艱辛始得萬樹形;美不勝收千百態,黃山歸來不看松。-->
【黃山歸來不看松的抒情散文】相關文章:
芙蓉歸來不看洞750字04-01
小學語文《黃山松》教學反思07-09
《黃山奇松》語文教后反思06-27
精選《黃山奇松》評課稿06-09
《黃山奇松》精品教學案例03-06
《黃山奇松》優質教學設計(附反思)06-29
蘇教版五上《16黃山奇松》教學反思05-28
小學語文《黃山奇松》教學設計及教學反思06-27
2017年《黃山奇松》教學反思匯編三則06-26
蘇教版五上《17、黃山奇松》說課范例0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