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
最近在讀于丹老師的《趣品人生》,頗有一些感觸。誠如于丹老師所說:“我們迎來了一個生活中呈現多元可能的大時代,這也給每個人帶來成功奮斗的壓力,帶來了精神生活的焦灼和糾結,許多人都感覺社會變化如此之快,工作負擔如此之大,個人責任如此之重,容不得一絲松懈,談何有時間去悠閑...”我們或許真的要靜下心來問一下自己:這能成為我放棄悠閑情趣的理由嗎?非常贊同于丹老師的觀點:“悠閑和時間無關,悠閑是內心的一種發現,悠閑是生活的一種樂趣,悠閑是生命的一種節奏”。
其實我覺得任何時候始終保持樂觀豁達的心態最為重要,就像有人把生活的如意與不如意形象的用詩意和失意來表示。人在快樂的時候,到處鳥語花香,天是那樣的藍,空氣是那么的新鮮,甚至街頭乞丐的討要聲都變成了贊美詩;而在不如意的時候,陽光刺眼,鳥噪煩人,貴如油的春雨成了傷心的淚滴,一個人的失意在另一個人眼中可成為詩意,同樣是失意,一個人可能深陷其中不能自拔,另一個人可能從中奮起走向詩意的前程。小時候家里條件不好是失意,但它也是寶貴的財富,它使人從小就體會到人生不易,“吃得萊根,則百事可做”這是一個人一生受用不盡的經歷,苦中作樂,以苦為榮,這也正是一種詩的意境。也正如澤道法師的點道之語:“如果生活每天都如圓月一樣飽滿充實,人生也就少了許多樂趣。天地之美,在于它的陰晴有變,月亮之美就在于它圓缺有時。中秋月圓,往后就一點點虧蝕,似乎有些遺憾,但缺失也是一種美。一朵云彩飄過來,將月亮遮住了,若隱若現也是一種美。人生亦如此,會有波折,會有起伏,是一種循環,要學會自我調節。”
我也很喜歡澤道法師那精辟的語句:“人應該有理想,有寄托,有信仰,或者培養一種良好的志趣。信仰可以有很多形式,可以信仰一種宗教,也可以信仰一句話,比如“發展是硬道理”或“善有善報,惡有惡報”。情趣也有很多種,譬如閱讀、品茶、彈琴、練習字畫,都可以是一種精神寄托。無論你信仰什么,或者培養了什么志趣,內心都會得到一種調整,都會從有限向無限發展。信仰是無限的,藝術也是無限的。人煩惱無助時,把心寄托給它,有什么痛苦,就可以與它對話了”。這或許能更好的啟迪我們如何去調整自己,培養情趣。
澤道法師和于丹老師兩個人的境界真的有點超脫,甚至讓人不可企及。但沒關系,因為我至少從這本書和倆個人的對話中也開始漸漸讀懂了一些道理,無論我們在生活與工作中、還是與人交往、待人接物中...總會遇到不盡如人意的事情,其實沒有關系,不管遇到任何問題、任何困難,我們只要從容面對、忙而不亂,同時調節好自己的心態,那就沒有沒有任何事情可以牽絆我們,
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在面對同樣的問題時,不同人的會產生不同的心理感受,不同思想境界的人會對同樣的人生做出不同的詮釋。我想這與每個人的遺傳基因、成長環境、教育經歷、人生履歷有著極為密切的關系,讓我覺得幸運和欽佩的是在我周邊的領導、同事和朋友中就不乏有許多優秀人士,他們或能將劣勢轉化為優勢、將壓力轉化為動力、或能在危難中看到機遇、對繁雜的局面依然談笑風生...
趣品人生、感悟人生、樂享人生!
范文二:
讀了公司發的于丹《趣品人生》一書,使我受益匪淺。這本書主要是普及中國的傳統文化,以生命感悟激活了經典中屬于中華民族的精神基因,讓我們在繁忙的工作之余,靜下心來讀這本書,讓我們品味生活的藝術。
我們處在一個有太多選擇的時代,每個人對自己的生活都有不同的設計,都懷有不同的夢想,也都在尋找從腳下抵達夢想的那條道路。
讀了這本《趣品人生》,書中寫了很多的生活情趣,但都是為了表達一個觀點,就是今天中國人的生活方式少了許多的情趣,感覺當下的生活節奏越來越匆忙,生命中越來越缺乏幸福感。
在這經濟快速發展的社會,我們一定緊跟時代的步伐,不斷的進取,努力奮斗,做好自己的本質工作,為企業為社會做出一點貢獻,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讓自己在工作中找到生活的樂趣,讓我們有一顆感恩的心和知足的心,來品味生活,感恩企業給了我們工作崗位,給了經濟收入,從而給我們帶來了幸福生活。讓欲望在某一個點止步,有了知足的心,就能看到當下的美,人的幸福感就會油然而生。
讀《趣品人生》這本書,并非讓大家放下所有的工作,去享受閑情逸趣,而是希望在個人的發展路途中多一份心思,去發現路邊的風景,且停下來,聽聽琴,品品茶,觀一眼山水,再繼續步履輕盈的上路。
范文三:
讀著名文化學者于丹教授的《于丹趣品人生》,整整花了我兩個星期的業余時間,這在我的閱讀經歷中是很少有的。用那么多功夫去讀一本不算太厚并且看似很閑的“閑書”,我覺得挺值!每每掩卷沉思,感悟最深的還是:人生路上且停停!
印象中的于丹是一位學術超女,我總認為在心累的時候讀她所闡述的《論語》、《莊子》太辛苦,所以在得到她趣品人生一書時,我只是隨手翻了一下,只見扉頁上的于丹輕輕地依靠著已經顯示出歲月滄桑的門框,眼神清亮,淺笑嫣然,左手端著一杯清茶。那十足的女人味和一串露出半截的風鈴,更是將一份清新、閑適盡情地展示了出來。
應該說正是這份清新、閑適吸引著我一遍又一遍地去品讀此書。書中收錄了清代著名戲劇家、大文人李漁所撰的一副對聯:“名乎利乎道路奔波休碌碌;來者往者溪山清靜且停停”。于丹教授寄情于一茶,一酒,一琴,一山,一水,一草,一木,用細膩的文字,從道理上喚醒人們重新思考,感悟人生。
人們在名利道路上奔波苦,就得不時地讓自己停一停,歇歇腳、靜靜心、“充充電”,再回頭看一看出發的起點在哪兒,向前望一望最終目的又是什么。人生路上的每一步,其實本身就是風景。且停停不是為了安息于此,終老于此。且停停是為了生命中的一種沉淀和從容,以便能夠步履輕盈地再上路、更好地前行。
人一生要承載的太多太多,功、名、利、祿......就好像是攀登一座座高山。在攀山越嶺的征途中,且停停,養精蓄銳,再進行新一輪沖刺;止步于險境,且停停,更能避免粉身碎骨。“且停停”無疑是智者的選擇。
數年前那一次打“板的”的經歷,令我至今難忘。司機是一位有過戰爭經歷的退伍軍人,他不僅將車內狹窄的空間打掃得一塵不染,而且還在其中擺放著數盆綠得有些發黑的吊蘭。在他的座位旁邊還有一個用扁鐵焊在車身上的用于放置熱水瓶的架子……當我跟他說這是我所坐過的最干凈、最舒適的“板的”時,司機邊笑邊跟我簡單地說起了他的過去,最后說像他這樣從生死場上過來的人對什么都看得淡了,能有一份自食其力的工作,就很知足。
微博上也曾流傳著一個段子:一部高檔手機,70%的功能都是沒用的;一輛高檔轎車,70%的速度都是多余的;一棟豪華別墅,70%的房間都是空閑的……我們總是嘗試擁有更多,卻鮮有問問自己:擁有這么多之后,我就會幸福嗎?餓了,吃是幸福;渴了,喝是幸福;累了,睡是幸福;孤獨了,愛是幸福;危險了,安全是幸福。這些道理人們都明白,殊不知吃撐了不吃也是幸福;喝飽了不喝也是幸福;睡多了找事做也是幸福;愛多了獨處也是幸福;安全太多了去探險求刺激也是幸福!
人生路上且停停,不是簡單地停下來,而是環顧四周,反省自己的思想和言行,以求撥云見日,明辨是非,冷靜思考,尋求光明之途。
《于丹趣品人生》啟示人們在人生路上且停停,并非讓你壓縮生存空間,降低生活質量,而是在這個充滿選擇與欲望的世界里,要學會辨別與放棄。把身段放低一點兒,把要求降低一點兒,既不勉強,也不逞強,十分充實地過好每一天,這才是真正幸福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