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才讀后感(一)
2014年5月拜讀了《將才》感觸很深,作者的成長經歷使之感悟到對員工下屬“如何教”的能力。從一開始揣摩各種方法,到逐漸體悟到最有效的輔導,從根源改變員工的認知;當員工具備正確的職場觀念與做事方法后,自然而然就能通過任務的賦予與歷練的累積穩健成長。
通過觀察與思考,每天看著公司的運作,看到人員面對難題時是如何處理、思考、部門間的摩擦如何消除。找到其共通的規律,洞悉其運作原理,就可以事半功倍有效地解決問題。掌握這些對的觀念與方法,整個公司的運作效能,就能夠成倍提升。開始作者只是單純的面對面的教導,后來變成通過電子郵件寄給內部員工,轉變成通過文章分享給公司以外的人員,使讀者更廣泛普及到各行各業。
觀念普及化所能產生的力量很大,因為觀念若能深入多數人的思維,就會形成一種無形的氛圍,使身在其中者自然而然地被潛移默化,這是最自然的改變與提升方式。
天底下沒有一步登天的美事,所有的成就必然都是一步墊著一步、厚實的積累,才能從組織基層的“兵”、逐漸提升為帶兵打仗的“士”、最后茁壯成長為運籌帷幄的“將”。
豆芽現象
豆芽生長的速度之快,令人嘆為觀止,短短一夜之間,竟能抽長六七厘米,且外表看起來既壯碩又飽滿。然而,豆芽的質地卻異常脆弱,稍遇外力便應聲斷裂。現代社會邁入資訊科技時代,事物的變化極為快速,個人與組織為順應外界環境,追求短期績效而忽略實質內涵的“豆芽現象”很多。
豆芽現象有兩種,第一種,出現在個人能力的培養上。新人初學一項專業,由不會到熟練的階段,表面上看來學了很多,其實都只學到該行業的“常識”。
第二種出現在主管對部門的管理上。還不夠融會貫通,就急著想再往上提升,不再過問基層業務,以分層負責的名義,將大部分的工作交由部屬完成,久而久之對基礎運作愈發生疏,也無法輔導員工,這同樣是犯了豆芽現象的毛病。只有針對事物的細節仔細琢磨,隨著經驗的積累淬煉火候,且學習到新領域時,仍同步在思索如何以新的、更高的角度改進舊領域。
人要有能力,錢跑得比人快,人追錢很難,但錢追人很容易,人要有能力,錢就會主動追上來!但能力不能停滯等機會,就會導致機會來臨沒有向對應的能力抓取,應該先提升自己的能力,機會來時就可以抓住。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我原本只是認為這句話是指每個人隨時都有煩惱,是不可避免的,但本文給了我思考,為什么有近憂,是因為以前沒有遠慮所造成,單我們隨時做到遠慮,就可以減少煩惱和憂慮。
簡單就是美,復雜的產品功能會讓人無所適從,只有簡單的貼近人習慣的東西才能遠久的存在
自卑與超越
我一直以為自卑是貶義詞,存在是有問題,可實際上自卑也能鼓舞自己,認識的自己的不足,感覺的不滿意,就要進取,奮發圖強,去超越自己。工作必須打好基礎,在工作中不斷地學習、成長,使能力與職位有所提升。但優勢不等于能力,有些優勢是虛假的,是暫時的,只有能力才是自己的,穩定定的。
在當今這個資訊爆發的年代,可以接觸到大量的資訊,但如何接收,就好似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首先要先去頂資訊的優先順序,應優先投入時間去理解、思考核心資訊;其次是輔助資訊,屬于有些關聯,但并不會出現即刻效應者;不屬于這兩者的資訊,則歸為其他資訊。在沒有核心資訊時,才可依序去接收輔助資訊、其他資訊;但一旦接收了輔助資訊或其他資訊,同樣須用心思考、理解。但要注意,寧可精,不要多。
知識與常識
要重視知識和常識的區別,當你只知道常識是不夠的,只有知道本行業的知識,才能在自己的行業獨占鰲頭,但現今的社會,發展速度快,知識也會變成常識,只有不斷的吸收新知識,不斷的更新知識,才能不被社會拋棄,才能走在時代的前端
將才讀后感(二)
《將才》是有我國臺灣企業家杜書伍撰寫,是介紹職場關系的一部書籍,本書主要是介紹作者自己的親身經歷,從一名電腦工程師到到集團總裁,這段成功的經歷,告訴大家如何培養將才。
年輕人最大的資本最大的資本是年輕,最大的負債也是年輕。
既然年輕是年輕人最大的資產,同時也是最大的負債,那么我該如何讓資產償還負債呢?我并沒有想出令人拍案叫絕的答案。但當時得出的結論一直到現在我都認為是正確的。“應該趁著自己年輕的時候,在同樣的時間積累比別人更多的知識,而知識要積累的快,除了比別人更努力之外,似乎找不到其他的辦法。”
上帝對每個人最公平之處,在于無論富貴貧賤,資歷的高低,每個人每一天都同樣擁有二十四小時,不會多一分鐘,也不會少一分鐘。但同樣的一天二十四小時,每個人卻都活動不一樣。有人努力認真,也有人虛度耗日,知識積累的成長也因此不同。
因為努力認真,兩個原本條件相當的年輕人,十年后的能力以及相對應的成就卻大相徑庭。
知識積累需要時間,而時間流動的速度又無法加快,因此大部分人都將知識積累的問題丟給時間去解決,認為隨著時間流動,知識相互跟著增加。
但一個年輕人懂得善用自己的年輕的本錢,投入更多的心力在學習上,便能突破時間的限制,更快速積累知識,在同仁的競爭當中,脫穎而出的機會也大大增加。
相對的許多年輕人因為擁有年輕而意氣風發,這樣的蓬勃向上不是壞事。但許多年輕人卻因此認為來日方長而可以恣意揮霍,每天悠哉度日,不知不覺得已經在同仁之中逐漸落后,等到察覺出事,而有心追趕時,卻已經落后一大截了。一個人之所以會落得“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的下場,大多肇因于此。
將才讀后感(三)
研讀完杜書伍的《將才》,”博觀而約取,厚積而薄發”這兩句話不由自主的浮現在我腦海中,杜書伍所尊崇的將才指的是:”將才不需要萬中選一的天賦異稟,但也絕對沒有速成的方程式,他需要從基層開始,經過長時間的淬煉,才能培養扎實的能力與豐富的經驗,若是一味冀求速成,長歪的樹長不高;短暫的成功也只是一閃即逝的流星,無法獲致長久的功業”。對于踏入社會不久的我們,這無疑是一個很好的建議。
踏入社會,就如池塘里面的魚一下子跳入到大海中,同伴種類多了,可是鯊魚也多了;養料多了,但是競爭也激烈了。如何能較快適應這種環境的改變,自由自在的暢游在這片遼闊無際的海洋中呢?這也是我時時刻刻在思考和擔心的問題。
反復閱讀《將才》一書,仔細斟酌這書中所傳達的精神,我想我找到了屬于自己的一套方法:博觀而約取,厚積而薄發。
在公司的這段時間,似乎每天都翱翔在知識的海洋中,每天都會有新的知識,新的感悟觸動著自己的心弦。有人說過在項目中成長是最快的。進入公司后,自己就直接與軟件實施方參與公司的一個項目,在項目中見識到了不少形形色色的人。每個人身上都會有各自的閃光點,有的人性格開朗,生活態度很積極,似乎天下沒有什么可以值得抱怨憂傷的事情;有的人思維嚴謹,每一步都想得很全很周到;有的人聰明伶俐,不管在任何場合都能應付自如;有的人技術很牛叉,任何一個問題在他手上總能輕松解決……接觸的人多了,能吸收的精華也多了,知識面逐步拓展,卻發現自己要學的,要改善的還有很多很多,甚至有時候會出現迷茫的狀態。能學的東西很多,但卻似乎找不到突破口。當讀到杜書伍中對于資訊的理解和接收態度時,心中甚是感觸。杜書伍所采取的態度為,對于過多的資訊,首先要先界定資訊的優先順序,將資訊區分為”核心資訊”,”輔助資訊”與”其他資訊”,在擁有核心資訊時,才可依序去接收輔助資訊、其他資訊;但一旦接受了輔助資訊或其他資訊,同樣需用心思考、理解。多么淺顯易懂的道理,可是在生活中卻容易被我們忽視。誠然,在工作和生活中,我們需要接觸大量的資訊,大量的知識來拓展我們的知識面,舒適圈,做到”博觀”,但在接收時卻不能未加思索,一律全盤接收。我們需要做的是在接收的同時讓自己沉淀下來,慢慢思考,仔細思索,想一想這種知識對自己是否真的有用,這種方法是否真的適合自己,結合自己當前的實際情況,認清自己所需,寧可精而不可多,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做到”約取”,努力將其成為”核心資訊”,在以這個為中心擴展”輔助資訊”,”其他資訊”。
”常在江湖漂,哪能不挨刀”,社會很復雜,競爭很激烈,如何能在江湖上少挨刀,如何能在大海中有自身的立足和發展之地,我想”厚積而薄發”能有一個很好的解答。杜書伍在書中拿了豆芽菜和檜木做了比較,豆芽的質地脆弱,內里纖維含量不高,之所以能在短期內抽高,并非內里堅實,實為充斥大量水分,一彈即破。相對而言,一年才長一兩厘米的檜木質地十分堅韌,內里的纖維既粗壯又密實,長得雖慢,卻以深耕密植之勢,依序逐步成長。因此,即便是狂風大雨,也不易折損其枝干,且愈長根基愈顯穩固,與豆芽的脆弱,恰成鮮明對比。我想,我們需要學的就是檜木這種精神,慢但卻在不斷的累積實力。檜木的”慢”是不躁進,是對所經歷過的事情反復的琢磨,反復的總結與自省,不斷的累積經驗,且在學習到新的領域時,仍舊同步在思考如何以新的、更高的角度改進舊領域,如何以舊有的經驗結合新的實際,新的需求應用到新的領域中,達到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的境界。我想這就是我所理解的厚積而薄發的涵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