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有什么習俗

發布時間:2017-07-07  編輯:cgf 手機版

   立秋是中國二十四節氣之一,更是干支歷未月的結束以及申月的起始。從文字角度來看,立秋的“立”是開始的意思,“秋”字由禾與火字組成,是禾谷成熟的意思。立秋表示禾谷成熟,秋天開始之意,是一個反映季節的節氣。時間點在農歷每年七月初一前后(公歷8月7-9日之間)。我國傳統上以立秋為秋季的開始,預示著暑去涼來。

  公歷每年太陽從北回歸線向南返回期間到達視黃經135°時為立秋。《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七月節,立字解見春(立春)。秋,揪也,物于此而揪斂也。”立秋一般預示著炎熱的夏天即將過去,秋天即將來臨。古人把立秋當作夏秋之交的重要時刻,一直很重視這個節氣。

  到了立秋,梧桐樹開始落葉,宋時立秋這天宮內要把栽在盆里的梧桐移入殿內,等到“立秋”時辰一到,太史官便高聲奏道:“秋來了。”奏畢,梧桐應聲落下一兩片葉子,以寓報秋之意。因此有“落一葉而知秋”的成語。秋季是天氣由熱轉涼,再由涼轉寒的過渡性季節,立秋是秋季的第一個節氣。

  我國古代將立秋分為三候:“一候涼風至;二候白露生;三候寒蟬鳴”。“初候涼風至”,立秋后,我國許多地區開始刮偏北風,偏南風逐漸減少。小北風給人們帶來了絲絲涼意。“二候白露降”,由于白天日照仍很強烈,夜晚的涼風刮來形成一定的晝夜溫差,空氣中的水蒸氣清晨室外植物上凝結成了一顆顆晶瑩的露珠。“三候寒蟬鳴”,這時候的蟬,食物充足,溫度適宜,在微風吹動的樹枝上得意地鳴叫著,好像告訴人們炎熱的夏天過去了。一候為5天,立秋15天,逐漸變涼。變涼是氣候趨勢,根據立秋三候的描述,或許處在氣候偏冷周期時,就有這種情況。

  在現實中,秋季開始的劃分有幾種:在二十四節氣中以四立中的立秋為秋季的開始;在天文學上根據地球繞太陽的公轉軌道把“秋分”作為秋季的開始;在氣候統計上,因一般以1月為最冷月,7月為最熱月,故3~5月為春季,6~8月為夏季,9~11月為秋季;在日平均氣溫上,把連續5天,每日日平均氣溫在≤22℃~≥10℃時,首日作為秋季開始的日期。

  由于我國各地的地理位置的南北差異、地表以及海拔高度的差異太大,不可能都在立秋這一天同時進入秋天。

  秋來最早的黑龍江和新疆北部地區也要到8月中旬入秋,一般年份里,9月上半月華北(首都北京9月初)開始天高云淡;西南北部、秦淮地區在9月中旬方感秋風送爽;10月初秋風吹至江南;10月下半月,嶺南炎暑頓消;11月上中旬,秋的信息來到達雷州半島、海南島北部;而當秋天的腳步到達海南省三亞市的“天涯海角”時,己經快到元旦了。

  立秋日對農民朋友顯得尤為重要,有農諺說:“雷打秋,冬半收”、“立秋晴一日,農夫不用力”。這是說立秋日如果聽到雷聲,冬季時農作物就會歉收;如果立秋日天氣晴朗,必定可以風調雨順的過日子,農事不會有旱澇之憂,可以坐等豐收。此外,還有“七月秋樣樣收,六月秋樣樣丟”,“秋前北風秋后雨;秋后北風干河底”的說法。也就是說,農歷七月立秋,五谷可望豐收,如果立秋日在農歷六月,則五谷不熟還必致歉收;立秋前刮起北風,立秋后必會下雨,如果立秋后刮北風,則當年冬天可能會發生干旱。

  根據氣候平均溫度劃分季節的標準,必須是連續5天的平均溫度在22℃以下才算是秋天,按照這樣的標準,江淮地區一般是在9月中下旬才進入秋天。立秋后雖然一時暑氣難消,雖有“秋老虎”的余威,但總的趨勢是天氣逐漸涼爽。氣溫的日較差逐漸明顯,往往是白天很熱,而夜晚卻比較涼爽。此外,秋的含義,還有莊稼快成熟的意思。其實,按氣候學劃分季節的標準,下半年日平均氣溫穩定降至22℃以下為秋季的開始,除長年皆冬和春秋相連無夏區外,中國很少有在“立秋”就進入秋季的地區。

  中國地域遼闊,雖各地氣候有差別,但此時大部分地區仍未進入秋天氣候,況且每年大熱三伏天的末伏還在立秋后第3日。尤其是中國南方此節氣內還是夏暑之時,同時由于臺風雨季節漸去了,氣溫更酷熱,因而中國氣候學對從立秋起至秋分前這段日子稱之為“長夏”。秋來最早的黑龍江和新疆北部地區也要到8月中旬入秋,一般年份里,首都北京9月初開始秋風送爽,秦淮一帶秋天從9月中旬開始,10月初秋風吹至浙江麗水、江西南昌、湖南衡陽一線,11月上中旬秋的信息才到達雷州半島,而當秋的腳步到達“天涯海角”的海南崖縣時已快到新年元旦了。

  “秋后一伏熱死人”,立秋前后中國大部分地區氣溫仍然較高,各種農作物生長旺盛,中稻開花結實,單晚圓稈,大豆結莢,玉米抽雄吐絲,棉花結鈴,甘薯薯塊迅速膨大,對水分要求都很迫切,此期受旱會給農作物最終收成造成難以補救的損失。所以有“立秋三場雨,秕稻變成米”、“立秋雨淋淋,遍地是黃金”之說。

  雙晚生長在氣溫由高到低的環境里,必須抓緊當前溫度較高的有利時機,追肥耘田,加強管理。當前也是棉花保伏桃、抓秋桃的重要時期,“棉花立了秋,高矮一齊揪”,除對長勢較差的田塊補施一次速效肥外,打頂、整枝、去老葉、抹贅芽等要及時跟上,以減少爛鈴、落鈴,促進正常成熟吐絮。茶園秋耕要盡快進行,農諺說:“七挖金,八挖銀”,秋挖可以消滅雜草,疏松土壤,提高保水蓄水能力,若再結合施肥,可使秋梢長得更好。

  立秋前后,華北地區的大白菜要抓緊播種,以保證在低溫來臨前有足夠的熱量條件,爭取高產優質。播種過遲,生長期縮短,菜棵生長小且包心不堅實。立秋時節也是多種作物病蟲集中危害的時期,如水稻三化螟、稻縱卷葉蟆、稻飛虱、棉鈴蟲和玉米螟等,要加強預測預報和防治。北方的冬小麥播種也即將開始,應及早做好整地、施肥等準備工作。

  秋季為人體最適宜進補的季節,以在冬季到來時,減少病毒感染和防止舊病復發。立秋以后氣溫由熱轉涼,人體的消耗也逐漸減少,食欲開始增加。因此,可根據秋季的特點來科學地攝取營養和調整飲食,以補充夏季的消耗,并為越冬做準備。秋季氣候干燥,夜晚雖然涼爽,但白天氣候仍較高,所以根據“燥則潤之”的原則,應以養陰清熱、潤燥止渴、清新安神的食品為主,選用“防燥不膩”的平補之品。具有這類作用的食物有茭白、南瓜、蓮子、桂圓、黑芝麻、紅棗、核桃等。患有脾胃虛弱、消化不良的人,可以服食具有健脾補胃的蓮子、山藥、扁豆等。秋季出現口感唇焦等“秋燥癥”的氣候,應選用滋養潤燥、益中補氣的食品,這類食品有銀耳、百合等,可起到滋陰、潤肺、養胃、生津的補益作用。秋季空氣中濕度小,皮膚容易干燥。因此,在整個秋季都應重視機體水分和維生素的攝入。

  詩詞

  立秋夕涼風

  [唐] 白居易

  裊裊檐樹動,好風西南來。紅缸霏微滅,碧幌飄飖開。

  披襟有余涼,拂簟無纖埃。但喜煩暑退,不惜光陰催。

  河秋稍清淺,月午方裴回。或行或坐臥,體適心悠哉。

  美人在浚都,旌旗繞樓臺。雖非滄溟阻,難見如蓬萊。

  蟬迎節又換,雁送書未回。君位日寵重,我年日摧頹。

  無因風月下,一舉平生杯。

  秋詞

  [唐] 劉禹錫

  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勝春潮。

  晴空一鶴排云上,

  便引詩情到碧霄。

  秋思

  [唐] 張籍

  洛陽城里見秋風,

  欲作家書意萬重。

  復恐匆匆說不盡,

  行人臨發又開封。

  秋夕

  [唐] 杜牧

  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

  天階夜色涼如水,臥看牽牛織女星。

  秋涼晚步

  [宋] 楊萬里

  秋氣堪悲未必然,輕寒正是可人天。

  綠池落盡紅蕖卻,荷葉猶開最小錢。

  立秋

  [宋] 劉翰

  乳鴉啼散玉屏空,一枕新涼一扇風。

  睡起秋聲無覓處,滿階梧桐月明中。

  立秋前一日覽鏡

  [唐] 李益

  萬事銷身外,生涯在鏡中。

  惟將兩鬢雪,明日對秋風。

  七絕·立秋

  [當代] 徐書信

  池水漸涼蟬唱稀,長空雁陣嶺南飛。

  與君攜手花間舞,夜露沾鞋又濕衣。

  立秋

  N詩/畫 吳藕汀

  檐果欄花落葉驚,

  瑤池仙種正滋榮。

  立秋欲試鳴蟲候,

  硯北先聽蟈蟈聲。

  歌謠

  時到立秋年過半,可能有澇也有旱,

  男女老少齊努力,戰天斗地奪高產。

  棉花應抹杈邊心,追肥時間到下限,

  天旱澆水要適量,防治病蟲巧把關。

  早秋作物漸成熟,防雀糟蹋要常轉。

  晚秋作物治追耪,后期管理不能軟。

  適時播種大白菜,炕土壅蔥奪豐產。

  保護地菜籌建棚,底肥施足地深翻。

  大積大造農家肥,割曬青草抽時間。

  林木果樹管理好,摘下果梨去賣錢。

  畜禽管理要加強,要緊預防牛流感。

  喂魚注意多投草,魚病防治至關鍵,

  坑內菱角采下來,繼續管好藕葦芡。

相關推薦

最熱文章榜Hot  Top

真人一级一级97一片a毛片√91,91精品丝袜无码人妻一区,亚国产成人精品久久久,亚洲色成人一区二区三区
一级亚洲精品视频在线 | 日韩欧美国产动漫一区 | 特级精品三级AV | 开心六月综合激情婷婷 | 亚洲一二三级看视频香蕉 | 违禁视频在线观看网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