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家民族的圖騰白虎傳說散文
廩君是土家人的祖先,傳說廩君死后魂魄化為白虎。廩君是土家人對虎的稱呼,就是虎君。在古代土家民族人的精神世界中,白虎與祖先有著同樣的含義,親人死后就成了祖先,而祖先似乎就是白虎。在漫長的時光中,土家民族人的圖騰――白虎便一直流傳下來。
現在湖北、湖南一帶土家民族后人認為自己與白虎血脈相承,是白虎的子孫,世世代代崇拜白虎,時時處處不忘敬奉白虎,家家戶戶的神龕上常年供奉一只木雕的白虎。結婚時,男方正堂大方桌上要鋪虎毯,象征祭祀虎祖。
傳說土家民族先祖有三兄弟身材魁梧,勇猛無比,被皇帝征調去作戰有功,本應加官晉爵,但皇帝疑心重,害怕他們三虎將造反謀奪江山,于是用鴆酒將他們毒死。三兄弟死后陰魂不散,化成了三只白虎大鬧金殿。皇帝嚇得心驚膽顫,敕封了種種神位,白虎都徘徊不去;后來,將白虎封成白帝天王,與皇帝平起平坐一樣稱帝,并立廟祭祀,三只白虎才點了三下頭,瀟灑地離去。
土家民族祭祀先祖虎君時由本族巫師“梯瑪”主持,跳擺手舞,將虎皮擺在祭桌的中央,恭請虎神光臨享用;跳擺手舞時要披上虎皮,沒有虎皮就披花錦被,象征虎皮的五彩斑斕,華麗珍貴。
隨著白虎神話的流傳,土家民族崇拜白虎的習俗也在各個方面都有表現,并成為土家民族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除了進行宗教式的虔誠敬祭外,土家人的生活中隨處可見白虎的影子,如古代土家民族先民作戰時所持的'釬、戈、劍上面,都鑄鏤有虎頭形或鏤刻有虎形花紋;土家巫師領頭跳擺手舞時所持旗子上的圖案紋樣多為虎形;土家的建筑門頂上雕有白虎、門環鑄虎頭。其意用虎的雄風來驅惡鎮邪,期盼平安幸福。
鄂西、湘西所修的各縣方志里,凡是記錄到的土家民族人名字,往往都帶有虎字,F在很多人都還愛以虎取名。小孩要穿繡有虎頭的鞋子,戴虎頭帽,搖籃里的小被子上要繡“貓腳跡”的花紋,“貓腳跡”內涵的“貓”即“虎”。潘光旦曾在《湘西北‘土家’與古代巴人》一文中寫道:“白虎原是小孩的祖宗,祖宗對子孫必然愛護”。
過去民間起了糾紛,有人覺得委屈、冤枉,而官員又不能明斷,當事雙方就相約喝貓血酒,賭咒說:“你若冤我,我大發大旺;我若冤你,我九死九絕!边@樣案情不論大小,喝了貓血酒便煙消云散,永不翻悔。貓俗有虎之稱,喝貓血就是喝虎血,敢喝虎血,表示與虎君的血緣關系沒斷,是虎君的正宗傳人,沒做愧對虎君之事。你若做了虧心事,就不敢喝貓血酒,走近神堂,手腳發抖,全身顫栗,事后一定要殺豬一頭來血祭悔罪,求其寬恕。
據史料記載,虎君始終把民族利益放在首位,不貪圖個人的茍安與舒適,帶領本民族不斷前進。周武王伐紂時,土家民族先民堅決擁護,并協助武王取得了勝利;在明嘉靖年間,倭寇入侵東南沿海,幾千名土家民族士兵,奔赴抗倭前線,在嘉興與倭寇短兵相接,大獲全勝;在土地革命、抗日戰爭、解放戰爭中土家兒女流血犧牲,為保衛祖國領土完整、人民解放立下了赫赫戰功。
神話,對一個民族心靈和性格特征的形成起著哺育和澆鑄作用。它生命力之強,就是因為那些古樸美麗的文化因子,始終潛藏于民間藝術之中,在當今文明社會中依然閃現著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