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不了的心理陷阱散文
截至十一月底,我在網上購買了一系列人文社科的書籍,以填補工作之余單調乏味的生活,哪怕隨便翻翻,權且當作別樣生活的調味品。接下來,開始讀書計劃。首先,安排了一部社會心理學著作,也就是勒龐的《烏合之眾》。作者通過深刻地觀察和研究,極為精細地描述了人類集體心態,對人的群體行為,進行了通俗、詳細地描述與闡釋。對于眾多常見而令人稱奇的社會現象和人以及群體行為,提供了很好的觀察和理解的角度,作者對于書中所涉及的社會心理學理論都有權威說明,為讀者提供了可靠的知識見聞。其整部書主要通過論證法國大革命及十字軍東征等歷史事件,深入淺出,旁征博引,又似老者娓娓道來,向讀者闡述“烏合之眾”的深刻內涵。
驀然回首,卷帙浩繁的歷史,匆匆過去了一百年。不難發現,盡管人類文明、進步了,人類智慧,增加了。但是人類,或者大多數人,依然無法逃脫歷史罪惡的`范式。更令人不可思議的是,那些年,法國大革命所犯下的錯誤,倘若我們愿意用內心審視,用旁觀者的角度去辨明的話,總是不難發現,它們之間有著莫名其妙的相似。在當代人的眼中,歷史充滿著神秘色彩,而且不可捉摸;而在后人看來,歷史從來不隱秘,從來不奢華。在一個有限的空間體里,歷史總是以它固有的慣性定律,滾滾前行。正是基于此,勒龐研究大眾心理學,才不會“巧婦難為無米之炊”。
從社會心理學的角度,審視勒龐的著作,其偉大之處,自是數不勝數,俯拾皆是。在此,筆者不做過多論述。接下來,筆者只探討“烏合之眾”的當代新解。
何為烏合之眾?“烏合之眾”一說,出自管仲《管子》:“烏合之眾,初雖有歡,后必相吐,雖善不親也。”另一說出自《后漢書·耿弇傳》:“歸發突騎以轔烏合之眾,如摧枯折腐耳。”在百度詞典里解釋為,像暫時聚合的一群烏鴉,比喻臨時雜湊的、毫無組織紀律的一群人。而《烏合之眾》英文名稱《TheCrowd》,翻譯為聚集或擁擠在一起而形成的群體。勒龐在《烏合之眾》提出,“烏合之眾”可以是一個人,一個團體,一個組織等組成的系統。在這樣的所謂系統里面,每個異質體,總是難以逃出以下的藩籬。
大多情況下,置身在系統里的烏合之眾,往往不分事物的青紅皂白,是非曲直,要么一味地附和,要么斬釘截鐵地排斥,極少有自己的獨立思考和判斷,更不用說,考慮所進行的活動,所帶來的后果。烏合之眾之所以有這樣的情緒化思維,緣于烏合之眾所特有的“傳染”與“交叉”的特質。或許,一開始只是小小的引子,經過一傳十、十傳百地“傳染”“交叉”下,事件將被無限地放大,以致于,傳遞到了最后一棒接收信息者那里,其難以用既有的智慧去理性地判斷。這一點,正是契合了中國的諺語——“眾口爍金”的真諦。
可以毫不客氣地說,凡是捆綁在這一系統里的人,根本無法意識到絲毫的罪惡感,反而更加地理直氣壯,心安理得。譬如,在一個會議里,關于一個很正當的決議,如果一開始沒有人舉手的話,很可能無法通過;而對于一個很荒謬的提議,如果有1/3的人表決通過,難么剩下的人,也會異口同聲地附和。在這里,烏合之眾存在僥幸的心理,他們的神經高度敏感,腦子里時刻閃現出“槍打出頭鳥”的念頭。因此,烏合之眾總喜歡扛著“法不責眾”的大旗,耀武揚威地橫行霸道。
團體性的鬧劇在上演,歷史性的悲劇在重演。當西方學者、政客肆無忌憚地攻擊社會主義,狹隘地理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而高調宣揚資本主義政治理念時,其在泛民主主義下進行的社會活動,未必就是理智而被社會認可的。在資本政治左右下,政治往往服務于資本,而資本輔助政治粉墨登場,其中的利害關系,對于政客而言,對于財團而言,都是生死攸關的大事。因此,為了最大限度地攫取利益,不惜發動世界戰爭……
從這個角度審視,可以說,烏合之眾不分層次,不分階級,不分敵我。凡是人類參與的社會活動,烏合之眾的困境,就如影隨形。那么,擴而廣之,“三個臭皮匠賽過諸葛亮”的說法,未必就是真的;“眾人拾柴火焰高”,未必就是真的……以至于,關于集中決策還是民主決策,誰更理性地探討,也許在哲學的范疇里尚有意義可言,而在現實社會活動中,針對由人類構成的烏合之眾,卻往往淪為了偽命題。
【逃不了的心理陷阱散文】相關文章:
父愛陷阱800字散文11-20
夢見陷阱的解釋10-23
黑熊挖陷阱的寓言故事11-20
卑微的散文11-15
清晨的散文11-15
友情的散文08-22
土地的散文08-20
曾經的散文08-19
老屋的散文12-08
李樹的散文1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