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照行走進五蓮山散文
日照有座五蓮山,美若五朵蓮瓣的山頂云霧繚繞,山不算高卻奇景遍布,險象環生,它有泰岱之雄偉、華山之險峻、武夷之秀逸、衡岳之煙云……不由得對此山心馳神往。五蓮山位于五蓮縣東南部,東臨黃海, 主峰海拔515.7米,是山東省東南部最為奇秀的山。蘇軾任密州(今山東諸城)太守時,曾登臨五蓮山,盛贊其 “奇秀不減雁蕩”。
上五蓮山有兩條路,南路汽車可以多走一些,省力氣,而北路風景好,但是要從下往上一步步登上去,從南路這里上山,沿路而上,首先看到了光明泉,碑文載“光明泉建于唐朝618年,距今已有一千三百余年的歷史,泉水清澈甘洌,終年不枯,富含多種礦物質,常年飲用此水能健體明目,因開山和尚心空法師用此水配山能夠草藥為李太后治愈眼疾而得名!笨催^號稱始建于唐代的觀音洞后,繞過一塊形似蛤蟆的怪石,眼前一亮,在山坳的一片菜地之上,閃出一個紅門黃墻、青瓦小檐、古樸典雅的寺院,看上去不同一般。寺院門不大,也就有兩米多寬,在常見寺院中,比較少見。兩側黃色院墻上,粉刷了一塊塊紅色的方塊,上寫南無阿彌陀佛等字樣,在陽光下金光閃閃,何等氣派。來到門前,見有一對雕刻精美的石獅,后是一道陡起的臺階。門前站定,舉目望,原來到了皇家寺院光明寺,門兩側懸掛一幅金字對聯,寫的是:名山自是無雙地,妙法仍然不二門?磥磉@寺院的氣勢,還真有點當仁不讓的.皇家氣息。
拾級而上,進得門來,一個寬敞的院落呈現眼前,這就是天王殿。讓人感到異樣的是,東西配殿修飾卻新舊兩重天。東側配殿翻修一新,門內佛音裊裊,香火繚繞,有幾分廟宇厚重的沉香,而西側的卻是破舊不堪。檐下的雕梁畫棟已經腐朽,窗欞塵土蒙垢。殿前的四個柱子已不見油漆的顏色,漆皮剝落,變得殘缺不堪。山墻剝離,搖搖欲墜,屋頂瓦上卻長滿了雜草,隨風搖擺,枯黃草色在陽光下越發顯得衰敗。山寺是依山而建,山寺一體,配殿前的天王殿就在山體的高處。登上37級陡峭臺階,來到殿前,發現地勢高了不少。回首,見山景已經變得開闊起來,遠近的山峰、巨石、廟宇在這里盡收眼底。面前右側的另一塊巨石,又酷似五指,看來這山寺有兩只神手保佑,定是興旺無疑了。回顧天王殿左右,發現這殿門更像一道寺院的外門,如院中有院。門外也有一對聯:頂上祥云巡山護法三洲感應,掌中寶杵伏寇降魔四境平安。穿過殿堂,繞過巨大的彌勒石佛,臺階之上就是寺院的大雄寶殿了。不過這殿堂不大,橫不過三間,是座老殿,已經有些破落,但瓦卻是黃綠琉璃瓦,顯露出幾多曾有的威儀。
從寺廟左側門出來,一路高山風光;厥组g,一尊大佛側影跳入眼簾,讓人暗暗稱奇。這就是著名的五蓮大佛。沿著小路來到大佛前,發現這佛像十分高大。佛身是山體,佛首是山頂一塊完整巨大的花崗巖,石佛呈座姿,頭依山體,依坐俯視,面目端詳,栩栩如生,給人以濃濃禪意。其面含笑意而未笑,目光慈祥且雍容大度,在國內石佛中實屬罕見。過去曾見過許多佛像,這佛像雖然趕不上樂山大佛高大,氣勢也比不上云岡石窟,但這天然座佛實屬奇跡。石佛之下,設有高高的石臺、香爐,周邊還有石雕和圍墻,分明是一處天然的大雄寶殿。既有皇家恩賜的佛廟,又有上天賜予的石佛,我想,這恐怕就是五蓮山的精髓和神靈所在。
大佛右側有一條林蔭小道,從那里出去,穿越松針掩映的石板路,見在一塊巨石上,有一座精致絕倫的四角石亭,名叫觀讕亭。而亭下那塊聳起的巨石,可能有佛的照應,人們尊其為“菩提樓”。回轉來到亭上,扶欄眺望,四周的峰、林、松、石以及漫漫山野盡收眼底,頓覺眼界大開。站在這里四周看去,秀峰奇異,巍峨挺拔,青翠秀麗,含幾分雁蕩情,帶幾分石林秀,蓄幾分湘西意。秀峰在陽光明媚之中,涌蕩著許多紫氣,彌漫生機,細細品味,醇厚不已,好不迷人。遠處的望海樓,巍峨挺拔,清秀身影矗立于巨石山顛,陽光下多出幾分神氣。站在亭上,看周圍風云脈脈,感天空長風清流,令人心曠神怡。
從觀讕亭沿向北而去,是清一色馬尾松林,在藍天白云的背影里,在陽光的映照下,翠綠惹人。沿翠松遮掩間的山脊石路而去,看遠方山峰,竟有幾分登西岳華山西峰的味道,感覺到這山的高險天境。走過這段路,漸漸進入另一個境界。先是來到山頂的一塊巨石之下,此時好像沒了去路,定神一看,原來路藏在一條狹小的石縫之間。躬下身,低著頭,屏住呼吸,小心翼翼鉆過去,來到一處停腳的石上。這巨石之下,絕壁如削,不見谷底,甚是險要。幾乎在這山崖邊緣,有一塊兩米多高幾乎傾斜的大石塊,危如累卵,岌岌可危,這就是“風動石”。游人上去用手輕輕推一下,它還能來回擺動。盡管看上去稍加用力就能滑下去,可無數游客都試過身手,它多年仍穩居山顛一角,讓人嘖嘖稱奇。側身再穿越一巨石的縫隙,幾乎是從石底下爬著鉆過去,便來到一塊巨石之下。這石之頂就是山頂。我們身處懸崖,下面是一道深淵,看上去格外險峻。這山石上有一巨大的裂痕,把石頭一分為二。石上刻寫著“試劍石”三個大字,旁邊還有“關公試劍”幾個字,好像說是武圣關云長曾在此試劍,揮劍將巨石劈成兩半。稍加歇息,再從石縫下的通道鉆到背面去,進入石縫其中,一道天光亮在頭頂,狹窄中看去十分高遠。這就是景點“一線天”。有奇石的造化,五蓮山不僅有仙、有險,還有幾分深幽,“鐵胡同”就是其中一景。鐵胡同是山頂的下山之路,形似云天路,陡如十八盤,鬼斧神工。兩側鐵壁百丈,松柏垂影,清風習習,幽谷深澗。一路走下來,云飛霧度,衣袂飄蕩,心神似旌,如仙人下凡。到了這里,真的體驗出五蓮山幽幽之情。出了鐵胡同,迎面山頂閃出一塊山石,看上去像是鱷魚一般。在鱷魚長長嘴巴上,還壓著兩塊石頭,好像誰為防止它張嘴傷人。再往前走幾步,這巨石又像一只大象,揚起鼻子,輕搖巨耳。沒走幾步,眼前又跳出一個石窟,里面有一塊石頭活像獅子一樣。更奇的是,在這不顯眼的地方還藏有一個深幽的水簾洞。洞前水簾瀉灑,涼風習習,幽情萬分;洞內流水潺潺,終年不息,如夢如幻。據說洞內深80米,高60米,上連光明寺,下接山下的停車場。從洞外的煙雨亭停留片刻,尋煙雨澗拾級而下,一路石路清凈,綠枝遮蔭,風葉婆娑,流水滴鳴,石屏路轉,愜意萬分?从那閺浡鍥鲆巳,身心格外舒展輕松。
五蓮山,如心靈的后花園,不管什么人,只要來到這里,就會沁入清爽的涼意中。在這一方天地,拋棄所有心事,在淡云清風中,采摘云影,呼吸翠色,舒展身心,回歸自然,是何等境界!這就是“五蓮仙境”的魅力吧!
后記: 五蓮山,是一座花崗石的山,坐落在山東省東南沿海的日照市五蓮縣境內。原名五朵山,因山中天竺、蓮花、望海、大悲、掛月等五座峻峰矗立,常有云霧繚繞其間,宛如五朵出水芙蓉,故名五朵山。五朵山原是九仙山的一部分,九仙山早在漢代就已定名,北宋蘇東坡知密州時,來此游覽,稱贊“奇秀不減雁蕩”。五蓮山成名則是明朝,萬歷三十年,西蜀僧人明開,在云游了各地名山大川之后,選定這塊風水寶地,在大悲峰下結茅而居。不久應師兄之邀,攜光明泉之水和此山產的草藥,趕赴京城,為李皇太后治愈了目疾。明開遂請朝廷敕賜山名,皇上開恩,欽改五朵山為五蓮山,又撥國庫五千金,敕建“護國萬壽光明寺”,并派提督張思忠護送詔書和藏經進山供奉,下詔周圍五十里歸本寺僧人。從此五蓮山聲名大振,蓋過了九仙山。
【日照行走進五蓮山散文】相關文章:
豫北名山云臺行散文11-19
清幽歲月,淺淺行的散文05-02
望你今夜走進我的夢散文11-19
淺語悠行淡愛散文05-03
散文漸行漸遠的村莊04-30
悠悠帝都,慢慢情懷,記西安三日行散文05-01
《生查子·日照小窗紗》宋詞賞析05-18
洛陽行-日記02-16
走進天堂的裁縫01-22
走進高二作文0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