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事最可貴之泡在茶館散文
茶道,乃平常事也。然平常事,卻非常道。如何盡顯茶道呢?似乎沒有一個固化的答案。“依照我的經驗,只有在無事時泡的茶最甘美,也唯有無事時喝的茶最有味。”林清玄先生的這個標準,倒是筆者最為認可的。
在家鄉四川,自古以來就保留了嗜茶的習慣。有諺語為證,“頭上晴天少,眼前茶館多。”甚至將“泡茶館”當作打發時光的代名詞,譬如對于某人的去向,常常有著這樣的戲謔,“不是在泡茶館,就是在去茶館的路上。”民國時期黃炎培先生來訪之時,曾經還用打油詩趣寫道,“一個人無事大街數石板,兩個人進茶館從早坐到晚。”諸如此類,“泡茶館”仿佛等同于“無所事事”,成為一種貶義。然而,包括林清玄先生在內的許多人并不茍同,他在自己《無事最可貴》一文中,就將“泡茶館”上升為難得的境界。
“無事并不是不做事,不生活,而是做事與生活都沒有牽掛,也沒有變生肘腋、措手不及的事情發生。”正所謂為名忙,為利忙,忙里偷閑,且喝一碗茶去。悠然自得地泡在茶館,最好是蹺起二郎腿,躺進樹影婆娑下的竹椅,曬曬陽光,聽聽風雨……就這樣,把生活還給自己。
還可以把電腦攤開,或一卷在手,或在桌上丟一份隨意買來的報紙,有心就翻翻,閱讀字里行間,無心則瞇眼假寐一會兒。微風從身邊吹過,路旁經過的大爺大媽絮絮叨叨地說著什么,不知誰家的貓、狗在腳下聞來嗅去,卻讓人感覺平和、自然,看誰都那么的順眼。
當然,會有“事”找來的。“在最小的洞天之中,掏尋最大的快樂。”當采耳匠熟練地把“耳勺”、“鵝毛刷”等依次放進耳朵,完事后,再利用一把“音叉”的輕微震動,嗤嗤嗤地搭在“軟絲”上面,那種癢酥酥的快感,便從外到里、又從里及外,人在閉目養神中被侍候得如同神仙。浮生如夢,為歡幾何啊!
“其實每天的生活也真像一杯茶,大部分人的茶葉和茶具都很相近,然而善泡者泡出更清香的滋味,而善飲者飲到更細膩的信息。”四川茶館以老式的為正宗,或在古巷舊屋、或在臨江河畔、或在林間空地。不光存留著從前到現在的悠長,還擱置了天地那樣的寬廣。可以把曾經的旅途和今后的理想,全部鋪開在茶座上,細細晾曬,細細裹藏。
除了散打評書、川劇、揚琴、金錢板等民間藝術,是在茶館里被泡出來的而外,“擺龍門陣”更加以其濃郁的川味見長。以市井生活化解宏大主題,系統整合民間修辭,通過休閑實現人生目標。既有類似川菜的“麻、辣、燙”,又有近似川酒的“醇綿爽口,回味悠長”,令人陶醉其中……
如果不喜歡喝茶,同樣沒有關系,只要泡在茶館里,哪怕是掬水而飲都是一種享受。就把清水泡成茶喝,任由杯碗飄出的一絲香暈,去贊美一個最初的認定。因為,在四川喝茶圖的是隨與便,用平靜、松弛的表情面對世間,拋開了平素氣喘吁吁的壓力與怎么都忙不過來的.時間安排。時間是無情的,我們總是匆匆忙忙地來,又匆匆忙忙地走,生活是否可以讓我們任自逍遙呢?那么,就讓光陰隨同水里升起的熱氣一起,晃晃悠悠地飄散,去找尋令自己鐘情的印記。因此,“唯有活在當下的人才可以無事,每一刻都盡情地、充滿地、沒有掛慮地去生活,活活潑潑、歡歡喜喜、全心全意。”
“可惜的是,大部分人泡茶時是那么焦渴,生命里也一樣的焦渴呀!”在鱗次櫛比的四川茶館里泡著,就是會讓所有的功利解甲歸田,澆滅生命里的那份焦渴。如果去到稍微偏遠一點的小鎮上,還可以看到老虎灶、長嘴壺、蓋碗茶等老家什,在那些無需刻意高雅的地方,靜坐或者閑聊,都不失為一件賞心樂事。歲月滄桑處變不驚,變換的茶客才是這里真正的風景。
偷得浮生半日閑,思維變得飄散,那些工作、生活中無以言述的煩惱和郁悶,似乎漸行漸遠,仿佛這個喧囂世界暫時將自己遺忘。光陰荏苒,從容淡泊,隨處蕩漾的閑情逸致,輕輕松松地把自己收服……
“現在,讓我們全心全意地品味這杯茶,過去的煩憂已經過去了,未來的煩惱尚未發生,僅此一念,又有什么事呢?”慢慢地讓茶香彌滿唇齒之間,在肺腑間蔓延開來。隨緣即是品質,清閑包容生活,把屬于自己的悠然輕輕撩起。
好了,就這樣倉促地收尾吧!不需要任何理由哦!又無事了,泡茶館去!
【無事最可貴之泡在茶館散文】相關文章:
子罕弗受玉真正的可貴散文11-15
秋之韻散文02-03
春之芽散文11-15
秋之景散文11-15
心之隨想散文11-07
簡約之美散文11-07
秋日之美散文12-05
成功之語散文11-29
春之雜感散文11-26
人之氣度散文0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