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洋情抒情散文
醉覽湖山辨鳥音,
溪流汩汩若龍吟。
利洋仁義由來久,
笑問東家盡姓林。
利洋村是一個距古田縣10公里的小山村,她四面環山,村的前面是一片碧波蕩漾的湖。利洋村有一千多人口,他們大多都是林姓。傳說林姓是比干的后裔:很久以前,比干受妲己的逼害,命其妻連夜逃亡,當時其妻已身懷六甲,逃至曠野后在一棵大樹下一對雙胎胞兒子,為了隱姓埋名就將比改姓為雙木林,林姓便從此誕生。以勤勞、忠誠為本世代延續,后來其子嗣來到這青山綠水之地就定居繁衍,林姓的子孫便越來越多。在利洋村看到老的叫老林,小的叫小林,十有八九錯不了。
利洋村有高山環抱,村子像躺在搖籃里的嬰孩,四周連綿起伏的山戀像一堵堅實的屏障,日夜守護著利洋村人。有人說利洋那小地方有什么好呢?利洋人會馬上說,臺風過不了山臍窩,洪水淹不到門前的河。山有山神把守,水有水神看護。是啊,你看那四周的山,像法力無邊的神屹立在天際,掌管著山里山外風口的進出,湖面上似有一位美麗的女神臥湖而居,時而梳頭,時而放歌,藍色的羽衣,潔白的飄帶在碧波里起舞,累了,天是簾帳,湖是銀毯,仙子便憩息在岸邊,湖也安靜了,與仙子一起入睡。
村頭的山澗瀉下一泓清泉,利洋整個村就像孩子一樣沐浴在甘甜的泉水里。每家門前便都有了一彎清清的溪流流過,滋潤著利洋的生靈。利洋的孩子渴了,掬一捧清泉解渴,熱了跳進溪里洗去身上的躁熱。女人們在溪里洗衣、洗菜、把屋子里的東西洗得一塵不染,那些清泉水澆過的樹花樹木,開得更艷,果子更甜。那彎彎的流淌的溪水喲,總是清澈見底、源源不斷像一個不知疲憊的頑皮孩子,在村前屋后戲耍,又像一位婉轉的歌手,為村子日夜歌唱。
利洋人繼承祖先的忠誠、勤勞美德,世代依山傍水,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子子孫孫在利洋這片土地生生不息。
清晨,公雞的一聲鳴叫劃破天空,女人便從夢中醒來,知道天亮了,便悄身起床,踮著腳步下樓,去做早飯,他不想吵醒熟睡的丈夫和孩子,丈夫白天上山干活辛苦,讓他多睡會,兒子上學用腦,多休息會精神好了才會讀書。于是廚房有了動靜,房屋上升起了炊煙。沉睡了一晚屋子也變生動起來。女人又從地里撥回了帶露的青菜、豆角……飯菜的香氣在小屋彌漫開來。男人聞到香味醒來,肚子也有些空蕩,便起身為兒子拉好了被角也下樓了。這時,門外開三輪的菜販響起了歌聲,是人們熟悉的《世上只有媽媽好》。女人們便解下圍裙,趕著小跑去三輪車停泊的地方,準備一天的.菜食。小販在這里是獨門生意,忙得真是不可開交,生意真是好呢,不用講價,不用提防,都是本村的,錢沒帶來的就記著,下次補,錢太大找不開的就明天一起付。女人三三兩兩有說有笑,討論就吃什么菜、煲什么湯,看著白白的豆腐、活跳跳的魚蝦,雞鴨豬羊,早點、水果、蛋糕應有盡有,想吃什么就自個兒挑。女人提著一袋袋貨物回到了家。男人已經吃了早餐,換好了上山的衣裳,衣服上打了無數補丁也無妨,干活嘛,大家都這樣。女人放了菜便對著樓上叫熟睡的孩子,快起床,吃飯、上學時間到了。孩子搓揉著眼睛,系好紅領巾背著書包下樓吃飯上學了。
男人們吃飽飯都上山干活了,女人便在家洗洗刷刷、有的去幫外面的菇場剪菇腳、打包裝、裝菌種、做小工,他們各干各的干,天黑就各自收工、吃飯、做作業、看電視、或竄竄門。要么就擠在大榕樹下閑聊,男人們打打花牌,或端壺茶喝;或幾個談談銀耳、水果收成、走勢;或談談最近新聞熱點,女人們打打毛線、逗逗孩子;或互相虛寒問曖拉拉家常,或說說什么季節撥什么滋補草藥……這些都是利洋人說不完的話題。那棵大榕樹聽了多少輩利洋人的故事,看了多少輩利洋人的生活,從不厭煩,依然四季蒼勁翠綠,為利洋人擋風擋雨,遮陽避暑,利洋人喜歡在她的懷里談天說地,天南地北,她就像一個慈詳的母親,始終如一日,看護著利洋人。
利洋人知恩感恩。在大榕樹旁修了一座小廟,初一十五,過年過節都不忘在這祭祀祖先、感謝天地。廟里的門始終是開著,門口的香總是燃著,這只熄了,那只又被另一個點上了,香火不熄,神靈高興了,就永遠賜福保佑利洋的子民。
利洋有了神靈的護佑,利洋人就越發富足、豐調雨順了。你看家家門前的花兒,各色各類爭奇斗艷、那門口的交通工具新舊羅列有致。摩托換了新,三個輪的車換成了四個輪,空調、太陽能、衛星設施在屋頂像路邊野菊四處開放,芬芳了利洋人。
利洋村一條中心路貫穿村頭村尾。長長的巷子把首尾村民連在一起。從村頭沿著水泥巷子前行,路邊有不少的小店,賣油鹽醬醋、賣煙酒紙糖,還有供奉用品、祭祀燭香……小店的門口都擺著一張木桌,幾條長木凳供顧客休息、閑聊,店門口或放錄相或放了流行音樂,或放一盤象棋,讓顧客的駐足,也就增加了銷售量。小店是臨近村民聚焦的地方,他們交流一天的喜悅或憂慮。
村中央便是全村最熱鬧的地方,這里小店最多,還有診所、小吃店、理發店、桌球室、村委會、祠堂等。村委會是一座很大的全木結構樓房,上下分二層,樓下是大廳、戲臺,樓上有很多房間是以前是生產隊開會、辦公用的地方。樓上的走廊像包廂一下適合看戲、開會時遠距離觀賞。逢年過節、初一十五,村委會或村愛好者便請來各地戲團來這唱戲、表演、或放電影,村子便一下歡騰起來,全村不論男女老少,各自拿著木凳在大廳依次入座,歡聲笑語,在木樓沸沸揚揚。
村委會的隔壁是林氏祠堂,在祠堂里,我看到了林氏祖先的遺訓:行仁義事,存忠孝心。祠堂里有各種牌匾和古訓:有一字幅寫到:
五十初度步童齡
六十周甲正青年
七十古稀不算老
八旬鶴壽大耋年
待到九秩方稱老
百歲白頭樂延年
祠堂現也叫老人協會,村里凡到50歲的人都可以申請入會,入會的老人方能參加老人協會組織的活動、節目,享受老人的優待。如有老人去世,全協會的都會出席儀式吊唁,以示隆重。老人協會有電視機、錄相機、各種戲劇影碟以供隨時觀看,還有象棋、麻將、紙牌、以供娛樂。這里是老人幸福的樂園。因此,利洋村人總是尊老愛幼,村里九十以上百歲老人比比皆是。
利洋人的心像泉水一樣干凈、清澈見底。利洋人在外,遇到同鄉都稱自己人,真誠相待,不計得失。在村里,你若需要幫忙,只要叫一聲,大家總你幫我我幫你,親如一家人。所以利洋人不管紅白喜事總喜歡在家里操辦,遠親近臨聚在一起,其樂融融。
沉默的大山養育了世世代代勤勞的利洋人,清澈的泉水潔凈了利洋人的心。他們不會爭名奪利,不會投機倒把,他們只知道一滴汗水一滴收獲。他們種稻、種果、種菇、種菜、養豬牛、養雞鴨……他們從不讓自己的閑著。你看那一排排菇篷、食用菌廠房,一座連一座,潔白的銀花,比天上的星星還多。
利洋房子在不斷增多、長高、變靚。他們就像利洋的子民,一代更比一代強?茨莿偮涑傻男聵欠亢团f的木樓在陽光下各展風姿,緊緊相依,就像父與子,有傳承也有創新。
利洋人重情重義,對人尊敬,不論大小到家來的都是客,端茶奉瓜果不說,不管有沒有到吃飯時間,都會馬上煮一碗線面,或煮兩個荷包蛋,或炒一碗炒面……讓客人先吃為敬,客人若客氣推脫,主人就不高興了,吃了就是看得起,客人吃了主人的心才會舒坦,坐席客人要上座,吃飯客人要先吃,客人走了還要捎上些自家的小特產,收下了,情就有了根才會長久。來利洋做客,就不要客氣咯。
利洋家家戶戶的門上幾乎都沒有上鎖的。在這里你不用擔心有人會偷東西,白天晚上開著門沒人,摩托車隨便停在路邊,雞鴨放在門外都沒事。他們決不順手牽羊,占小便宜,這是利洋人的美德。
你看利洋的山漫山遍野都是桃子、李子、萘子、柿子、桔子、柚子……田里的西瓜、香瓜、葡萄等奇珍異果想吃你就吃,千萬別客氣。利洋人別的沒有,果子還沒有嗎?吃了你才會品出利洋水果的味道,吃在客人嘴里,甜在利洋人的心里。好吃你就多吃點。
利洋村有自己的學校,從簡易的二層木樓變成了高大教學樓房。校園綠樹成蔭,花草茂盛,利洋孩子的朗朗讀書聲在山谷回蕩。
利洋的山是無名的山,利洋的水也是無名的水,利洋的人也是平凡的人,但這山、這水、這人都透著利洋獨有的憨厚純樸性格,共迎一片燦爛陽光,默默地生長、開花、結果,不張揚不顯擺,日子過得就是這么實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