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系紅薯抒情散文
紅薯也叫白薯,其學名應該叫番薯。名稱何以如此之多?確有可研究之處。從皮上說,叫紅薯合適;從瓤上說,叫白薯妥當,從來源上說,此物是明代從國外引進的,叫它番薯更為恰當。而我們老家,卻叫番薯為花芋。從明末到如今,五六百年過去了。隨著時代的變遷,紅薯在老百姓生活中的地位,也就有了很大的起伏變化。現如今,在城里的街頭巷尾,偶爾能看見烤紅薯的的車子,車上拉著一個用大汽油桶改裝的爐子,炭火的周遭,擺著十幾塊紡錘大小的白薯。從外表看,這種烤紅薯黑乎乎的,像個丑八怪。揭開那層黑皮,或者掰開一塊看看那里面的瓤,可實在誘人,黃橙橙的、紅乎乎的,香噴噴的,特別是在冰凍三尺寒冬,偶然吃上一塊熱氣騰騰的烤紅薯,簡直要是和山珍海味一樣的美味佳肴。
如今,烤紅薯難買到,從地里刨出來的紅薯也是不容易買到的。即使在農貿市場上偶爾還能看見紅薯的身影,但我發現,一是品種單一,幾乎全是一個模樣,顏色一樣,味道一樣,就連塊頭大小都出不多。這哪里是紅薯的本來面目呢?據我所知,近十幾年來,在我們通州這塊風水寶地上,成片的紅薯地,已經很難見到其蹤影了。這使我油然回想到三十年前家鄉的紅薯地。
其實,紅薯就是個黃紫色土地里生出來的胖娃娃。在我小時候,曾經作為農家的主食,幾乎家家都不可或缺。和我年齡相近的人,大多都是吃著紅薯長大的。那時,紅薯儼然是故鄉田野上的主角。
據說,紅薯是明末清初時從菲律賓引進而來的。紅薯的學名番薯,實至名歸。到上個世紀四十年代,在我的故鄉就有一些膽大心細的殷實人家試著種了。不過,那時的紅薯細細的,長長的,吃起來很軟,很甜,就是讓里有金黃色的絲兒,這絲還挺堅韌,咬不動,咽不下,只好吐出來,當時人們叫它“紅薯筋”,紅薯好吃,柴多難咽,正是早期紅薯的突出特點。再加上產量很少,價錢很貴,所以,那時的紅薯,只當是過節吃的“點心”,很難走進百姓大眾的.餐桌。
那時,農戶家家種紅薯,竟然形成了時尚。紅薯的生長過程也很神奇。春天在火炕上育秧,秧苗長到三寸高時,才可移栽到田野里那整齊有序的田埂上。挖個小坑,澆一瓢水,秧苗準活。一到夏天,秧苗就縱情地爬蔓了,不出半個月,綠生生薯秧就會像地毯似地覆蓋整片大地。此時在郁郁蔥蔥的藤蔓上,還開出五顏六色的小花,開的歡歡實實的,煞是可愛!秋風刮過以后,藤蔓就成了紫紅色,割下來可作飼料。別看此時的田埂光溜溜的,可有不少碩大的紅薯塊把田埂都撐裂了幾道口子。用大鎬一刨,一大嘟嚕紅薯就全出來了,只需刨幾隴,就可裝滿一大車。這是莊戶人家最開心的時候,也是我對大地母親最感激的時候。
紅薯一到夏季,收割了麥子之后,就在麥地里插番薯苗。麥子收完了,整好地,打上埂,就可以種了。不須育苗,只要從春紅薯秧上剪下一段,栽上就好了。這也許就是我國最早實施的“克隆”技術吧。夏天的紅薯細溜溜的,很像大個兒的胡蘿卜。表皮顏色很紅,口味格外甜。收獲的紅薯都要挖窖冬藏,窖藏一個冬天,村民們說:“這是讓紅薯出汗了”。春天吃起來,口感很甜。不用窖藏的紅薯,為了保存,可以切成片兒,晾成干兒。還可以先把紅薯蒸熟,在晾成熟紅薯干,生薯干,可以軋成面,蒸窩頭,熟薯干,隨時可以上鍋一蒸,就是可口的美味;只是現在紅薯少了,這些美味已經難得吃到了。
近些年來,紅薯在家鄉的田地里幾乎絕跡了。這自然也標志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但我對紅薯的思念至今仍然綿綿不絕。這不僅是因為我很欣賞夏日里紅薯地里的景色,也不只是因為在糧食匱乏時,他曾經作為主食為家鄉人提供了生命的養分。而最讓我思念的,是從它身上體現出的氣度和風格。它是那樣淳樸、厚道,不事張揚,它釀出甜美的果實,卻深藏于大地母親的懷抱中。從他的身上,我分明看到家鄉人以及天下農民們樸實寬厚,本性率真和不事張揚的品格。
【情系紅薯抒情散文】相關文章:
挖紅薯記敘文01-11
高二期末考試作文:情系山水間12-25
為什么吃完紅薯肚子很脹06-09
蒙山情散文11-09
殤情散文11-05
春抒情散文08-23
抒情散文:隨記01-24
情高一作文09-11
怨情古詩鑒賞06-04
《怨情》古詩鑒賞0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