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節的散文隨筆
大年初一清晨,天蒙蒙亮,隨著遠近鞭炮聲再度響起,新的一年新的一天開始了。
這天的重頭戲是拜年,故鄉人也謂之“見節”,是本家和同姓家族中小輩人親自向大輩人施禮問候、表達孝敬之情,這是春節最人性最溫情最歡樂的一幕,也是祖輩傳下來的習俗,清代吳敬梓小說《儒林外史》第二回中就有“見節”一詞,寫到:“和尚走來與諸位見節,都還過了禮。”
上個世紀五十年代,我十多歲。那時的記憶中,孩子們首先要向父母拜年,按照故鄉習俗,起床下炕,腳一著地,就要跪在父母跟前,親切地尊稱一聲:“爹,娘,給你們磕頭了!”。父母微笑著:“好啦,好啦,起來吧!”孩子們仿佛成功地完成了一件大事,心里美滋滋地,接著,穿上新衣新鞋,顧不上洗臉,就到院里放炮去了。
當時,爺爺、奶奶和我們住在同院西屋,他們已逾古稀,算是本姓家族中的大輩了,所以不必出去給別人拜年,而只是在家等候晚輩們到來。
首先來的,是住在隔壁的兩個叔叔,他倆徑直走進西屋。叔叔作為成年人,又是爺爺、奶奶最親的人,幾乎每天見面,熟不拘禮,過年時一般不向父母磕頭,好話問候幾句,或幫助干點什么,就算拜年了。
“叔啊!嬸呀,給您老見節來了!”窗外傳來幾位堂伯、堂叔的叫聲,話音剛落,人已進屋,緊接著磕頭,爺爺、奶奶急忙迎上前,一邊說著:“免啦,免啦!”一邊扶起跪下的`侄子們,遞上煙卷,寒暄幾句。少頃,父親、叔叔與堂伯、堂叔他們同輩人,合在一起,到別人家見節去了。
他們前腳剛走,又來了一撥,進院就喊:“我爺、我奶奶,給你們見節來了!”這是本家族堂孫輩的,約有十來個人。爺爺聞聲又急忙迎接,奶奶則坐在炕沿笑著,對著一個孫子說:“娃子,聽說你媳婦“上炕”(坐月子)了,給你生了個八斤胖小子,等滿月了抱來讓奶奶我好好看看!闭f著從袖口里掏出五張一角錢,嶄新的,咯吱咯吱響,塞到娃子手里:“拿著,這是給你那胖小子的壓歲錢!蓖拮雍俸傩χ,不好意思接過錢,說:“奶奶,正月十六滿月,我一定給你抱來,讓你看夠!”祖孫說笑間,窗外傳來一陣女人們嘰嘰嘎嘎的笑聲,旋即幾位年輕的孫輩媳婦涌進屋里,一個個穿著新衣,喜氣洋洋,為首的孫媳婦叫了聲:“爺、奶奶,給你們見節啦!”大家呼啦啦一齊跪倒在地,喜得爺爺、奶奶合不攏嘴,把一個裝著糖果、瓜子、花生的小簸籮遞到她們跟前,說:“妮子們,都嘗嘗,嘗嘗……”
在“噼里啪啦”、不絕于耳的鞭炮聲中,整個村莊都走動起來,籠罩在歡騰的節日氣氛中,一撥接著一撥,你來我往,熙熙攘攘,一輩人走在一起,從這家出來,又到另一家去,路上遇見了,或互相問候,或抱拳作揖,或開句玩笑,或合為一撥,氣氛熱烈而友好。有的人曾經鬧過矛盾,甚至一年互不搭理,此刻叫一聲大伯、叔叔、哥呀、姐呀,一笑泯恩仇,便重歸于好了。
我們小孩子最愛追逐的是臘月里剛剛過門的新媳婦拜年。新媳婦通常由婆婆(或嫂子、妯娌)帶領,拿著嶄新的紅緞褥子,到本家族逐家拜年,叫“認門認人”。記得那一次,鄰居家新媳婦到二伯家拜年,一進街門,二大娘急忙迎接,婆婆給兒媳婦介紹:“這是你二大娘——”說著裝作鋪褥子樣子,二大娘趕緊阻止:“哎呀,別,別!得了,免啦!”,新媳婦稍稍彎腰低頭,羞答答尊稱一句,偷瞄一眼,倏爾一笑,算作禮畢;二大娘親切地撫摸著新媳婦的新衣服,趁機夸獎幾句:“哎吆,長得俊啊,跟仙女一樣!紅臉蛋、薄嘴唇、大辮子……”。我們一群孩子跟著看熱鬧,等新媳婦走在街上,就趁機 “惡搞”,往人家身上打雪球、扔鞭炮,嚇得新媳婦躲躲閃閃,心里有氣也要強作歡顏,婆婆則竊喜,卻裝作生氣的樣子,嗔怪道:“滾,滾!小羔子們!”說著掏出一把糖果撒給我們……
東方露出了彩霞,天已亮了,鞭炮聲稀疏下來,“見節”作為大年初一的第一個高潮落幕,人們各自回家,躲進紅燭搖曳、溫情氤氳的小屋,又進入了春節的另一高潮——吃餃子,而孩子們則高興地趴在炕沿上,伸出凍紅的小手,細細數著自己的壓歲錢,一分、兩分、五分、一毛……還有硬幣,掰著手指頭計算兩遍,如果能超過三四元,就高興地跳起來了……
【見節的散文隨筆】相關文章:
元宵節的初二所見所聞作文10-13
小滿見三新05-15
成語立桿見影的近義詞03-08
神龍見首的成語解釋05-15
見小闇大的成語解釋05-13
風雨之后見彩虹的勵志故事04-09
孔子見麒麟名人故事10-27
立竿見影的近義詞是什么03-08
一見不鐘情經典的臺詞03-22
夢見散文隨筆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