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春雨》為例談散文教學方案
一、說教材:散文教學價值的定位
《春雨》是人教版《語文讀本》第三冊中的課文,從文體上說它是一篇散文。
在中學語文教學中,散文是一種極為重要的文體。首先是各種版本的語文教材中,散文占的篇目比重是最多的。比如第三冊課本六個單元就有兩個單元的散文,第三冊讀本更是有九個單元是散文,一個單元談散文的鑒賞方法。同樣,語文考卷里的閱讀材料,散文幾乎也少有缺席的時候。
語文教學要有文體意識。詩歌小說散文戲劇,不同的文學體裁有不同的教學方法和教學規律。散文是一種什么文體?散文教學有沒有什么規律?可以說,這是我本期一直在思考的一個問題。以前人們對散文有一個約定俗成的說法,叫“形散神聚”,這只是道出了散文的外部結構特征,實在不能說出散文的內在本質特征,對教學的意義也不大。然而,什么是散文的本質特征,這不是我能談得清的;但我這所以在這里不揣淺陋,大言不慚地說出自己淺薄之見,只是希望能引發大家的一些思考,如有不當,敬請大家批評指正。
1.“散文的一個最基本、最質樸的美學特征,也就是它的真”,這里說的真,“首先是指它表現的作家感情的真,性情的真”。(《文學文本解讀》王耀輝著、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好的散文,寫景敘事說理都必須有感情的灌注。一般來說,散文的目的總是在抒發作者對于生活的感受,總是在表達作者內心由這景、事、人引發的那一縷情思、情韻。
這使得散文成為一種最見性情的文本樣式。在借散文與讀者坦誠交談的過程中,作者實際上也把他的性情展露給了讀者,訊者可以從散文中見出作者的個性、趣味、愛好,看到他的談吐、風度乃至他的常識、修養。讀者可以從散文中真切地洞見作者是一個什么樣的人。
課本第三冊第三單元“單元提示”中說:“鑒賞這些散文,注意……感受散文中的‘自我’。”第四單元“單元提示”中說:“散文……無論是敘事抒情,還是議論說理,無不打上鮮明的主觀烙印,表現作者一定的主觀傾向。”
課本知識短文《中國現當代散文欣賞》中的在談如何鑒賞散文的第一點便是“以我為主”,“有我是散文的靈魂,欣賞散文,看其是否真的寫出了鮮明的自我和個性,是很要緊的”。
寫散文是“抒真情”,欣賞散文便要“見真我”。
2.具體到這一篇《春雨》的時候,還要思考它作為“這一篇”的獨特之處。《讀本》中關于這篇課文的課后提示說:“春雨給我們每個人的印象不一樣,可是春雨還是原來的春雨,它一點沒變,所變者是我們各個人,是我們欣賞的眼光各有千秋。這不,春雨映入梁遇春的眼簾,在他的心靈底版上留下奇特的影像,這雨不像朱自清《春》里的雨那樣清純,也不像郁達夫《故都的秋》里的雨那樣輕靈、飄忽,而讓人感覺它寫得挺“另類”的。難怪人們認為梁遇春的散文很有個性,這個性大概主要來自梁氏的獨特感覺。”
編者選擇本文,是因為它另類,而“文”另類的根源在于作者“人”的另類。
3.所謂另類,就是與眾不同,與眾不同又意味著不同于一般思維,造成解讀文本十分困難。
具體來說,本文的解讀難在:一、一個生活在上一世紀二三十年代的人對人生有著奇怪的感受,他又將種種復雜的人生感悟通過三處春雨表現出來,象征見義,因而文本含義豐富難于理解。二、文中運用很多古典詩句或意象,給學生的理解再添障礙。三、用精妙的比喻來表情達意,其意云遮霧繞,晦澀不明。
欣賞散文要“見真我”,《春雨》中的文字和作者這一個“真我”又是十分獨特的,《春雨》的文本又十分晦澀難懂。因此,我的教學目的只有一個:通過閱讀文本去讀懂這個表面看起來很奇怪的人。至于散文的另一個主要特點——“美”,即優美的語言,則不是這一堂課所能領略的了。
二.說教法:教學手段、課型的確立
如前所說,這篇課文真的很難懂。老師們說,讀好幾遍才讀出點眉目,學生預習后的感受多是“不知所云”,“找不著北”。如何化難為易,讓學生在短短一節課內基本讀懂本文中的梁遇春?
1.教師自己反復讀文章,主要通過自己的閱讀讀懂文章。“紙上得來終覺淺,覺知此事要躬行。”自己不將文章讀得融會貫通,如何去引導學生呢?如果只是看一看別人的分析,那么課堂上教師與學生對話時就無法引導學生,只能在學生回答完后貼上一個借來的標簽。
2.要讓學生通過朗讀、或者聽讀,自己去發現文本,讀懂作者。讀出自己的感悟。教師的作用在于學生若有所悟時的點撥與啟發,在于四兩撥千斤。學生通過這樣的方式得到的一點感悟,也許要比老師塞給他的十點還要好。
3.要讓學生通過小組討論相互啟發,如果能組織學生有效討論,那每個學生都可能啟發別人,每個學生都是一個小老師。這樣的學習一定是高效的。
4.教師的作用在于恰當的設計問題,問題的設計有坡度,引導學生一步步走進作者的內心。
課堂主問題的選擇:
所以這堂的課型是啟發式,手段是讀、討論、
三.說教學流程
(一)導語設計
1.雨是常見的自然現象,很多人喜歡雨,說它是“好雨”、“甘霖”“甘露”“春雨貴如油”;也有很多人討厭雨,說它是“凄風苦雨”、“陰雨連綿”“霪雨霏霏”。
關于雨的詩詞名句也很多,大家說一說。
師依據學生回答的詩句指出詩人的感情。
設計意圖:運用學生學過的古詩詞引入課文的寫作對象——雨,讓學生明了文學作品中的雨已非自然界的雨,因為它融入了作者的情感,成為表情達意的意象。力圖淺顯、生動。
2.師指明:這種作者將主觀感情賦予客觀事物的藝術手法叫移情。
師以三句名言加深學生對移情的理解。
杜甫的詩句: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王國維在《人間詞話》里說:“以我觀物,則物皆著我之色彩。”
劉勰在《文心雕龍》里說:“登山則情滿于山,觀海則意溢于海”,說的都是相同的道理。
設計意圖:給學生明確的概念,加深課堂深度,同時讓學生意識到,課文中的“春雨”也是作者滿懷主觀情感觀察到的春雨,是獨特的春雨。
3.(過渡語)同樣的事物,不同的經歷不同性格不同人情感的人,觀察起來得到的感受,是各不一樣的;因此寫成的文章便千姿百態。閱讀文章,尤其是散文,便要通過讀文字,去想象作者的情感和形象。讀文是為了讀人。(板書:讀文——讀人)
設計意圖:提出本課的學習目標,讓學生明確解讀文本的方向。
達成效果:引入課題自然,三步層層推進,由淺入深,順暢地將學生的思維聚集本課的教學目的。
(二)學習課文第三段(教師引導學習)
1.師配樂朗讀第三段,學生聽讀時思考:這一段文字寫了什么樣的春雨?作者為什么喜愛這樣的春雨?你從中見到一個什么樣的作者?
2.請學生回答問題,教師引導學生讀文讀人。
3.師小結本段中梁遇春的形象。
4.(過度語)一個有著濃厚悲哀情緒的梁遇春。悲哀是他心靈的底色,他仿佛戴著一副黑色的眼鏡看著春雨,看著世界中的一切,得到的感受便非常獨特與眾不同。
下面,我們順著這樣的思路繼續“讀文——讀人”。
為什么要從第三段切入課文?一,相對而言,第三段容易理解,學生可以較快讀出“人”,學習這樣的“難文”,要幫學生樹立信心。二,這一段作者告訴讀者,他是一個有悲劇情節的人,理解這一點,才能更好地理解前兩段他的那些“奇談怪論”。如果說梁遇春是一個謎,那文章最后一段是謎底。
(三)學習第一段前半部分和第二段(學生合作探究)
1.學生帶著問題自讀課文:文段寫了什么樣的春雨?作者為什么喜愛這樣的春雨?你從中見到一個什么樣的作者?
2.學生以六人為小組合作交流。
3.在教師的組織下全班交流。
這一環節是課堂的核心,預想中的“高潮”,是學生、教師、文本、甚至還有作者四個角色的多層次交流。在這一過程中,教師和學生共同讀文——讀人,發現
一.作者喜歡“春雨驟歇”的原因:
1.討厭晴天,因為地球是悲慘的,晴天與悲慘的地球不協調。
2.雨天讓一慣沾沾自喜的財主感到苦悶,因此略帶人味。
3.雨天可以安撫哀怨的人們,讓們的苦難都化作白蓮花。
4.陰森的天氣反襯溫情的可愛。
5.風雨如晦的天氣象征人生苦難,人只有飽經風雨歷盡苦難才能得到解脫。
明白作者是一個同情弱者的人。
二.作者喜歡“春雨傾瀉”的原因:
辛勞的生活讓他有時倦怠有時性急,他渴望解脫而又得不到解脫,于是幻想能來一場暴雨將天地間的一切沖得干凈。
明白作者是一個無力改變現實的、有些消極的人。
(四)學習第一段“山雨欲來風滿樓”至這一段未尾(教師引導學習)
用三個問題引導學生閱讀文本:
作者過著怎樣一種生活?
作者把這種生活狀況用什么詩句來形容?
作者用一種怎樣的生活術來當這樣一個臨風的征人呢?
為什么不讓學生自主討論學習?這一段文字最難,所以設計問題引導學生讀文。
為什么放到最后學習?我認為這一段文字體現出梁遇春思想的亮色:“無論是風雨橫來,無論是澄江一練,始終好像惦記著一個花一般的家鄉,那可說就是生平理想的結晶,蘊在心頭的詩情,也就是明哲保身的最后壁壘了。能夠忍受,卻沒有麻木,能夠多情,卻不流于感傷……”讓學生看到一個悲哀的梁遇春身上也有堅強的一面,從而讓他們得到一些生命的啟示。
(五)總結梁遇春在本文中的形象
1.學生先總結
2.教師總結,給學生一個清晰完整的印象,認識梁遇春這個人。
達成效果:課堂主線清晰,問題設計由淺入深,化難為易,較好地解決難點。
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課堂氣氛較活躍。
學生發言很精彩。
以上為“走進文本,讀文讀人”。
(六)以萬仁芳老師的詩作《春雨,淅淅瀝瀝》結束全課
設計意圖:萬老師的詩清新優美,貼近學生生活,鼓勵學生留心生命中的感動,將自己的感情融入“春雨”這樣的意象,寫成動人的文章。
達成效果:42班學生讀到自己班主任萬老師的詩,情緒高漲。
以上為走出文本。
四.說板書
【《春雨》為例談散文教學方案】相關文章:
《散文家談散文》教學反思三則05-09
談板塊教學在現代散文教學的運用09-13
談吃酒散文09-30
房子談散文09-10
談鳥散文09-12
紅包談散文09-21
《隨談》散文09-13
《談花》散文09-09
《散文家談散文》說課稿精選05-05
江南的春雨散文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