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載悲歌孟姜女散文
孟姜女的故事是我國古代著名的四大傳說之一,是一曲千百年來一直在民間廣為流傳的愛情悲歌。說起孟姜女的故事,國人幾乎無人不知。可很多人大概都如我一樣,只是略知孟姜女傳說的梗概,對故事的細節及傳說發展的脈絡就知之甚少了。我初次萌生到孟姜女廟游覽的想法,當然與這個久遠的傳說故事有關,也與孟姜女廟前的那副天下聞名的對聯有關。
記得那還是在八十年代時,一次偶然見到妻子的一位同事手中拎了個布兜,上面印著孟姜女廟圖案,還有那副對聯——海水朝朝朝朝朝朝朝落,浮云長長長長長長長消。這副對聯一下子就引起了我的濃厚興趣。知道古詩文中有通假一說,我就嘗試著按自己的理解來斷句讀這副對聯:海水潮朝朝潮朝潮朝落,浮云長常常長常長常消。還別說真的讀通了,心里頗有些沾沾自喜。
對聯是讀通了,可心中難免還是有很多疑問:孟姜女廟的對聯為什么要寫海潮和浮云?這副對聯與孟姜女的傳說故事有什么聯系?對聯表面寫海潮和浮云,實際是在寫什么?正由于有了這些疑問,才激發了我更大的興致和好奇——從那時起,我就在心里打定了主意,有機會一定要到孟姜女廟去探一下究竟。這次到秦皇島旅游,終于讓我愿望得以實現。
孟姜女廟座落在山海關以東大約6公里的鳳凰山上,走進孟姜女廟風景區,路左不遠處一座仿古建筑首先映入眼簾。看門上的匾額,這里原來是孟姜女民間傳說陳列室。陳列室里陳列的是泥人張第四代傳人——著名雕塑家張錩先生根據孟姜女哭長城的故事所創作的彩繪泥塑。泥塑共分作孟姜女出世、闔家歡樂、花園巧遇、情投意合、洞房拉夫、揮淚示別、痛打孟福、河畔遇險、過關悲曲、眾老情深、長城尋夫、哭倒長城、秦皇逼婚、跳海銘貞等十四組,生動地再現了孟姜女傳說故事的主要場景。只是這些泥塑都集中擺放在西側墻邊的展柜內,室內其他地方也都變成了出售旅游紀念品、工藝品的攤位。
沿景區游路和石階迤邐向東北上行,不遠處山崗上,在方形水泥石砌基座和漢白玉圍欄正中,有一尊孟姜女雕像。只見孟姜女左臂挎著包裹,站在高丘之上,神態凝重,眼睛眺望著遠方。雕塑取名為《眺望長城》,是秦皇島籍雕塑家李德利先生創作的。這尊雕塑表現的是孟姜女千里尋夫,在漸近長城時,站在高處遠望長城的情節。從雕像的表情和神態中可以看出,孟姜女尋找丈夫的心情是多么的焦急和迫切。
由孟姜女眺望長城雕像處轉彎東南下行,然后折向北沿石階上行,孟姜女廟漸出現在道左。孟姜女廟建筑包括觀音殿和孟姜女殿兩部分,觀音殿位于孟姜女殿后。據說最初孟姜女廟建筑只有后面的`觀音殿一座,殿內觀音居中,孟姜女處于側位。考慮到名為孟姜女廟,孟姜女和觀音卻同處一殿,還居于側位,這樣似乎有些不妥。后來在景區重修時,就在觀音殿前新建了孟姜女殿,并把原來位于觀音殿側位的孟姜女雕像移至新建的孟姜女殿中。
孟姜女殿殿內正中神龕上供奉著一尊身著彩衣的孟姜女彩繪泥塑坐像,坐像兩側分立一童男和童女。神龕上方深褐色的牌匾上,刻有“萬古流芳”四個金色大字。孟姜女殿雖然稱作“殿”,可殿內的規模要比一般的佛殿小得多,介于廟和殿之間,比廟大,比一般的殿要小。由于殿門不大,中間又置一金黃叩拜墊,游人很難進入殿內參觀。看殿旁的景觀介紹牌方知,殿內西側墻壁上還鑲嵌有清代帝王及文人的臥碑詩刻,東側鑲嵌有“天下第一關”刻石。
孟姜女殿外兩側門柱上就是那副天藍底色、金色隸書字體的號稱“天下第一奇聯”——海水朝朝朝朝朝朝朝落,浮云長長長長長長長消。參觀孟姜女殿時,正巧遇一帶團導游。聽導游介紹說,這副對聯竟然有20多種斷句讀法。我也嘗試著用多種斷句方式來讀這一奇聯,真的也又發現了其他幾種讀法:其一:海水朝潮朝朝潮朝潮落,浮云常長常常長常長消;其二:海水朝朝潮朝潮朝潮落,浮云常常長常長常長消;其三:海水潮潮朝朝潮朝潮落,浮云長長常常長常長消;其四:海水朝朝潮朝朝潮朝落,浮云常常長常常長常消。當然我所嘗試的幾種讀法只不過是那20多種讀法其中的一小部分。
緊靠孟姜女廟觀音殿,也就是原來的貞女祠后,有一塊巨石,上書“望夫石”三個紅色石刻大字,看左側題款有“太原白輝題”字樣,據說此題刻是山海關管關通判白輝在順治八年題寫的。“望夫石”下方的石塊上有幾個小石坑,民間傳說那是孟姜女的腳印——相傳孟姜女歷盡千辛萬苦來到此地,在登上山石遙望長城尋找丈夫時,一夜之間就把堅固的石頭踩出了深深的足跡。
在緊鄰“望夫石”旁的一塊巨石上,有一方形詩刻,看詩刻的落款方知,原來那是清代乾隆皇帝的御筆題詩:“凄風禿樹吼斜陽,尚作悲聲配國殤。千古無心夸節義,一身有死為綱常。由來此日稱姜女,盡道當年哭杞梁。長見秉彝公懿好,訛傳是處也何妨?”孟姜女的故事是一個凄美的愛情傳說,主題是反抗封建統治暴政的,乾隆皇帝對此不可能不知。可為了維護其封建統治,乾隆皇帝在詩卻硬把孟姜女之死說成是為綱常而死,孟姜女由此也就變成了統治階級也能接受并大加贊賞的所謂“貞潔烈女”。
“望夫石”向北不遠處,在孟姜女廟所在的鳳凰山頂,設有一個高倍望遠鏡。游人花上兩、三元錢,就可以透過高倍望遠鏡,看到位于大海之中的孟姜女墳和孟姜女碑。這里所說的孟姜女墳和孟姜女碑不過是大海中的兩塊礁石。矮的似墳,高的似碑。在游老龍頭時,我就聽游人提及并在入海石城上遠觀過。據說這兩處礁石很奇特,海水長礁石也跟著長,不管海潮有多大,都無法漫過礁石。將這兩處礁石看作孟姜女墳和孟姜女碑的歷史可以追溯到明代以前,明萬歷年間山海關兵部分司主事張時顯曾有詩云“晚風落日秦王島,夜月飛濤姜女墳”,詩中所提姜女墳就是指海水中的那處礁石。
由孟姜女廟所處位置,再聯想到大海之中的孟姜女墳和孟姜女碑,我終于明白了廟前那副奇聯為什么要寫海潮和浮云了:孟姜女廟位于鳳凰山頂端,畢竟距離大海不算太遠,對聯寫海潮和浮云是很自然的事情。對聯表面寫海潮和浮云,你可以理解為實際是在寫海水中的那兩塊礁石——孟姜女墳和孟姜女碑,亦或是在寫民間傳說的孟姜女故事。不管海水如何潮長潮落,浮云怎樣常長常消,處于海水之中的孟姜女墳、孟姜女碑及有關孟姜女的傳說故事都無法被湮沒,更無法像天上的浮云一般隨風消隱。你也可以理解為對聯是在寫孟姜女的思夫之苦無法停歇,寫孟姜女的悲慘遭遇千百年來還在以不同的方式上演等等,這副對聯妙就妙在為人們留下了想像的空間。
從鳳凰山山頂向下,北坡不遠處有一尊孟姜女《跳海銘貞》漢白玉雕塑。雕塑是根據孟姜女傳說中“孟姜女投海”情節塑造的,只見孟姜女身著素衣,頭戴素巾,神色凝重、堅毅、絕決,一副堅貞不屈的樣子。雕塑基座下,有一處形狀像眼睛的洞穴,取名曰《海眼》。據說孟姜女當年跳海銘貞前,曾站在此處痛哭不已,眼淚落到石頭下面,滴落成此洞穴。相傳這里的海眼是與大海相通的,洞穴中的海水常年不干涸。
由《海眼》處曲折東北行,我輾轉來到了位于孟姜女廟東側的孟姜女苑。孟姜女苑是山海關區政府根據孟姜女民間傳說故事,在1992年出資修建的。苑內有孟宅和姜宅,主體景觀以孟姜女的傳說故事為核心,用多組彩繪泥塑展開故事情節,其間又輔以造型別致的橋、湖、亭、廊、榭等園林建筑。這些彩繪泥塑和景致在向游人講述孟姜女古老傳說的同時,還讓人們體驗到江南風格的小橋流水和秀美風光。
孟姜女苑姜宅內,主要向游人展現了“紫燕送籽”、“孟姜女出世”和“閨房才女”三個重要的故事場景。相傳江南松江府孟家莊有孟姓和姜姓兩家比鄰而居。一日,孟家屋檐下的紫燕銜來一枚葫蘆籽,孟家將籽種在墻邊,枝蔓生長延伸到姜家院內。姜家搭上藤架,秋來收獲一大葫蘆。打開葫蘆發現,里面有一女嬰。孟姜兩家都膝下無子,想要這個孩子,最終兩家通過協商決定,孩子由兩家來撫養,取姓孟姜。在孟姜兩家的照料下,漸漸長大的孟姜女,出落得如花似玉,琴棋書畫、織繡女工無一不精,被孟姜兩家視為掌上明珠。
姑蘇山塘有貧寒才子范杞良,因訛傳其有神力,一人抵千,秦皇詔令他去修筑長城。為避苦役,范杞良逃奔他鄉,官府聞訊,四處緝拿。姜宅和孟宅后院角落處的“捉拿杞良”彩繪泥塑,向游人展現的就是這一故事場景。姜宅和孟宅的后院是孟家的后花園,在亭下池邊亦有一組彩繪泥塑。泥塑向人們展現的是范杞良為避官府的緝拿,匆忙中誤入后花園,巧遇孟姜女,孟姜女一見鐘情,愛上了范杞良的故事。
出姜宅沿門前游路蜿蜒向東,我來到了孟姜女苑孟宅門前。孟宅不似姜宅那樣簡陋的門臉和茅草屋,青磚白墻,從院落和大門看要比姜家闊綽許多。黑色大門上方懸掛著一塊黑底綠字的牌匾,上刻“忠厚傳家”四個大字。門柱上是一副即便是現今也能經常見到的熟聯——向陽門第春常在,積善人家慶有余。只不過“積善”二字現在人們已經不常用,早已經把它換成其它詞匯罷了。
孟宅室內,主要向游人展現了“結拜天地”、“洞房花燭”、“夫妻兩散”和“夜制寒衣”等四個故事場景。孟老夫婦得知范杞良的遭遇后深表同情,見杞良知書達禮,愛女又鐘情于他,就將孟姜女許配給他。范杞良欣然允諾,二人在孟姜兩家老人的主持下拜月成親。在鄰里和親人的祝福下,孟姜女和范杞良喜結連理,新婚之夜,兩人沉浸在幸福之中。豈料村里浪蕩子孟福垂涎孟姜女美貌,將范杞良舉報到官府。官府派兵闖入孟家,不由分說將范杞良捉走,一對鴛鴦被活活拆散。暑往寒來,轉眼三年,范杞良音信全無。孟姜女思夫心切,終日以淚洗面。在一個蕭瑟的秋天,孟姜女欲往邊塞去探望丈夫,開始深夜趕制寒衣。
出孟宅沿苑內游路向北,然后折向西,游路兩側依次出現“長亭送別”、“江畔遇險”、“異域親人”、“綠林相送”、“過關悲曲”等數組彩繪泥塑,這些彩繪泥塑向游人展現了這樣一些故事場景:孟姜女執意尋夫,親送寒衣,孟家、姜家四位老人長亭送別,千叮萬囑。一日,行至江邊,江中突然竄出一條巨鱷,幸好一漁夫及時趕到刺死鱷魚,孟姜女脫險。離家數月,孟姜女倍受風寒,病倒路邊。一好心老婦將其扶至家中,煎藥調理,使孟姜女得以康復。孟姜女繼續趕路,來到一高山下,遭強人擄上山寨。訴說坎坷經歷后,眾強人被感動,為孟姜女準備好干糧送她下山。孟姜女行至一處關隘,官兵不讓過關,經苦苦哀求,守城官兵讓她唱曲。孟姜女只好邊哭邊唱《十二月悲曲》,官兵聞聲落淚,放她過關。
按故事傳說,孟姜女過關隘后輾轉來到長城下尋夫。有民夫告訴孟姜女范杞良已經在一年之前病死,葬在長城內。孟姜女聞訊哭得死去活來,直哭了三天三夜。哭罷,只聽得天崩地裂一聲巨響,長城瞬間倒塌八百里,露出范杞良遺骨。秦皇聽報孟姜女哭倒長城后大怒,可見到孟姜女貌美如花時又怒意全消,欲納其為妃。孟姜女堅決不允,怒斥秦皇以后含恨縱身跳入波濤洶涌的大海之中。由于仿古建筑地宮和秦始皇行宮都大門緊閉,我離開孟姜女苑后又徑直去看室內編鐘歌舞表演,余下的幾組彩繪泥塑沒有見到。
看罷編鐘表演,我沿游路輾轉來到秦皇行宮前一處仿古建筑院落中。院落東側正中是一座建在高臺上的樓閣,西側正中是兩層飛檐的宏偉門樓建筑,南北兩側呈東西走向有青瓦、白墻、白柱的長廊建筑與東側登樓階梯和西側門樓廊道自然相接。東側樓閣前,在高高的水泥基座上方,是一個立于蓮花之上、身著紅色斗蓬的漢白玉孟姜女立式雕塑,雕塑前置一青銅香鼎和紅色功德箱。
出復式門樓又是一個閉合院落,院落中間有一個木制三門牌坊,牌坊的門柱漆成朱紅顏色,在立柱與門梁的連接處及立柱的上方漆有金色紋理圖案。正中坊門上是一塊綠底金字的匾額,上書“碧溟貞宇”四個大字。自“碧溟貞宇”木牌坊處上兩級臺階再繼續向西,與牌坊相對的是一個兩層樓宇的仿明清建筑,名曰“萬芳樓”。
院落南北兩側有數間仿明清商鋪建筑,靠南一側店鋪前有賣旅游紀念品、工藝品和水果的攤位。游人行走的路線也被攔向這些攤位前,攤位的盡頭就是景區的出口處。眼前這一切讓我恍然醒悟,原來這里即是景區游覽圖中標注的仿明清商業街。在賣旅游紀念品、工藝品和水果攤位前我未作停留,直接經過出口處離開景區,結束了在孟姜女廟的游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