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學書院散文
書院,古代的學校,起于唐,盛于宋,沒于清。因為年代的久隔,對于現代人而言,多少有些神秘感。不過我當年就讀的一所縣城中學里,就有著這么一個古代的書院——政學書院。
記得當初開學不久,我們新生集合在政學書院前,聽學校領導介紹學校的悠久歷史,學校的前身就是政學書院,始建于明朝……從外面看去,一座別致小巧的房屋,青磚青瓦,雖是后來修葺的,卻也盡顯古樸雅致,周圍綠樹掩映,清幽之中彌散著書香氣息,倒是一個讀書的靈秀之地。但那時,我仿佛聽得說是里面存放著圖書。
介紹的時候,似乎是沒打開政學書院的門,后來好像也有一些同學進去參觀過,但我與這書院的機緣實薄,在那學校讀了近三年的書,一直看的都是書院的外貌。倒是多年以后,有幸到里面匆匆一觀。
那是幾年前陪送學生去參加中考,閑來無事,我就在校園里逛逛,也算是訪舊蹤,恰巧遇到書院開了門,我便走了進去,看里面桌子上擺設茶果,問了一下是招待貴客,我匆匆地瀏覽了幾眼就出來了。
觀的勿勿,記的大概,中間一道院子連著前廳與后房,模糊記得院里有樹,有一口大水缸,就是典型的古代擺設、布局。前面的房子是演禮廳,后面的房子是學子們讀書學習的地方。并無奇景,但書院格局大有深意。
自清末以來,我國古代的'教育方法方式倍受詬病,甚至被全面否定。然而,看了這書院的格局后,我深深感受到了中國古人在教育中智慧、遠見、卓識的一面。
前面是演禮廳,也就是說古時學生入學后,老師首先做的是要求和規范學生的言行舉止,教的是為人處事、交際應酬的禮節,教的是如何禮貌地與他人打交道,融入社會。主持書院教育工作的都是當世大儒。何為大儒,古人對于大儒的定義不只是學識淵博,同時是德高望重,這些知識淵博,惜時讀書的人并不急著先去教學生們知識,因為古人明白行為習慣養成的艱難性、重要性和及時性。
“首孝弟,次見聞”,接下來才是“知某數,識某文”,古人以近明師,結賢友,懂得愛親敬長之道、進退應對之節為身之本,進德修業。少年入學先講習這些禮節儀文之事,然后才是知識的學習,這是古人進行教育教學的順序,并且每天到學堂都要先演禮。行為習慣是要從小一點點養成的,耳濡目染,非一朝一夕之功。這讓我想到了“孟母教子”的典故,“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短短十二個字,卻含義深遠。“擇鄰處”是對環境的選擇,孟子年少時,“居住之所近于墓,孟子學為喪葬躃踴痛哭之事”,孟母覺得不妥就把家搬到街市,“近于屠,孟子學為買賣宰殺之事”,孟母又覺不妥,又把家“遷于學宮之傍。每月朔望,官員入文廟行禮拜跪,揖讓進退,孟子見了,一一習記。孟母曰:‘此真可以居子也’,遂居于此”。三遷之教,孟子終成大儒。孟母對于環境選擇的著眼點,不是出于物質的考慮,而是出于對孟子言行舉止,行為習慣的培養,從小開始,一點點的熏陶,浸潤。一旦養成了好的習慣,無論是學習還是生活心理上都會輕松很多。
教育的方式總得歸結來就兩種:言傳和身教,身教的影響大于言傳,孟母并非不會說教,但當言傳與身教不一樣的時候,言傳可能只會讓受教者嗤之以鼻,甚至會起到逆反的作用。當孟子在學業上松懈懶惰時,孟母又是很原則很果斷地以“斷機杼”為現身說法,教育孟子。
習慣,久而久之會成為習性,再發展下去,就是一種品行,再到品性。因為人類自然性的一面,養成好習慣很難,形成壞習慣很容易,一旦形成習慣,就很難改變,幾乎是不能改變,所以自古有“江山易改,本性難移”一說。自古以來,有多少才華橫溢之士,卻因為行為不檢點,輕佻無儀,成為笑話。現在我們的身邊也有太多的人,其中不乏很多知識水平不低,甚至可以說很高,但就是言行舉止讓人難以接受,我們往往稱之為沒有公德心,素質低下,很多人未必是存心“壞”,就是自小形成的不良習慣,或者說從小就沒有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久而久之,就成了品行,我們即覺得身受其害,又覺得深深地無奈。
我們國家評價一個人歷來很看重品行,品行不好,即使有了才華也未必是好事,甚至有可能是壞事,這樣的事例是真實存在的。當然,也有人要說,有的人看著彬彬有禮,但卻品行極差,道貌岸然,以至于把錯誤歸咎于禮儀、禮節、禮貌,但是,反過來想一下,好歹這樣的人無品而有行,如果是即無品,又無行,那才是真正的麻煩。有了行,可以在一定范圍內去影響其品,如果連行都沒有了,那是徹底的無望。古人正是深知行為習慣對人生發展的重要意義,才會在教學中先“演禮”,再教授知識。就連孫悟空當年去拜師求仙訪道,菩提祖師也是先讓孫悟空先跟著眾師兄們學習了七年的灑掃應對之禮,先教其為人,再傳授其翻天覆地的本事。
一個不大的院落,竟然蘊含著如此先進的教育理念,我們提倡了很久,并且實行起來總不太盡如人意的素質教育,古人卻是很尋常地做著,我們也許應該去重新認識一下古人,尋找那些被丟失的智慧精髓。
現在的政學書院,較之我在那里讀書時已經被修繕的很氣派了,做為時間的見證向來到這所學校的人展示著悠久的歷史。但這清幽靈秀之中多少有些寂寞的憂郁,滄海桑田,物質的東西總會在時間里銷損、消失,但精神的東西是會永存的。比起時間的價值,我覺得政學書院更寶貴的是它蘊涵的精神價值——古老卻又先進的教育理念和教學方式。
【政學書院散文】相關文章:
學車的那些事兒記事散文11-19
《尚書》周書·立政06-19
《書院二小松》李群玉唐詩鑒賞02-03
《隋書裴政傳》原文05-17
《管子》立政第四06-25
《申鑒》政體第一06-24
中國戰爭故事《孔甲亂政》06-26
古代戰爭故事《孔甲亂政》12-29
初中思政老師家長會發言稿03-17
行者散文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