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趕海和垂釣的散文
【趕海】
有幸長大在海邊,海邊給我留下了數不盡的記憶。尤其忘不了趕海的情景。那,已是幾十年前的事了,我正上著小學,家住大馬路。大馬路是煙臺市區距海最近的一條長街。
趕海,須在退大潮的時候。有幾句諺語“初一、十五兩頭干”,是說,陰歷每月的初一、十五早晨和晚上必退大潮;還有,“西北風落趕大潮”,是說,連續幾天西北風后,風一停,潮必退(被趕走了)。這正是趕海的大好時機。而“東北風,十個簍子九個空”,是說,即便是初一十五早晚應該退潮的時候,如果刮起了東北風,那潮也退不大,趁早別去湊熱鬧。
趕海多在早晨太陽剛升或傍晚太陽壓向地平線的時候。那潮水遠遠地退下去了,便裸露出長長的一大片沙灘和礁石。煙臺海岸線平緩,有時就能退出里吧地。沙灘是正對芝罘區的那一片,扯東到西約十幾里長;礁石是在煙臺山下和東炮臺一帶。一般的趕海人多在礁石區,因為那里的海生物多,什么海蠣子、小海螺、蛤蜊、小螃蟹、小魚小蝦、海青菜等等,運氣好還能撈到海參。站到岸邊,面朝大海的方向看去,大海已退得遠遠的,脾氣好得很,風平浪靜,呈深藍色;更遠處,就與天接到一起了;星星點點的帆,背后是隱隱約約的島。一群群白色海鷗,在已經沒了海水的海灘上空飛著叫著,抗議趕海的人群占據了他們的領地。那趕海的人可就多了。近岸礁石和礫石混雜的地方,多是領孩子的父母;他們提著小桶,手拿小鏟小鐵鉤,遇到什么就捉什么。主要是玩。退去潮水的巖礁窩窩或縫里,多的是小海螺、小蛤蜊,大的如蠶豆,小的如黃豆,小孩子的小手就可以一把一把地向小桶里撿拾。硬幣大的小螃蟹從一個石縫倏地鉆進另一石縫,須用小鐵鉤或細鐵絲慢慢向外趕;不能用力,稍一用力就弄死了,即使戳爛了它也不會再出來,可謂寧死不屈。還有海星,那是只能撿了玩兒的。海葵生長在礁巖上,張開花瓣,輕輕一戳,吐出細細的水柱,便把花瓣合了起來。再向里一些,殘留在坑吭凹凹里的海水水底,飄飄搖搖擺動著海青菜,到這里來的多是一些腿腳還靈活的老人,他們小心翼翼地站在淺水里,一把一把地捋著海青菜。那菜拿回家去曬干了,可以存放好長時間。平時用來熬湯煮豆腐,非常鮮美;也可以用來包包子。再向里一些,那巖礁就顯得崚崚嶒嶒,上面布滿了海蠣子。在這里活動的人就不單純是玩了;他們有的非常專業,多是成年人。腳穿水靴,手拿鐵錐、鐵鉤或小錘,一片一片向下起海蠣子,裝在袋子里。干這活得特別小心,那海蠣子的邊沿刀刃似的鋒利,如果踩滑了腳,手掌或膝蓋處必是一片紅。
大片沙灘上,也有人在尋尋覓覓。他們在撿拾海水撤退時沒來得及跟著走的大蛤蜊和海蜇。大蛤蜊俗稱馬蹄蛤,有茶杯口大,不是十分多;海蜇得西北風以后的退潮,小的像碟,大的能裝一籃子。小海蜇沒人撿,大海蜇撿拾的時候就得小心了,它會蜇人的。被蜇后皮膚一片紅,火燒似地疼。懂行的人都是先把它身上的幾條紅線割斷,據說就是那東西蜇人。海蜇拿回家去得先炮制一下:撒上明礬或堿水,放上幾個時辰;否則很快就化成水了。吃的時候切成短條,用凈水沖過,澆上蒜泥香油米醋,撒上香菜末,非常爽口。
沙灘伸向的海水淺處,人又多了起來,那是專門挖蛤蜊或釣蟶子的;多是壯年人,穿著防水衣褲。釣蟶子的有一套專用工具:一面水下觀察鏡,是用木板釘成,成斗形。上口小,下底大;下底鑲一面玻璃,用油膩子抹縫,不透水。臉湊在上口向水下看,便避免了水中光的折射,水底清清楚楚。一支長長的細鐵釬,尖頭帶一小鉤。只要看到水下沙平面有一漏斗狀小窩,便用鐵釬輕輕一戳一提,一只蟶子便到手了;放進系在腰上的袋子了。用不了多少功夫便是一大碗。挖蛤蜊最好兩個人合作;一人掌锨,一人掌篩子。那篩是細網鐵絲做的,網眼可漏掉沙子。掌锨的挖起沙倒在篩子里,另一人在水中三晃兩晃,便有幾只蛤蜊留在篩里。滿了袋子便拖上岸。
趕海趕的不僅是收獲,也是快樂。上癮的。
時光流逝,城市在發展;新的快樂不斷替代舊的快樂。當年可以趕海的海岸,隨城市的發展,已變成景區,海漸漸趕不成了。煙臺東炮臺下的巖礁,已變成海豚的表演區,快樂的人群熙熙攘攘,趕海已成美好的回憶;即使還有,也不過是在景區的邊邊角角游玩時的小節目,正兒八經的趕海人不見了。
膠東地區的海岸線不短,在城市沒伸展到的地方,或許還有?
【垂釣】
綠草芳茵地,流霞染曉天。托竿兀坐鏡湖邊,春意漾心田。
抖腕凝眸喜,提鉤換餌閑。釣娛休問鯉和鰱,情醉水云間。
我在《趕海》一文中曾說:“趕海,趕的不僅是收獲,也是快樂。”而釣魚,則收獲可以不計,釣的純是快樂。(注意,這里說的是河湖淡水釣。至于海釣,那是搏風擊浪的另一番振奮和激動)
春暖秋爽,15—25的氣溫,既無寒風之瑟縮,亦無酷暑之蒸騰,約上三、五釣友,駕車上路。逃離了日常生計的繁忙,拋卻了家長里短柴米油鹽兒女瑣事的干擾與煩惱,瀏覽著一路的怡紅快綠或初霜秋葉;平地飛車,上坡使力,下坡壓軋,一心想著那河邊湖畔即將享受到的悠閑自在,談笑風生。心,徹底的放飛了。此一樂也。
到達目的地,各自選好釣位,或坐墊,或馬札,坐下來,理好應手的釣具;掛了餌的鉤甩出去了,即可以閑閑地進入無憂的狀態。眼睛盯著微微搖擺的彩漂,抽暇亦可游目遠方的山,近處的樹,身旁的草和偷笑的花。太陽正掛東南,水面浮起星星點點的一片金;前方那高聳的翠微或者對岸的樹倒映在水中,斜著,卻是一幅水墨畫。沐著柔柔的風,整個身神,沉浸在著藍天白云碧水間。可以什么也不想,也可以什么都想;但那想,僅僅是浮光掠影,一閃即逝,因為晃動的彩漂時時在牽著注意力。彩漂倏地下沉,提鉤!卻是輕飄飄的,狡猾的魚兒搶走了餌卻沒上鉤;換餌,再拋出去。不遠處的蘆葦叢里傳出幾聲鳥叫,兩只鶩鳥游了出來,看不出腳蹼的劃動,身下卻漾出倒V字形的水紋;其中一只忽而一頭扎下去,又從前方很遠的地方露出了頭。一只蜻蜓款款地飛過來了,竟然立在彩漂上,透明的翅膀微微顫動,那漂只下沉了不到半個“目”。提一下鉤,蜻蜓飛走了,鉤也是空的了;換餌,再拋出去……善釣者是不會性急的。歐陽翁在醉翁亭上說:“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情醉云水間,是垂釣人的又一樂。真正的釣者,此樂最樂。
漂動,提鉤,換餌,拋鉤;漂又動,再提鉤,再換餌,再拋鉤……濾去焦慮的期待,也是一種愉悅。終于,來了!抖腕,手下有了些許沉重感,魚兒上鉤了!提起竿,是條小魚。小魚也是成就!成就感,是釣魚人的真樂。尤其是釣到大魚的時候。那是一種不可言傳的快感,不釣魚的人,是永遠體會不到的。先是浮漂悠悠地下沉或上升,這表明魚兒已經吞了鉤,而且是條大魚;手腕要跟得及時,輕輕向上一抖,鉤便扎進魚唇。那線繃直了,竿稍甚至整竿都隨之彎了下去,手下的感覺是猛烈地顫抖和甸甸的沉。于是,和魚斗智的過程開始了。此時萬萬不可用猛力,要悠著勁兒,保持略強于那魚左沖右突的力,隨著魚的性,或左或右,或前或后,或上或下,由魚線牽引著。這叫“溜魚”。溜魚憑的是經驗,是智謀,享受的是心跳的感覺。溜的過程中,抓住適當的時機,把竿一抬,讓魚嘴露出水面,然后再入水;這叫“嗆水”。幾個回合下來,魚的銳勁漸失,就可以讓魚上岸了。略小一些的,在岸的坡處直拉上來;大的,就須用抄網了。一旦這條令眾釣友艷羨的魚進了兜網魚斛,心是放下來了,快樂卻長久地留住了;甚至過了好長時間,想起來還美滋滋的。從此,在釣友們面前就有了炫耀的資本。此刻的快樂,無可言喻,可謂樂之頂點矣!
人在河邊走,難能不濕鞋。斷線損漂是常事,這沒啥,另換就是,反正都有備用;即使沒有備用的,向釣友討借亦可。最惱人的是折竿,竿一折,啥快樂也沒了,有的只是突如其來的失意,心都往下沉。假如只此一竿,那只好帶著無限悵惘,打道回府。不過,平時喜歡搗搗鼓鼔的釣友,卻也能把懊惱變做另一種樂趣。那就是修竿。回到家,搬出鋸子、刀子、沙紙,膠水以及長長短短粗粗細細的廢舊破爛竿件(撿的,拾的,向人討要的,或者花仨瓜倆棗買的),經過一番量、截、打磨、膠合,折竿復舊如新;向窗外伸出去試一試,依然應手;端詳一番,不失美觀;另一種成就感,便油然打心底漾開。于是,做好準備,下次再試身手。
閑來修整釣具,垂釣人之又一樂也。
垂釣,親近的是大自然,健體;克服的是急功好利,養性;不斷研究釣法釣技,有所追求,但對釣友的成就卻只有羨慕而無嫉妒,修身;釣來的是快樂。
得閑的朋友,釣魚去吧!
【趕海和垂釣的散文】相關文章:
垂釣紀實散文09-23
漁寮趕海散文09-24
垂釣之樂散文欣賞09-11
垂釣散文詩歌09-11
垂釣自然山散文09-09
為官如垂釣散文賞析09-14
垂釣憶今生散文欣賞09-11
小兒垂釣古詩意思和賞析11-06
于垂釣中覓意境散文隨筆(精選15篇)09-29
趕海0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