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碗面條糊糊散文
這是我上中學時候的一件事。
常常聽大人們說:“老小孩,小小孩。”這意思就是說人老了,隨著身體各項機能的減退,智力也會發生變化,變得跟小孩子一樣。
爺爺老了,他的性格也變了很多,不再象從前一樣。
自從爺爺得了半身不遂之后,脾氣總是時好時壞,對心思的時候樂呵呵的,誰說什么也不往心里去。不對心思的時候,看誰都不順眼,更別提說啥了。全家人都看著他的臉,生怕惹他生氣.
母親身體一直不好,總是渾身疼。每天必須靠著吃5—6片“去痛片”才行。清晨起來第一件事就是先吃上兩片藥,挺上一會之后,才能下地干活。
為了給母親分擔點家務,我每天都是早早起來,給一家人做好飯,胡亂地劃拉上幾口飯之后,急匆匆地趕去上學。母親心疼我經常說:“大閨女,媽的身體不好總拖累你,讓你這么小就背上了飯鍋。別人家的.孩子都是吃完喝完啥都不用管,扔下飯碗就玩兒去了,你是又做飯又收拾碗筷,真委屈你了。”我對母親說:“沒事,干活又不能累壞人,媽,你咋這么說,我不是咱家的大閨女嘛,弟妹都小,我不干誰干。”
上初二的那一年秋天,也就是我爺爺的病好了之后。一天早上四點多鐘,我起來給一家人做早飯,當時的細糧很少,一年當中大部分是吃粗糧。我燜上了一鍋高粱米飯,燉上一鍋白菜土豆之后,就開始給爺爺做小灶。每天早上爺爺都得吃手搟面,歲數大了胃腸不好,高梁米飯太硬他吃不了。因為起來的晚了些,時間有些來不及,馬上就要上學了。我當時想,下面條時鍋里少添點水開的快,就能快些煮上面條!所以,往鍋里舀了一瓢水之后,水很快就翻開了,我趕緊把面條下進開水里。沒等到開鍋,面條就糊鍋底了,我使勁用筷子攪合,哪曾想越攪越粘乎,一會功夫面條就被煮成粘糊粥了,還有不少面條沾在鍋底搶不起來。我端著一碗帶著糊巴味的粘糊粥,走進爺爺屋里對爺爺說:“爺爺,今天的面條湯窄了,您就湊合著吃一頓吧。”爺爺瞅了瞅炕沿上的碗,連頭都沒抬,用鼻子哼了一聲就不理我了。
第二天,是個星期日,我和父親、母親一起去地里摟豆葉,把豆葉儲藏起來冬天好喂豬。到中午時,我們己經摟了滿滿一牛車。回到家里,父親和母親去卸車,叫我回屋里先把飯做上。我回到屋里問爺爺:“爺爺,今天你是吃面條還是和我們一起吃一樣的。”爺爺抬起頭沖著我說道:“我用不起你,你算哪條河溝里的泥鰍。”我聽到這話一下子就楞在那里。心里想,爺爺咋這么說話?這是咋了。
我望著爺爺什么都沒說,心里覺得很委屈,含著眼淚轉身去找媽媽。
媽媽見我眼淚汪汪地走出屋來,就問:“怎么了?大閨女。”我委屈地哭起來,一邊哭一邊把爺爺對我說的話說了一遍。母親一聽就火冒三丈,回屋里就去找爺爺理論。我攔著母親:“媽!我不介意爺爺說什么,爺爺年齡大了,爺爺是有病心焦才會罵我的,他怎么說我都不在意。”可是不管怎么和母親說,她就是不聽。進了爺爺的屋,她看到地中間放著一個花盆,順手抄起來沖著窗戶就拋出去了。她大聲說:“爹呀,您這不是老糊涂了嗎!您是看著這孩子長大的,她多懂事。每天早上早早起來伺候咱們一家老小,你怎么可以這樣說她!”看見母親發這么大的火,爺爺低著頭沒說話。
母親真是氣壞了,不然是不會把花盆扔出窗外的。母親可是個孝順的兒媳婦,她的孝順在屯子里是公認的。只有為了我,她才能做出扔花盆的舉動。如果換成弟弟或是妹妹,她肯定不會這樣做。和爺爺在一起生活了好幾年,幾乎都沒紅過臉。這件事過后,母親最終還是向爺爺賠禮道歉了,承認自己不該和爺爺發脾氣。我也向爺爺道了歉,不再給爺爺做面條糊糊。爺爺笑了,一家人又恢復了往日的溫馨。
其實和老人在一起生活,相應要做的事肯定是多,尤其是像爺爺這樣年老體弱多病的老人,有病在身,心里就發嬌。在他們面前,無論是說話還是做事,處處都要小心些,以免無意中傷了老人的心。凡事都要站在老人的角度去想,要多理解老人的心思,即便老人說錯了什么,什么事做的不好,我們做晚輩的都應該以寬容的心去包容老人,多想想老人對我們的好,多想想老人受過的苦,晚輩的受點委屈又算得了什么呢。更多時,還要把老人當成老小孩來哄。只有這樣,才能看到老人臉上更多的笑容,生活的空間才能有更多歡樂與幸福的笑聲。
【一碗面條糊糊散文】相關文章:
黑糊糊的近義詞是什么01-17
用迷迷糊糊造句04-09
小糊糊的風箏童話故事06-01
黑糊糊的近義詞和反義詞01-17
一碗“鮮”水餃03-07
面條人童話故事05-09
我愛面條-寫物作文1300字04-14
《一碗陽春面》讀后感01-21
在感恩中成長————讀《一碗餛飩》有感10-26
一碗飯的奔跑的勵志故事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