瑯琊臺訪古散文
海上有仙山,始皇瑯琊筑望臺;蓬萊方丈與瀛洲,方士瑯琊做渡口。那一世求仙得道長生不死的美夢,那一行精心策劃一去不歸的海旅,都沉淀在瑯琊山三層九丈的瑯琊臺上。朝它奔去的時候,我也是懷揣著夢想的,也是觸摸著兩千年之久的厚度的。
車出膠南城區(qū)往西南海岸疾馳,夾道而來的是平展的齊魯大地,小麥和玉米苗兜著夏風撒開滿目的綠色,然后駛?cè)虢_吘壍牡酮M崎嶇地帶。這一路都在問,當年秦始皇三次東游登瑯琊山,走的可是這條路?如是,我當?shù)兔几┦祝瑢ひ涣GЧ诺弁蹊F車駿馬的浮塵,覓一縷縱橫馳騁一統(tǒng)天下的英勇驕縱的魂影。可是,望車輪之下,平展光潔的柏油路鐵蜈蚣一樣蜿蜒前伸,夾道兩旁的綠樹紅花陡增明媚,兩千年前的黃塵古道早已非然,在今人訪古的閑散與古人尋仙的虔誠之間,也已經(jīng)晃過了兩千年之久的蒼茫光陰。我們的血管里還流淌著先人的血液嗎?我們的面部還遺留著古人的某個特征嗎?我們帶著好奇與疑問尋訪古人,也是為了印證和滿足我們自己,樼鹋_是一把打開通往秦王朝大門的鑰匙,引領我們進入一個古今同在的時空隧道。草長鷗飛,瑯琊臺在蒼茫的大海邊佇立。
一代帝王鋼凝鐵筑的高大身軀站立在高高的第二層筑臺之上,卻面容慈祥,雙臂闊展,像是以一種威武和仁愛的姿態(tài)懷抱天下,又像是展開雙臂歡迎源源而至的游客。對此我不禁竊想,那不該是一代勇猛帝王加殘烈暴君的姿態(tài),他的姿態(tài),在我的心目中,是高大威武的仰視和背而離之的畏懼。畢竟時光撫平了往事和傷口,他以今人理想中完美的姿態(tài)站立在我們的眼目之上。望著他,我的思路瞬時追溯到兩千二百多年前,他是贏政,他剛滿二十二歲,正青年英武,坐上秦王寶座,卻是英雄少年,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平定宦官叛亂,鏟除相國弄權,繼而重獎勵,謀發(fā)展,躊躇滿志,圖謀天下一統(tǒng)。十年的時間彈指一揮,秦王之勢摧枯拉朽,諸侯六國望風而逝,天下一統(tǒng)終成現(xiàn)實,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tǒng)的秦王朝建立了。秦王贏政君臨東方,自稱“始皇”,正所謂“千古一帝”。
我們浸入歷史的風塵,千古帝王的英姿在獵獵的戰(zhàn)旗中栩栩如生。自古凡成大業(yè)者,無不有大的雄心和野心,大的欲望、勇氣和智謀,一種王者的精神在始皇這里覓到源頭。中國的歷史上,秦皇漢武,唐宗宋祖,一代天驕,這些勇武的雄鷹翱翔于華夏的天空,他們的英姿從來沒有消失過,也不可能消失。歷史是一本厚厚的書籍,展卷而讀,逝而如生。前有古人,后有來者,雄心與尊嚴是民族的魂靈,即使在內(nèi)政混亂、列強蹂躪、國力衰竭的不久的從前,這股魂靈依然凝聚在億萬后人的身心之中,主宰著一個民族驅(qū)除強霸,破舊立新,圖謀富強于列國之上,這仍是一個《狼圖騰》暢銷的國度。現(xiàn)在,我們是借了富強的國力來修復這本歷史的書籍的,是借了四通八達的國道來瞻仰先帝的英姿的。腳下踩著千古一帝登臨過的土地,血管里隱隱流動著的血依然很熱。
欲望是成就的動力也是衰亡的魔鬼。征戰(zhàn)的狼煙業(yè)已平息,一統(tǒng)的愿望業(yè)已實現(xiàn),可秦皇的欲望仍像原上的野草毫無節(jié)制地瘋長不息。打天下坐天下享天下,卻以天下為一己之私,橫征暴斂,大興土木,峻法嚴刑,瑯琊臺就是這欲望延伸出來的一個觸須。
擁有天下,這已是欲望之大極;長生不死,永遠地擁有天下,欲望膨脹得幾近天怨。秦始皇為了長生不死,堅信海外有仙山、仙人和仙藥的傳說,對到海外求仙求藥達到了癡迷的程度。他四次東巡山東沿海,登高遙望大海,幻想進入仙境,樼鹕骄驮谏綎|膠南市區(qū)西南二十六公里處的海濱,為一聳立山丘,三面環(huán)海,海拔183.4米,孤立特顯于大海的邊緣,出于眾山之上。史傳越王勾踐初建瑯琊臺,與秦、晉、齊、楚等國在臺上歃血盟誓,共同尊輔周室。姜太公所封的八神之中的四時主祠就立在瑯琊山上,歷代的許多帝王都來這里拜祭。秦始皇四巡山東沿海,三次登臨瑯琊臺,一住數(shù)月。他從內(nèi)地遷來數(shù)萬戶百姓,建造瑯琊臺行宮,供他做求仙得道長生不死的美夢。
天下和百姓是他的囊中之物取之則來,可海外的仙人卻不認得一介凡夫,終得第五次出巡,行至中途一病不起,沙丘平臺一命崩畢。時值酷暑,尸體腐爛,丞相李斯以車載鮑魚掩其腐臭。這樣的結果,仿佛是對進入仙境修得不老不了死之身給了一個極大的諷刺。前因后果,縱使蕩平四海君臨天下,終不是人力所不能為。
縱觀瑯琊臺四周,北部與陸地相連,山下陸地低平如盆,綠野成茵。零星的村落紅瓦綠樹,那該是秦朝移民的多少代后人。當初他們的祖先懾于始皇的淫威,背井離鄉(xiāng),從遙遠的內(nèi)陸遷到海邊,只為了給他們的皇帝修建求仙得道的'瞭望臺。如今他們已安居樂業(yè),借了沿海的風光和發(fā)展而因禍得福。
再看瑯琊臺,臺基三層,層高三丈,雖然已被今人用大理石筑起臺階,但地基和層次是建立在兩千年前人們所筑就的基礎之上的,一層三丈,三三見九,為烘托帝王的九五至尊。沿臺南望是一片廣大的海域,時逢春霧繚繞,茫遠縹緲,可以醞釀出許多神話般的想象,尤其西南海域里飄飄渺渺時隱時現(xiàn)的一個島嶼,在云霧中浮現(xiàn)著圓圓的島尖,對于初次相見的我,它是一個寧愿信其有不愿信其無的神話海市和瀛洲仙島。難怪秦始皇三次登臨,流連忘返;難怪方士由此編演,終得徐福入海求仙的船隊從這里啟航。其實那是一個真實的島嶼,島上有世代居住的居民,當年始皇入海求仙的船只曾到過那里,并在那里為求仙而齋戒,始稱“齋戒島”。
徐福是在這個時候出現(xiàn)的,這個自幼生長在山東沿海地區(qū)的當?shù)赜忻姆绞浚撬退耐锏南胂髣?chuàng)造了“蓬萊、方丈和瀛洲”,后來李白的“?驼勫蕖,“?汀敝傅木褪切旄5确绞俊J分杏涊d,“齊人徐福等上書,言海中有三神山,名曰蓬萊、方丈和瀛洲,仙人居之,請得齋戒,與童男女求之,于是遣徐福發(fā)童男女數(shù)千人,入海求仙人”
當年始皇癡迷于長生不老,對方士寄予絕對的信任和希望,徐福是聰明的,他不一定真的迷信于海上有仙山的幻想,可他看明了當時社會天下民心的形勢,投合了天下第一君的嗜好。當時秦王的暴政已經(jīng)使許多沿海地區(qū)的居民逃往海外,徐福作為一名方士,對當時的現(xiàn)狀有清醒的認識,他不滿秦的暴政,想尋找一個躲避暴政的世外桃源;他自幼生活在山東沿海地區(qū),對山東半島的地理環(huán)境和和經(jīng)濟狀況了如指掌,又親眼目睹了沿海地區(qū)人民遠走海外的事實,了解到秦始皇追求長生不死的心理,幾經(jīng)運籌,精心準備,在得到秦始皇批準的有利條件下,打著官方旗號,組織起一個能在海外生存和發(fā)展的數(shù)千人的龐大集團和豐厚的物資,然后揚帆東渡,進行了一次有組織、有目的的海外大移民。徐福東渡的出發(fā)地就是瑯琊臺前面的瑯琊港,現(xiàn)如今在瑯琊港的港口碼頭上還有一個刻著“徐福東渡啟航處”的石碑。
當我們登上瑯琊臺頂,眼前就展現(xiàn)了一組徐福入海求仙的群雕,群雕生動地展現(xiàn)了秦始皇第三次巡游瑯琊時,徐福向他講述海上求仙經(jīng)過的場面。浮雕中,始皇高抬左臂氣指東方大海,徐福弓腰展卷侃侃陳詞。皇帝的氣勢是霸氣的,方士的姿態(tài)是謙卑的,可那次東渡的偉大壯舉,最終的勝利者是謙卑的徐福。當皇帝以鮑魚之臭掩尸體之腐的時候,徐福已經(jīng)帶著他的船隊經(jīng)朝鮮半島沿途補充和傳播,最終到達了日本,在那里定居繁衍,傳播中原文化,已自成快樂王國。徐福的東渡在客觀上對朝鮮半島南部和日本列島的社會發(fā)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日本社會正是在徐福東渡以后由原始社會引入文明時代,后在隋唐時期,在日本的新宮等地還發(fā)現(xiàn)了“徐福祠”、“徐福墓”、“徐福井”等遺址,日本人甚至把徐福當作他們的開國始祖。直到今天,徐福成為中、日、韓人民友好和文化交流的第一使者,這實在是與秦王朝的暴政有著緊密的聯(lián)系,有著極為深刻的歷史背景的。
歷史的“一帝”與“第一使者”都與瑯琊臺有著如此深刻的淵源,
瑯琊臺不只是獨立于海岸的一座孤山,更是一本厚重的歷史書,登臨瑯琊,“千古一帝”是一面鏡子,功與過,得與失,人性的優(yōu)勢與弱點昭然若揭。前鑒古人,后有來者,終得出“得民心者得天下”的箴言。失去天下的是懦弱和貪婪,裝得天下的是寬廣和仁慈。君有道而民幸,君無道而民反,長生不死的不是肉體而是不可磨滅的精神。是否天機,兩千多年以后,那些受徐福蔭庇的島人朝著中國卷土而來,對它進行了一次滅絕人寰的蹂躪。這個時候,秦始皇沉睡在驪山墓里,可他英勇無畏的王者精神仍然主宰著這片土地,人民的血管里流淌著先人鐵一樣的血液,他獨立、強悍、不可欺霸。
沒有歷史,我們腳下踩著的只能是蠻荒和空虛,我們看不清過去也無法開創(chuàng)現(xiàn)在和未來。
回來的時候,通往瑯琊臺的柏油路和秦朝的黃塵古道之間,仿佛只隔著一層觸手可及的厚度。
【瑯琊臺訪古散文】相關文章:
豫北名山云臺行散文11-19
《臺城》唐詩鑒賞02-06
恭候臺光成語解釋01-13
登幽州臺歌陳子昂07-17
《黃瓜臺辭》唐詩鑒賞01-26
望驛臺古詩鑒賞01-21
《三臺·清明應制》翻譯04-01
初戀這件小事經(jīng)典臺對白01-16
陳子昂《登幽州臺歌》鑒賞0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