哦,那些年散文
看完路遙的《在困難的日子里》,眼淚不知道多少次模糊我的眼睛了,不知道是被作者那些個艱難的歲月打動了,亦或是又想起了自己的那些個艱苦的日子,心情久久不能平靜,那些久已逝去的歲月再一次涌上心頭。
記得那年我五年級,馬上要升初中了(我們那時候是小學五年制),我記得很清楚,那一天,我幫父母在西沙地里收土豆。那是一個比較暖和的下午,陽光明晃晃的照下來,照的那些不黃不綠的莊稼和野草分外的清晰,哪怕有一點點風吹過,都會招搖的晃來抖去,嘩啦啦作響,仿佛怕被人遺忘似的。父親在前面用鐵鍬奮力的把土豆苗鏟起來,母親則和我們兄弟姐妹四個跪在地里,從土里面往外撿土豆。忘了當時正在談論什么,只記得媽突然對我說,“二閨女,你看你們那些伙伴們好幾個都輟學回家幫家里干活了,要不你也別念了,你看咱們家這么困難,也實在供不起你們兄妹三個人。”一句話,仿佛一聲驚雷,讓剛才還興致勃勃幫著父母干活的我懵了,那種刺痛,到現在想起來還依然痛得我不能自已。我沒有說話,機械的撿著土豆,感覺那天怎么那么冷,連那刺眼的陽光灑在身上都是冰涼刺骨的,幾米遠是塊玉米地,玉米桿上那些枯黃的葉子隨著颯颯的秋風嘩啦啦的響得越發的刺耳了,連他們也在嘲笑我的無助呢。家里的處境我比誰都清楚,雖說包產到戶了,家里的口糧算是勉強夠一家六口人吃了,可是經濟問題仍然是個大問題,雖然姐姐輟學在家能幫父母了,我和哥哥、弟弟三個人上學的費用加起來對于父母來說也的確是個沉重的負擔。可是,我是多么熱愛課堂呀,我覺得,這世界上再沒有什么事情比讓我離開學校更痛苦了。我開始絞盡腦汁琢磨不讓自己離開學校的辦法。忽然,我想到了一個絕妙的注意,把自己送給叔叔家。叔叔家只有兩個兒子,嬸嬸也曾經很遺憾自己沒有女兒。雖然叔叔是爸爸的親弟弟,他們的家境也比我們家強很多,但想到自己同父母和兄弟姐妹分開,我依然覺得痛的很,嗓子眼就像堵了東西,仿佛自己已經被過繼給了叔叔家。而另一方面,與骨肉分別的痛苦遠遠比不上離開校園給我帶來的痛苦。斟酌再三,我還是抽抽搭搭的哭著和母親談了自己的想法。有句俗語叫窮則思變,可是對于一個年僅十一二歲的孩子來說,為了上學,讓自己的親生父母把自己送人,我想這樣的事情還能有幾個呢?
后來,看到我執意不肯退學,善良的父母還是咬著牙繼續供我上學了。可是,在我幼小的心靈深處,那種差點與骨肉分離的痛楚卻深深植根在我的記憶里,以至于每每想到這件事都讓我痛徹心扉。我從來沒有埋怨過我的父母,貧窮給他們帶來的負擔和痛苦已經很多很多了,我更能理解他們的無奈和辛苦的操勞。我也深深地感謝我的父母親,在那些個艱苦的歲月中,再苦再累都挺了過來,把我和哥哥兩人供到畢業。
我人生中面臨的第二次大的抉擇是在我初三畢業的時候。那時候,弟弟還在讀小學,我哥哥在察素齊讀高三,而我初中畢業也面臨著住校。為了節約開支,父母讓我考師范學校,因為師范學校三年后就可以畢業。而我自己的志向是考一所重點高中,將來再考大學,到大學里深造。可是,那個年月,想繼續上學深造對于一個農村娃娃而言,這是多么奢侈而又可望不可即的一件事情啊。沒辦法,聽父母的吧,誰讓自己的家庭貧窮呢。我們那時候考師范學校也是有指標的,只有應屆生能考,一個公社三四所中學一共給不到十個指標,因為農村家庭大部分都很困難,所以很多學習好一點的學生都愿意考師范,復讀的學生學習好一點的則考小中專。后來,我參加了鄉里的統一測試,幸運地拿到了考師范的指標。事與愿違,我在當年的中考中,因為發揮失誤,考師范錯二分落榜了,可是我的總成績卻上了察素齊一中重點班的線。正當我沾沾自喜的時候,命運再一次和我開了個玩笑,那就是父母不讓我去上高中,卻要我復讀,第二年考小中專,早早畢業,早點工作。因為哥哥也高中畢業了,他也因為家庭關系選擇了考中專,并且已經被建校錄取。
我記得很清楚,那一年是八五年,那一年的秋季開學后,我隨著我們班一起補習的幾個同學,偷偷摸摸的溜進了我就讀的初中學校,補習讓我的頭再也無法高高的抬起來,我覺得自己再也無顏面對所有的老師和同學,也無顏面對村里的父老鄉親,這種羞恥感遠遠大于不讓我上高中給我帶來的痛。如果有個地縫,我恨不得鉆進去,再也不要見人。呵呵,一個被評為旗級的三好學生,竟然補習,簡直是可笑、可憐、可悲。可是,這也總比讓我離開學校強多了,即使再難,再丟人,我都要掙扎著堅持下去。我不喜歡父母這種面朝黃土背朝天的慘淡生活,我堅信考學能改變自己的命運。好在我當過老師的姑父及時做通了我父母的工作,在我初三補習上了一天之后,我終于如愿上了察素齊第一中學的重點班69班。高中的生活是清苦些,但是能夠繼續留在教室里學習,對于我來說那是多么愉快地一件事情啊,至于在宿舍里被臭蟲咬得遍體鱗傷那算什么,甚至于有一次因為學得太辛苦頭暈眼花滿眼冒金星那又算什么呢。
都說窮人的孩子早當家,這句話說的一點都不假。一九八八年,我高中畢業,成了我們村第一個應屆畢業的女大學生,那一年我哥哥也畢業工作了,他理所當然接過了供我上學的擔子,每月從微薄的工資里擠出50元錢供我。我記得我剛上班時每個月才掙69塊多,哥畢業比我早,他能夠每個月拿出50元錢供我,真不知道他的日子是怎么過來的。每每想到這些,我都愧疚得很,我親愛的哥哥,在我上高中時他一直堅持給我寫信鼓勵我,給我精神上的鼓勵和支持,畢業后又擔心我吃苦,寧愿自己吃苦受累,這種恩情一直溫暖著我,讓我每每想起來都感覺很幸福。還有我的姐姐,她結婚后把自己訂婚的手表、自行車都給了我,在我住校時每次回去都會給我拿上很多干糧,她每做一件新衣服都先給我穿,等我穿舊了再自己穿......在那些困難的日子里,我們的.生活的確是艱難一些,可是,兄弟姐妹之間的情義讓我感覺自己很富有,很幸福。
為了不讓哥哥為我付出更多,記得剛上大學時,有很長一段時間,我的一日三餐就是兩個饅頭蘸點蒜蓉辣醬。我記得很清楚,那時候食堂最便宜的菜是一毛八分錢的土豆絲,可是一份土豆絲對于我來說也是奢侈的。我記得一份燒茄子三毛五分錢,一份米飯好像也是一毛八,一個饅頭是八分錢,我們宿舍老五家庭條件好一些,她經常吃燒茄子米飯,可是我卻只能垂涎三尺。那些年真有意思,想到自己能盡量能節儉一些,就好像為家里做了很多大貢獻似的,一點也不覺得苦,反倒覺得很自豪。
再后來,我的那雙鞋子的故事被我宿舍的同學說起來都成了笑料。那一年,學校來了一個擺攤賣足球鞋的,我記得很便宜,就買了一雙,那是一雙紫色的足球鞋。可是,因為我的馬虎,當我發現我買回的是一雙一順子鞋時,賣鞋的早已經走的無影無蹤了。現在都覺得好笑,我都不知道自己是怎么把一雙一順子鞋穿到不能再穿的。在那些個困難的日子里,貧窮讓人過早地懂事了,也讓人忘記了什么是羞澀,精神上的滿足帶來的幸福感遠遠超出了物質的匱乏所帶來的難堪。
......
生活是一部無字的百科全書,它讓我在童年的時候就飽嘗了生活的艱辛,它讓我很早就懂得了取舍的不易,它讓我明白,只有靠自己的努力,才能改變命運。如今,人到中年,感覺一切都很如愿,再不用為溫飽發愁了,也再不用擔心孩子會遇到像我一樣的境況了,可是,那些個艱難地日子卻總會時不時的冒出來,刺痛著我,也讓我倍加珍惜現在的生活。
【哦,那些年散文】相關文章:
那些年我走過的日子散文05-03
那地方那些花兒|散文11-19
那些希冀的等待散文04-29
那些年,你曾是我的紅顏散文11-14
高三的那些回憶散文11-03
其實我還在回憶那些往事散文11-05
學車的那些事兒記事散文11-19
珍藏在心尖的那些事的散文11-09
致那些不懂事的青蔥歲月散文04-29
哦,秦腔高二作文0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