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訴建議

三農今昔之水稻田間管理散文

時間:2021-01-05 17:12:29 散文雜文 我要投稿

三農今昔之水稻田間管理散文

  (一)水稻田傳統除草

三農今昔之水稻田間管理散文

  水稻大田除草,歷史上是農民們的一項主要農活,也是水稻生長期中最費工的農活,被納入“田間管理”之內。

  水稻整個生長期中,差不多常常需要除草。因此有“稻耘黃秧草耘芽”、“稻耘七遍豬沒糠,棉鋤七遍白如霜”的說法。水稻除草有專門的工具。栽插后十多天,就應該耘田,之后,比較荒的田塊,人工充足的話,每個星期就應該進行一次。因此,除草占用的人工和時間,是農活中最多的。

  東圩以及周邊地區,使用的水稻除草工具,主要是兩種:一是耘第一遍田用的“鎢筒”。它是木工做成的,像是船底形狀的木頭工具,長約一尺五寸,寬約五寸。尖頭張尾,兩根彎形的木條,包著三根橫木,上面釘著14根方形鐵釘。用長圓竹做成長柄,人們使用它在稻行間來回推拉,將才生長的野草除掉。這樣的除草,田中要有淺水,被拉起來的野草,會浮在水面上。

  水稻經過了第一次耘田后,之后的除草,叫做“坮田”(念胎田)。坮田是將水排去,用坮耙在稻行間摩擦,將野草揉進泥土里。坮耙是鐵匠制造的鐵農具。長方形,長約五寸,寬約四寸,安裝約兩米的棍子做手柄。好的坮田人,“坮”出來的田,平整光滑,明亮如鏡。至于每一季稻應該“坮”幾遍,沒有明確規定,主要根據田塊草荒程度和勞動力情況。東圩這里的稻田,一般坮三次以上。由于稻田每耘、坮一次,田中的泥土便更加融和,對稻子有促進生長的作用。因此,哪怕田中沒草,人們都努力爭取多坮一次。耘、坮田的進度,根據田的草荒情況,一般每天每人是一到兩畝。

  由于除草工具具有一定的.規格,所以,在推廣密植的時候,因為行政干部對密度要求過高,人們總怕除草困難,接受不了。當時除草工具雖然進行了“改革”,因為制作的太小,在大田里使用,不夠平穩,對田間除草不利。因此,當局發給的鎢筒、坮耙,一直沒有普及起來。生產隊時期人們使用的除草工具,都是比傳統的小,比推行的大,是“中型”的鎢筒、坮耙。

  耘田或者坮田,在許多的農活中,算比較輕松的。都是站在稻行里使用工具,推推拉拉,勞動強度不大。因此,在耘田、坮田時,人們總是一邊勞動,一邊唱歌。農村里有口皆碑的民歌,大多數叫做“耘田歌”。唱這種歌時,總是一個人開腔,許多人跟唱。在耘田的季節里,每當走進風清氣爽的田野里,總能聽到曲調悠揚,引人陶醉的耘田歌聲。

  如今,除草劑已經普及使用,鎢筒和坮耙都成“古董”了,可是,它們在農業上長久的作用,應該記錄在農業歷史的檔案簿上。

  鎢筒、坮耙除草,只能除掉水稻田中常規雜草。已經長成的、太厚的惡性雜草則難以除掉。常規耕作的良田,都可以用這兩樣農具解決草荒,而“大躍進”以后,田土都荒蕪了,廣袤的草荒必須由人工用手拔除。人們長期地拔草,不僅累人,進度還很慢,難得及時消滅大面積草荒。當時,東圩生產隊在萬般無奈的情況下,一面努力地人工拔草,一面“瞞上不瞞下”地,以分自留地的名義,將最荒的田塊分給私人耕種,并且每年輪換。經過了四五年的時間,才算逐步地消滅了猖獗的草荒。

  (二)紫云英的退去

  紫云英,東圩及其周邊的農民,叫它紅花草,是水稻產區早春綠肥,曾經很受水稻產區農民歡喜。它是兩年生草本,在第一年的深秋撒種,第二年夏天收獲種子,與油菜的生長期基本相同。它不需要特殊管理和較多的肥料,像東圩這里的粘性重的土壤,只要撒點磷肥,就能夠生長得很好。

  當年,每到清明過后,東圩及其周邊的水稻產區,碧綠的田野里到處都是紫紅色的鮮花,來到田野里,像是進入了美麗的大花園。這便是紫云英茂盛的生長,所展現給人們的畫面。它不僅枝繁葉茂,發達的根瘤菌,還富含著多種營養成分,是理想的綠肥。它嫩綠的莖葉,既是人們嘗鮮的好佐食,更是飼喂牲畜的好飼料。而且由于數量廣多,除留種田外,人們可以隨意采擷。

  東圩這里本來不怎么出產紫云英,播種下去后總是長不出好廟子來。自從磷肥普及使用后,給紫云英撒點磷肥,居然生長得非常茂盛。東圩這里土地廣多,自然肥料來源困難,紫云英便成了當家綠肥。它對改良土壤結構,促使糧食增產,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曾經的年代里,東圩人對種植紫云英像種植水稻一樣重視。因此,它的種植面積,居然普及到了所有的越冬空田,所以,每到春天,漫田四野都是繁花似錦的紫云英。

  東圩這里傳統的農業生產,水稻都是先撒播在秧田里,將秧苗育成后拔起來,再移栽到大田里。這樣,育秧的時間是一個月以上。早春時節只需要將育秧的田塊翻耕,百分之九十的大田,可以推遲約一個月耕作。而在這一個月里,正是冬眠過來的紫云英生長旺季。待紫云英生長得枝繁葉茂的時候,翻耕下去,便是良好的基礎肥料。

  改革開放以后,農業技術進步很快。九十年代實行了拋秧,將傳統的人工插秧漸漸地冷落下去;進入二十一世紀,又實行著直播。這兩項技術,比手工插秧勞動強度大幅度減輕,產量更好,普及很快。手工栽插基本上被革了命。正因為這兩項技術的廣泛應用,居然使紫云英退出了生產的范疇。

  種植雙季稻,季節性很強,因此播種期都必須在清明邊。水稻進行拋秧,雖然也需要育秧,但是秧齡只在二十天左右。一家一戶的生產,進度很快,到拋秧的季節時,只需要三五天就完成了任務。紫云英在這時候還剛剛從冬眠期醒來,來不及生長,就被翻耕掉了,綠肥的作用不大。可是,人們還保留著它,仍然年年種植。

  水稻產區實行直播早稻以后,所有的田塊都得在清明前后翻耕,如果還種植紫云英,那將是“白忙”了。因為清明邊的紫云英,連冬眠都還沒有真正蘇醒,更談不上生長,完全沒有綠肥的作用,于是,凡是直播早稻的人們,只好不種植它了。這樣,紫云英在東圩及其周邊的雙季稻產區,退出了生產范疇。

【三農今昔之水稻田間管理散文】相關文章:

那收稻的時節散文欣賞04-29

生命之水01-22

門農01-19

農氏-姓農的名人-農姓起名字-農姓的起源與家譜07-23

讀稻盛和夫活法后有感10-14

散文作文三篇02-25

夜初三散文01-20

三米月光散文04-29

云臺山游記——靈氣之水03-21

《散文家談散文》教學反思三則06-27

真人一级一级97一片a毛片√91,91精品丝袜无码人妻一区,亚国产成人精品久久久,亚洲色成人一区二区三区
午夜亚洲理论片在线观看 | 亚洲精品视频在线看 | 欧美三级欧美一级在线视频 | 亚洲尤物在线精品一区 |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丝袜 | 亚洲欧美另类久久久精品能播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