趕集的散文
現在才明白,在匆忙的時光里,需要想念。那于腦海邊緣漸漸淡化的記憶,在快節奏的生活里,竟也能清晰的顯現。或許這一次執筆,保存了它最初的模樣,下一次,說不定會有些許改變。
看慣了城市的車水馬龍,聽厭了金屬質感的絲竹管弦。靜心冥想,不能忘的還是那小橋流水人家,和那毫無掩飾的集市喧嘩。
大概在童年,依稀在初冬。
年的腳步漸行漸近,傍依山麓的百余戶人家,自然也開始張燈結彩。一整年的辛苦耕耘,收獲不多,卻也換得了安逸平穩的生活。
為了在新年能過得喜慶一些,于是大伙便開始張羅一些事兒,對我來說,最具回憶的當然是買年貨了,有時,趁著趕集之時,還能買獲一些鐘愛之物。
三天五天一小集,十天半月一大集。臘月中旬,趁著最后一場,也是最熱鬧的一場集,我隨著母親到十五里遠的小鎮上買年貨。
早早的,我就迫不及待地起了床,只為早一些抵達小鎮。合著微亮的晨光,母親準備好了同行的物品,其實,帶上的物品并不多,只是一袋干辣椒和一袋辣椒粉,加起來約莫七八斤。這些天然家種的辣椒,是小鎮居民所喜愛的東西。將辣椒全部賣出,亦能換一些零碎小錢。
喚幾個鄰里親人,一同前往小鎮。大人們挑著一些準備販賣的物品,孩童們緊跟身旁,顛簸在瘦瘦長長的山道上。結伙搭隊,閑話家常,時而熱鬧,時而沉靜,風或奔或止,鳥時叫時息……遙遠的山路,因而不再漫長。有人說,走山路,慢是因為敬,顛簸是因為留戀,這大概只有常走山路的人才能悟出來的漫語。
未至小鎮,遠遠的就能感受到淳樸的氣息。極目遠望,路的一端化成小點的米黃一色樓房整齊林立,簇擁著唯一的高聳的鼓樓。再走近些,又能看到許多忙碌的人,或憑或立,影影綽綽,婦搗衣而欣,稚玩樂而喜。直到步入小鎮,才看清鼓樓上的花雕,栩栩如生,亦幻亦真,耕耘者安然自在,采藥人仙風道骨,黃發垂髫,各具神姿,最是芙蓉出浴之仙女,曼妙婀娜,遠山之遠亦是山,臨水之處皆是水……鼓樓所呈現的仙境,仿佛就是小鎮的真實寫照。
此刻的小鎮,并沒有如流的人潮,或許是我們來得早了,或許是其他人不經意迷失在小鎮畫意里了。
母親四處巡視一番,找了一處偏僻的地方“安營扎寨”。我疑惑,問母親為什么不在路邊一些人多的地方擺設出售的'辣椒。母親笑道,好東西自然會有人買的。我便不再多言,攥著母親給的零碎小錢,自顧找樂去了。小鎮不大,母親自然放心我獨自走動,她也忙著處理待售的辣椒去了。
不久,也就半盞茶的時間,人們斷斷續續趕來,商人、顧客、戲子、看客……人們通過一場集,不僅是為了生活,而是為自己與他人的一次不期而遇。
商人們一生都在行走。一個地方的集趕完了,另一個地方的集便開始了。他們充當著我們的生活的紐帶,物質的中轉站。雖然生活里少了他們一樣能照舊過,但,與他們的一次次不經意的遇見,讓我對生命多了一種期待。其實,有時我們也在某個特定的場合,成為他人的因緣過客,匆匆擦肩,只留下一個遇見的想念。生命,本就是一場角色扮演的戲,戲里戲外,都是自導自演。
商人們擺攤完畢,接著人潮漸漸擁擠。我和幾個小伙伴在人海里穿行,東瞧瞧,西看看,漫無目的,最終還是被一個講故事的老先生吸引住了。借著瘦小的身軀,我們擠到人們前面,豎起耳朵細細品味那撲朔迷離的故事。老先生似乎看出了我們的好奇心,越發高興地講述更為怪異的故事,山妖鬼怪、牛頭馬面、黑心妖女、黑白無常……無所不有,千奇百怪!老先生所虛構的故事,對那時的我們來說,很是奇異,讓人不由神往,亦有一些“高深”的人,驚嘆連連,拍案叫絕。看著大家都贊嘆自己的故事,老先生撫著長胡,也跟著大家樂起來了,似乎這樣,才是小鎮原色。
聽完了老先生的故事,我們又順著人流,尋找下一個趣事。
人潮擁擠,熙熙攘攘,叫賣聲一聲高過一聲。東側的服裝老板賣力叫賣,西側的水果攤位的老板娘扯開嗓子喚客,但這些叫賣聲,都不能吸引我們小孩子,除了一種清脆的“叮、叮、叮”的金屬碰撞聲。這是丁丁糖的叫賣聲,由遠及近,不管位于哪一個位置,只要還在小鎮里,都能聽見這充滿穿透力而又充滿誘惑力的聲音。遁著聲音的方向,我們如魚穿行,映入眼簾的是一個挑著重擔的中年男子,復古的布衣從脖子延至腳踝,灰黑的辮子蒼勁有力,被壓彎的扁擔發出咯咯的怪叫,仿佛他挑的是一擔奇珍異寶。丁丁糖是最受我們小孩子的青睞的。不一會兒,買丁丁糖的人就被小孩子里里外外圍了三層,我費了好大的勁才擠了進去,將早就捏成了皺巴巴的毛票伸了過去,換了一塊大大的白溜溜的丁丁糖,之后便連蹦帶跳地鉆入人群,消失不見,唯有“叮、叮、叮”的空曠回聲在小鎮回蕩,激起無數心的漣漪。用紙細心包住丁丁糖,帶回家去,和其他人一起分享,也是一件樂事。
小鎮內,無論哪條街,或巷,都擠滿了人,或許這是最后一場集的緣故,又或許人們已經將趕集當做生活不可或缺的部分,每一次趕集,都虔誠前往。
在人潮里轉了幾圈過后,我們聽見鼓樓里傳來熱鬧的歡呼聲,在好奇心的驅使下,我們毅然前往。走進鼓樓里,才發現他們在“斗鳥”。
“斗鳥”是一種民間活動,具有悠久的歷史。閑暇時,人們通過飼養鳥來尋趣,久而久之,便成了一種文化,有的愛鳥人士還寫道“養得鳥中鳥,留住春外春”,可見人們對鳥深愛,這或許只有大山深處的人才擁有的天然情趣。
眾人說話間,其中兩只鳥已經“斗”起來了。竹制鳥籠便是一個戰斗場地,一只鳥揮動翅膀一躍而起,另一只也跟著飛起來,腳、鳥喙、甚至是翅膀都是進攻的武器。兩只鳥時而糾在一起,時而目怒相對,鳥的主人則在一旁大聲叫囂,教鳥怎樣進攻,怎樣防御,鳥似乎也聽懂了主人的暗語,越發興奮,技巧層出不窮,又是啄又是踢。鳥與人,似乎就這樣形成了一種無法解釋的密切關系。直到有一只鳥敗退示弱,眾人才制止兩鳥。能一路披荊斬棘的鳥,被封為斗王,它的主人因而也沾了光,成為鳥王。贏的人高興,輸的人亦開懷歡笑,于是眾人在比賽結束后微笑離去,人與人,在這時只有一次心跳的距離。
看完“斗鳥”趣賽,集的尾聲也即將來臨。
原先的叫賣的人,在售完貨物之后,便不再叫賣。“叮、叮、叮”的聲音,也在某一刻拐入街角,躥進巷里,消失不見。母親的辣椒在早上就售空了,母親也買了一大袋年貨,在原來的地方等我回去。我跟小伙伴在觀賞許多趣事之后,也乖乖地回到大人身邊,和他們一同按原路返回。
我們趕在夕陽落山之前,回到了家。
這段喧嘩的回憶,于記憶邊緣徘徊,將之存入心底,保存最初的記憶。或許將來沒發再次趕家鄉的集,或許人生還有許多集,都抵不過最初的模樣。
【趕集的散文】相關文章:
趕集的作文650字03-23
小猴趕集睡前故事11-18
夢見趕集有什么預兆11-09
趕集作文400字(精選5篇)_小學生作文03-24
卑微的散文11-15
清晨的散文11-15
友情的散文08-22
土地的散文08-20
曾經的散文08-19
老屋的散文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