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屋俗風散文
東北是狂風的故鄉也是大雪的故鄉,從十月起,蕭風就開始染黃青草、吹落葉子,嚴冬匆匆降臨。到元旦前后,氣溫已降到近零下40℃,滴水成冰。
這時節,在廣袤的雪野,會常見虎頭虎腦的狗拉著輕便精巧的爬犁在冰雪上飛奔。爬犁,是將等同粗細的木桿經火熏烤,彎成所需的形狀,穿上橫帶制成,用于趕集、運糧或砍柴。跑長途的重載爬犁,最大的像一輛轎車,用羊或牛皮釘成“棚”,左右各留小窗,里面有火盆、腳爐等,猶如今天豪華的“汽車旅館”。
有了爬犁,漫長的冬季便不寂寞,響鞭炸落樹上的雪野,狗兒們牽著爬犁在雪原上奔跑,滑出一條條雪道,晶瑩閃亮,瞬間就會滑出上百米。風大時,孩子們還會將一面“布蓬帆”在爬犁上撐開,靠風推動,便會在雪原、冰河上速滑如飛……
離河不遠處,是一排排用木頭壘成的房子,看去簡單但很堅固。蓋這種房子首先要在地面挖出30厘米左右的溝,把圓木橫著嵌入,然后將一根根鑿出榫卯的圓木交錯咬合,如同從前水井框的交接,所以前輩們又稱“井干房”。當厚厚的白雪鋪蓋在房上,檐頭滴水結成晶瑩的冰棱,房里生上大火爐,便溫暖如春,而夏天南北窗敞開通風,又十分涼爽。
遠遠望去,房子顯得雄偉粗獷,獨特神奇,頗像“圣誕老人”的小木屋。說像“木屋”實在名副其實,連房瓦、煙囪都是木制的。房瓦是用斧子劈出的',劈木瓦須在冬季,冷天伐的木頭都已凍脆,一斧下去,便整整齊齊地劈出薄片,夏日木頭干燥,就會變得堅韌難劈。劈出的木瓦片雖粗糙,但紋理暢順,不滯雨水,只是經不起長時間的陽光照射和風雨吹淋,很易變形,用不了幾年便得換新。
煙囪,本用是通煙走火,按常識應該遠離木材,但這里卻用易燃的木頭做煙囪,人說這是東北的怪俗。木料是遭過雷擊荒火磨難,樹心自然掏空的倒木,空洞內壁多年被火和風磨礪,已變得十分堅硬。有的倒木樹心雖朽,但未貫通,人們就從根部點燃樹心,讓暗火慢慢里侵,以火克木,燒出孔道來。加之屋里火炕面積大,火洞又長又多,煙火循環時間長,到了煙囪里火星已基本消失,也不會造成火災。
煙囪緊靠外墻立于左側或右側,遠望木瓦屋頂整齊光亮,木煙囪排排聳立,在蒼茫翠綠中極為優雅獨特。
平原地區有一種土坯房,坯,是把雜草和黑土合在一起,按在固定的模具中,脫出一尺長短的“坯”,晾干后壘墻。“脫坯”是繁重的勞作,當時有“脫坯壘墻、活見閻王”的說法。
土坯砌成的屋房,墻縫整齊,堅實溫暖。由于坯中有草,所以屋墻之中常有老鼠做窩。它們在墻中間或墻根處掏了許多洞,暖和的日子,常常伸出腦袋東張西望……孩子們便提水“灌”它們,但將水從墻角的洞倒進去,卻總不見水滿。這時屋里的老奶奶氣得喊上了:“屋里都成河啦!”
原來,狡猾的老鼠往往會在屋里炕洞或柜底下也打一個出口,外面一灌,屋里就會涌水,鞋子像小船一樣在屋地上漂動著……
此時稍加留心,會發現“東北三大怪”之一的“窗戶紙糊在外”。窗紙不是一般的紙,稱“麻紙”。東北民間有謎語講造麻紙的情形:
身穿綠袍頭戴花,
我跳黃河無人拉。
只要有人拉出我,
一身綠袍脫給他。
用麻造紙前先須浸泡,當然是“跳黃河無人拉”,泡好后把麻皮扒下就“一身綠袍脫給他”了,沉淀后晾干便成了“麻紙”。麻紙粗又厚,用膠油勒上麻條,刷好桐油,典型的窗紙就做成了,雨水打上能自然淌落,潮氣聚集的水珠也無法浸入。東北風疾雪硬,窗紙在外有窗欞后撐,不易吹掀撕裂,狂砂塵土也不易打破。
進得屋來,首先入眼的是占據“半壁江山”的火炕,它與屋通長,一般在3一6米。在沒有燒煤之前,雜木、蒿草均為炕的燃料。火炕有個古老的習俗:家里有人故去,煙囪底部的炕洞便是亡靈的棲息之處,故去七天,家人便將灶灰撒在煙囪周圍,并用大碗盛水放置在煙囪通道上。第二天早上,灰上若有足跡,水也被喝去一些,表示亡靈已經找到故居,全家人都會高興。
暖融融的屋內,除了炕散熱,還有個火盆。火盆用泥或鐵、銅制成,大小不一,講究一點的還在盆邊刻上吉祥圖案。質地堅硬的柴草還沒有完全燃盡,便從炕洞或灶膛鏟進火盆,放置炕中。
火盆不但可以取暖、點煙、燙酒,當戶外風雪呼嘯,可在火盆里燒些小吃,如土豆、地瓜、粘豆包、苞米粒等,情趣無限,其樂融融……民間歌謠中,把整天守火盆形容成為有福之人:
老太太,小媳婦兒
一個一個有福人兒
不做飯,不淘米兒
坐在炕上烤火盆兒……
炕上除了火盆,煙笸籮也必不可少,有紙糊的、柳條編的、泥塑的、石刻的,大小不一,千奇百怪,還大多畫有“吉祥有余”、“長命百歲”等各種圖案,裝滿黃澄澄的關東煙,這時候可能又會見到“東北三怪”中的“大姑娘叼煙袋”。
域外人到了東北都會驚奇:大姑娘應該是沒出嫁的女孩,為什么會叼上了煙袋呢?這與東北人的生存需要和生活習俗有關。歷史上東北,先民在深山莽林里淘金、放排、挖參、狩獵,歇息時抽煙,吐出的煙霧能使毒蛇懼怕,不敢靠近人。同時,積存在煙袋里的“膏油”也能放出強烈的氣味,使毒蛇聞而生畏。這就無形中要求進山人必須抽煙。加之東北風冷雪大,冬季漫長,不分男女老少,抽煙也變成了消磨寂寞的方法……
風俗習慣的積淀,讓東北人與煙結下了不解之緣,形成了獨特的“煙文化”。尊貴的客人抽煙要坐在炕頭,晚輩只能在地上或炕梢。去串門進屋要把煙筐籮拉過來,給主人裝上一袋煙,然后擦擦煙嘴,把煙袋嘴沖主人遞過去,劃火點上,主人才會在心中夸獎懂規矩,知禮節。據說,岳父岳母相女婿時,如女婿不懂這套規矩,他們就會一氣之下拒絕親事。
如果趕上機會,就能看見另一怪:“養個孩子吊起來”。“吊”是把孩子放在“悠車”里,“悠車”是聰明的東北婦女發明的解放自己的工具,它高高懸掛在房梁上,晃動時蒼蠅、蚊蟲就會飛開,嬰兒不受叮咬。狗貓鼠之類不易上去抓撓孩子。另外,悠車一動還能生出涼風,可消除孩子身上的熱汗,讓孩子睡得舒坦。悠車源自東北的游牧民族,如蒙、赫哲、錫伯、鄂倫春等民族的婦女,外出狩獵時,把獸皮做成搖籃吊在樹杈上讓孩子睡覺。當他們走出森林,來到草原,仍把搖籃掛在勒勒車上……漢族先民看到這個育兒方式也開始沿用,“悠車”便流傳至今……
雪豐樺腴的東北,民俗民風古樸淳厚,養育著一代接一代善良勇敢的東北人,播灑勤勞,建設家園……
【老屋俗風散文】相關文章:
老屋的散文12-08
風移俗易的成語解釋11-15
老屋一本寧靜的書散文11-03
風的寂寞,云知道散文11-15
老屋高二作文08-23
秋高氣爽,風輕云淡散文11-08
那年初夏午后的風散文11-07
柳風暖時雛鴨黃散文12-01
以風花為題的散文11-20
回憶像風像雨又像云散文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