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城韻腳散文
小城在太行山高巔之上,無論從東南西北乘車而來,都是一路向上。至群山高處,閃現古縣志稱“突中一窩”的小城。小城不大,盈盈一池的樣子,袖珍得可一眼望見四周邊緣。卻也街道阡陌縱橫,高樓鱗次櫛比,街面上人來車往,市聲稠雜。只是同大城市比,面積少了若干平方,大樓的體積小了若干立方。街市的外延,民居的那種獨門獨院青磚瓦房,均座北朝南,一排排從匝上四周的高坡,表露著小城農村的血統與尚無融入城市的邊緣化。
街市因小巧玲瓏轉悠起來毫不費力,如果說一上午可轉遍全城,絕非夸張之言。因規模小、人口少的緣故,常常遭近鄰某市人的嘲笑:“哪介(我們)黑夜12點街上喝醉酒的人,也比你介(你們)中午12點街上的人多。”這個盛產煤炭的近鄰酒風甚濃,也自視甚高,常常以大為榮,以富為傲,借著濃濃酒意把隔壁小弟如此小看。小看就讓人家小看去吧,誰讓咱地方小了,誰讓咱買酒水給國家納稅的錢比人家少了。小城人習慣了那些大國沙文主義式的輕蔑,不屑與誰爭執什么,只在心里揣著一個明白:一抬腳就是山野,退一步便是農村,呼吸著山野的綠色空氣,食用著剛采摘的新鮮蔬菜,上下班用不著把時間和生命都浪費在趕路擠車的慌亂中,中午還可以回家吃碗合口的飯菜,然后再瞇它個午覺。凡此種種的好處,你大地方的人未必有。
小城小,不等于不風情。在夏季垂柳飄逸、花樹夾道的轉悠中,你會發現,小城的女士也同樣很時尚地為這邊遠閉塞之地打造著靚麗風景,一人獨行或三個五個相伴扭打扭打地過去,或秀發飄逸,或裙袂翩飛,俱搖曳多姿,令人亂花迷眼。姑娘們很少抹眉畫眼的,白里透紅的面頰都是健康的自來色,本色得讓人想起秋天熟透的蘋果,記起流失的歲月,以及對歸璞反真的啟悟。當然也不乏新潮大膽的女士,穿了低胸的上衣脫胯的褲子,有意無意露出那么一點小白肉,撩動多半截露著的雪白玉腿,旁若無人地咔咔走過去,難免撩逗人產生琦思遐想。紅日墜山后不久,街頭華燈初上,霓虹燈嚯嚯閃爍,大小飯店不乏豪飲者,猜枚行令聲振屋瓦有失儒雅,卻迸射著山地人特有的豪放與灑脫,暢暢快快給人一種天真自性、痛快淋漓的感染。街頭舞場和室內舞場照樣也是人影綽綽,K歌房蕩出野味十足卻也十足動情的歌聲,吼出一種生命的活力和生活渴望。一對對情侶挽著胳膊,親昵地耳語著在大街游走,有那么一對兩對男女小年輕悄悄漂向了公園、街巷的暗處……夜色的小城里,洋溢著幾許浪漫,幾許風騷。
廣場、街心公園因小巧玲瓏而可愛,晨昏都要鍛煉身體的人麋集在這些地方打太極拳、羽毛球、跳健身舞、唱新潮的歌曲吼老派的上黨梆子。好久來人們這樣稱呼活躍于街頭的三種人,曰“三死隊”。說這些忙著鍛煉的人是“怕死隊”,貓在十字街頭大樓臺階上乘涼或向暖的白發翁嫗叫“等死隊”,還有一伙伙拉幫結伙橫眉冷眼到處找碴的愣頭青后生叫“敢死隊”。至于這類人,經早年間的打擊和連年治理,早已經銷聲匿跡(原本就不成氣候,是對影視鏡頭和外地流風的模仿秀而已)。如今,基本保持平衡的是“等死隊”,他們中不斷有人離去,也不斷有人適時添補進來,夏找陰涼冬尋陽,在街邊臺階上一溜兒坐好,用昏花的老眼觀望著塵世變幻的云聚云散、花開花落。“怕死隊”卻快速膨脹,性不分男女,年不分老幼,成浩大之勢,在搖身晃股、揚聲吼唱的宣泄中,追求著身體的活力與生命的存量。
大街上到處是來往穿梭的摩托車,最少在20年前這種代步工具便在全縣普及,娶妻嫁女必添置一輛,好多人家青壯人人均一輛。本地人自嘲曰“交通不好,摩托不少。”或許正因為交通不好,才會有此壯觀景象。不說四周都是山,即便小城之內,上下坡也很多。摩托車的機動、輕便性,加之購買價格的相對低廉,為人們普遍所能承受,自然成了人們代步工具的首選。關心財政收入的政府對此持寬容態度,一屆屆領導暗示交警部門,對摩托車上戶、掛牌不必過于嚴格,以刺激銷售量,這自然也是造成摩托車形成氣候的原因之一。不過時至今日,私家轎車也多了起來,盡管幾個十字街頭新增了紅綠燈,并有交警輪班指揮,可道路堵塞和磕磕碰碰的事還是時有發生。擁擁擠擠的車水馬龍中,不時有年輕女士駕一輛小巧的靚車過去,戴墨鏡的姣面七分嫵媚三分冷傲,顯得此地人也緊跟著時代跳動的脈搏。
實際上,小城就是一面鏡子,既折射著歷史,也反映著當代,哪怕沒有別的地方那么敏感,發展迅速,但也在與時俱進著。須知早一些時候,這里還相當落伍。曾經有一位省級要人,定死了行程要駕臨本縣視察工作,可行至半道,聽說這里餐桌的鹽味特重,與都市早已流行的限咸低鹽膳食習慣格格不入,嚇得就地止步,打道回府。挨了一記悶棍的縣衙一把手惱怒之下,親自到本縣最高檔接待機構的賓館膳食部,鄭重其事地解決“嚴重(鹽重)問題”。現在,用不著誰諄諄教誨,普通百姓也懂得“嚴重問題”與“三高”的關系,紛紛改了輕淡的口味。
在小城遛跶,行至東關棋源廣場近前,會看見巍峨矗立的“三狀元故里”閣(亦名春秋閣)。再朝深巷行去,尚有“三狀元”舊居完好保存。無論你詢問于誰,都會如數家珍地告訴你本縣的一個最大輝煌與驕傲:尚在金元時,在此居住的武氏一家竟出了叔侄三狀元和一個進士,人稱“河東四鳳”。更讓人吃驚的是,區區一個太行深山的小縣,古代竟然出了7狀元93進士!還有,金元文壇盟主的元好問,幼年便在此就讀于大教育家郝天挺達6年之久,然后“下太行,渡大河”,于京師一舉成“元才子”盛名。郝天挺之孫的郝經,不僅學問成元時泰斗,幾與元好問齊名,而且作為忽必烈言聽計從的隨軍高級幕僚,幫其成就了大元江山,確立起王朝綱紀,是元初名聲赫赫的社稷棟梁級的人物。距“三狀元故里”閣離不遠的深巷里,還高聳著一座修繕一新的魁星樓,與湮沒于歷史煙云中的孔廟、學堂等一起,彰顯著小城先民對教育與文化的.崇尚與躬行,并且作為一種文化血緣,綿綿不絕延續至今,形成小城的一種個性,一種稟賦,一種精神氣質。當你從街頭走過,但凡是個文化人的樣子,小城人便會對你高看一眼,敬重三分。當然,不惜血本辦學興教,培育后人,更在情理之中。于是,全縣范圍的鄉下人,為了子女讀書,或遷居,或租房,大量涌進城來,小城的人口因此得到快速膨脹。同時,小城中有些能耐的人,子女從讀小學起便向大城市轉移,大有拼盡家底之狀。
傳統文化的沿承與本色習性的坦露,使得小城人秉承了先民“質直且尚義”的醇厚、大度與兼容。面對浙江、江蘇、安微、河南等地前來經商定居的,以及大量入城的鄉下人,小城人一律平等相待,從未發生過欺生排外的事情。即便發生齟齬、摩擦,一概與籍貫何處無關,只在道理上論長短。于是,小城便匯集起南腔北調,兼收并蓄了北方的粗狂豪邁,南方的精細纖巧,城里人的聰明智慧,鄉下人的淳樸厚道,在互相撞擊中匯集成各地文化的大交融。開闊了眼界與見識的小城人,將聰慧、精明鍥入到山地人吃苦耐勞的“老黃牛”整體性格中來,就有了更多創造了財富與奇跡的人。于是,盡管官家采取了大量修筑居民小區使得居住建筑向高空發展,但公私建房仍然以日新月異之勢漫出了“突中一窩”,向東南西北蔓延開來,小城由此而發福,在太行之巔放出一個彩。
誠然,縱向地比小城在發展在進步,可橫向地看,置身于貧困落后山區的小城人依然有點粗、笨、傻,因而較之于發達地方反應和發展總是慢半拍,遲一步,貧困落后的帽子至今是對外介紹的一個標簽。要命的是小城人并沒有認為這樣有什么不好,“錢夠花就行,大可不必跟上它和自己的命過不去”,竟至于成為多數人的心態。你可以批評他們這樣是安貧樂道,封閉保守,不思進取,可他們就是這樣的人生取向與態度,誰也不能因此便開除了他們的國籍。辯證地看,這種態度未嘗都是壞事。節奏的慢拍,壓力的輕緩,心態的釋然,生活的逍遙,或許更符合人的自然屬性。確切地說,小城人因地理條件與視野的局限,不能占有更多財富和更多青睞,卻活得隨性、閑適恬淡,少有快節奏、高壓力造成的焦慮癥、憂郁癥,最少不會發生一連多少跳那樣的人間慘事。不管對也罷,不對也罷,小城人就是這樣按照自己對生活的理解和運行節拍,崇尚著閑適文化,不急不躁、淡定自若地打發著流淌的歲月,演繹著生命的過程。
自然中的小城,小城中的自然,幾分淡泊存天真,不著鉛華自風流。不知道這樣是不是也很好?
【小城韻腳散文】相關文章:
烏托邦小城散文11-10
呼蘭小城散文05-03
小城夜色散文11-14
形容小城慢生活的句子03-15
高考寫作素材:小城里的中國故事12-11
毛滂《生查子·春晚出小城》宋詞賞析05-14
四年級語文上冊海濱小城教案02-20
《海濱小城》人教版四年級教學反思11-19
小學四年級語文上冊《海濱小城》教案03-02
行者散文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