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中看土堡散文
朋友對我說,福建的中部閩清、尤溪、永安、大田、漳平圈內保存有不少歷史上遺留下來的土堡。2017年4月4日至4月7日,我和三位冬泳的泳友一道自駕,去閩中見識了一番土堡的風貌。
閩西有土樓,贛南有圍屋,粵中開平有碉樓,而閩中地區則有土堡。起初聽朋友說起土堡時我并沒太在意。因土樓圍屋碉樓等都見過,這土堡也許只是我見過的這些建筑物的另一種稱呼罷了。哪知去看了第一個土堡之后,我們竟然有點欲罷不能了。短短的四天,我們看了12座土堡,1座古民居和2個山水風景點。已經有不少詳細介紹述說土堡的專業文章,我把這次行程感知記敘成文,以述說一種粗淺的自我體味吧。
4月4日
唐代詩人孟郊有詩曰,“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我們卻是“春風得意車行暢,四日難收土堡群”。土堡是土生土長的鄉土建筑,這種來自民間的物質文化,卻具有很深的精神內涵。詩人孟郊是“春風得意”去“走馬觀花”。我們的出行也是在春天,而且是在祭奠了先人的清明之后。同是春風之下,我們還沒有完全擺脫追思先人往事的羈絆。但春雨纏綿之后的晴好天氣,也給了我們一個好心情。一路行車,望著車外青山綠水的好景色,我們各自的心里都在揣測著“土堡”到底是一個什么模樣。
第一天我們參觀了岐廬,四樂軒和茂荊堡三處古建筑。當看到土堡岐廬時,聯想到其他幾個土堡的位置,方才覺察到這些土堡幾乎都是處于遠離城鎮的窮鄉僻壤中。我見過閩西的土樓,也見過贛南的圍屋,它們都是一個龐大的群居建筑。一個土樓,或者一個圍屋,小則住著幾戶人家,大的簡直就是一個村莊。而土堡基本上就是一個家族居住的房屋,只不過這種房屋較大。
土堡從外觀上看并不雄偉高大。大多數土堡是依山而建,所以整個堡的前端低,后端高,高差不比那些土樓小。而且土堡基本上都是呈外方內圓的結構形式。第一天我們看見的茂荊堡,就充分的體現了這一特點。
土堡不土。閩中的土堡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岐廬又名品亨寨。土堡的主人張鳴岐,此人做過九江知府。“岐”是主人的名字,而“廬”即作房屋解。但我隨即又想起一樁往事。幾年前我有徽州一行,在黃山腳下的潛口參觀古居民宅時,我問講解員潛口的地名作何解。講解員說“潛口就是黃山南出口”的意思,我總覺得此一解釋非常牽強。之后聽到講解員說,東晉陶淵明曾在此隱居,我心里豁然開朗。陶淵明名潛,在此地隱居,此地又是黃山的南出口,或許潛口之名即由此而來。而今天看到岐廬,知道張鳴岐做過九江知府,九江有匡廬,或許這“廬”也含有這層意思了吧。如此“岐廬”之名也就較直觀了,
岐廬又名品亨寨,我也問過當地人,也查過資料,對“品亨寨”名字的來由都說不明,道不白。我仔細想來,“品亨”是否是借題于易經中的“品物咸亨”句!捌肺锵毯唷敝饽恕叭f物得以皆美”,紹興“咸亨酒店”出自魯迅的筆頭而出名。“咸亨”字號取意生意興隆,百事亨通,財源通達。那么,“品亨寨”是否就是“萬物皆美好的寨子”的寓意呢。想到最后,我也只能說“也許吧”。再從土堡前低后高,外方內圓的依山建筑結構來看,也就寓意“步步高升”“天圓地方”的理念。而古民居四樂軒則至今還保留著古老的鄉風民俗?梢娡帘ご_實蘊含著很深的的文化底蘊。
4月5日
短竹編籬人幾家,野扉傍水碧陰斜。晴莎何意翩翩燕,淑氣無私處處花。
浙海風和橫舴艋,越山春靜老煙霞。愧予不是尋芳客,夜夜嚴城度戍笳。
這首《七律?春野》是明代戚繼光所作。從詩中可知,倭患最為猖獗是在明代。到了清末,窮苦人難以維持生計。這些人被迫搶奪官府和富人的財產,于是匪害四起,官府鎮壓。不少為匪的人便轉至海上為海盜。倭寇乘機與這些為匪的人勾結,在東南沿海一帶形成了嚴重的倭患匪害,給當地民眾帶來極大的危害。于是,這些土堡也就應時而生了。
這一天,我們參觀了光裕堡、瑞慶堡、安貞堡、琵琶堡、小華村的泰安堡和安良堡。這批古堡可以說是我們這次看土堡中的精華所在。
建造土堡的目的也和那些土樓、圍屋、碉樓一樣,除了居住,主要是用來防盜、防洪。它不但有各種防御的工事,更令我們贊嘆的是,堡內還有跑馬場、練兵場等。福建地處東南海邊。自古以來人們常說“天高皇帝遠”,正因為福建地處偏遠,所以,當年倭患匪害嚴重。有錢的大戶人家或一個地方的民眾,就建起了這種土堡。雖是一家或一族所建,但當倭患匪害發生時,其他的村民百姓也是能進去躲藏的。我們今天參觀的幾個土堡處于閩中地帶,倭患雖不能直接發生,但匪害卻嚴重。所以,這里的土堡都具備了防御匪害的功能,安貞堡就最為明顯地體現了這點。
一進安貞堡的圍墻大門,我們便看見了一個處在正門前的練兵場。在正門的兩旁有一對聯,“安與未雨綢繆固,貞觀沐風謐靜多”。這一景象,把一幅防患于未然,祈求和平安寧生活的愿景圖呈現了在我們面前。民眾祈求和平,說明當時的世道確實不太平。
“安貞”二字出自《周易》!吨芤住分袑懙,“坤,元亨。利牝馬之貞。君子有攸往,先迷后得主利;西南得朋,東北喪朋,安貞吉!庇纱丝芍,從風水學的范疇來講,“安貞”即“平安,貞固”之意!吨芤住分杏终f,“安貞之吉,應地無疆”,這更說明“安貞吉”是內含著順應天時、地利、人和哲理的,也是普天下百姓為了生存所祈求的。
不過,說到土堡在當時抵御匪害的功效時,我卻在一個當地人那里得到了這樣的信息。我問土堡抵御住了土匪的進攻嗎?回答說土堡抵御過土匪的進攻,但土匪很少攻打土堡。我問為什么,回答說,因為每次土匪要糧要錢,民眾只要能做到,都會盡量滿足他們,只是在很少幾次不能滿足他們時,他們才會攻打土堡。我又問為什么,回答說,老百姓總是覺得只要自己有得吃,能活下去,滿足一下那些土匪以息事寧人,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不更好嗎?
嗚呼,我聽后感觸頗深。不管這個當地人說的是否是真的,但卻展現了平民百姓的一種永恒樸實的心理。如果是真的,我不認為民眾做得不對。從政治的角度講,匪害是社會所不能容忍的。而從經濟的角度講,這也是資產再分配的一種形式。因為封建制度本身就造成了社會的不公,這種不公往往就只能通過非官方手段來解決。民眾這種息事寧人,委屈求“安貞”的行為,或許也是一種人之常情吧。
4月6日
在今天參觀泰安堡、芳聯堡和潭城堡時,我們發現土堡的不少傳說都能給人道德倫理觀念的啟示。特別是漳平靈地鄉易坪村的泰安堡。
古代私塾的老師有對學生打板子施教的規矩,這種教育方式是專制死板的,當然是落后的。隨著社會的發展,現代先進的教育方式替代了落后的教育方式,而教育方式的落后與先進最根本的區別就在于,老師不是灌輸式的施教,而是啟發式的施教;學生不是單純死記硬背式的受教,而是靈活理解式的受教。
在參觀泰安堡的時候,有鄉民告訴我,說當年建造泰安堡的主人,鼓勵兒子們離家出外自立謀生。有一年年關,大兒子思念家中父老而回家探望。就在快到家門口時,父親看見他了。教子嚴厲的父親認為,他出門不久就中途回來很沒志氣,一怒之下,隨手用一秤砣將兒子砸傷。不久兒子因傷而死,父親后悔不已,以后經常告誡子孫,待人教子都要寬厚忍讓。
聽完這個傳說,我想起了唐代詩人孟郊的《游子吟》:
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
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慈父慈母對于外出的游子總會“意恐遲遲歸”,這是人之常情。而泰安堡傳說中的這位父親,卻覺得兒歸是沒志氣的表現,在控制不住自己情緒的狀態下,將自己的兒子砸傷致死。嚴教乎,殘忍乎。似乎都不是,這里就關乎到一個教育的方式問題。
記得在上個世紀60年代,中國大地出現動蕩。當年也有一個傳說流傳至今。說貧下中農接管教育,一位貧下中農走上講臺直觀地講課。他帶著白菜、蘿卜、辣椒走進課堂,說舊的教育體制下的大學生,連韭菜和麥子都分不清。今天,我們要學會分辨各種不同的農作物。接著他舉起一株白菜,大聲地對學生們說,白菜,這是白菜。于是,學生們跟著大聲朗讀,白菜,這是白菜。接下去,這位貧下中農依次教學生們認識蘿卜和辣椒。這種所謂新的教育方式看起來接地氣,但是,這種教育實質上是一種倒退,不但薄于知識層面,而且教育的方法依然是灌輸性的。
這兩個不同傳說中的內容,都不是現代人們能認可的'。泰安堡的主人告誡子孫待人教子要寬厚忍讓,而于教育,只有寬厚忍讓是不夠的,教育必須要有深厚的知識內涵,要有啟迪受教育者智慧的施教方式。
之后參觀的芳聯堡,是道教創始人張道陵后裔建造的,芳聯堡的建造過程同樣有一個傳說,在這個傳說中,兒子同樣是在外謀生,后立志返回家鄉要建造土堡。他的父親雖然反對,但卻沒有過激的反對行為。最后,兒子用自己的智慧建造了芳聯堡,父親也大為贊賞?梢哉f,芳聯堡的這個傳說,正好是泰安堡傳說的正解。
4月7日
我們原定要參觀的土堡都看完了。在參觀過程中,得知這樣的土堡在閩中還有許多。由于休假時間有限,我們只好暫時停止對其它土堡的參觀。
為了調整三天來緊張奔波參觀的疲勞情緒,今天,我們決定去鱗隱石林和桃源洞兩個旅游景區游玩一下。鱗隱石林展現的是突兀,桃源洞展現的是懸空。我就在想,從土堡突兀而起,直至懸空,不正是土堡的歷史么?
土堡的應時而生是基于社會的動蕩不安。隨著社會的發展,土堡失去了它的社會功能。再后來土堡成了古文物,留給后人無限的憑空想象。的確,土堡作為一種物質文化遺產正在逐漸消失它的意義,而作為它所內含的精神文化遺產卻會無限地傳承,不斷地啟迪著后人向著更高層次的精神文明發展。
游覽完鱗隱石林和桃源洞景區,我們驅車在回家的路上往回趕。一路上回想著土堡,我忽然對土堡的認知又模糊起來了。是啊,土堡是封閉的,停滯的,自我的。它雖有許多給后人啟迪的內涵,但卻也顯示了百姓永恒的無奈。土堡似乎成了古今社會不公現象的一種吶喊。如果有機會,我想再深入了解閩中的土堡。
【閩中看土堡散文】相關文章:
雨中看到的點點滴滴散文欣賞04-30
《徐霞客游記》之閩游日記05-16
《徐霞客游記》閩游日記后記03-31
《徐霞客游記》閩游日記(前)07-18
從國學中看勵志文章的教育故事01-23
《新五代史》 卷六十八 閩世家第八07-22
黑與白散文11-06
資格散文12-25
夢想_散文11-20
《父愛》散文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