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游紅石峽散文
我第二次到紅石峽的時候,是在一個乍暖還寒的初春下午。
紅石峽位于榆林市城北三公里的長城腳下。距包西鐵路線上的紅石峽車站也就四公里之余。我們趕到紅石峽口的時候正好是中午時分,雖然紅日高照,但空曠原野刮來的陣陣北風讓人依然感到一種刺骨的寒冷。買了票,從正門進入,門前左側石碑上的《紅石峽簡介》和映入眼簾的紅石峽外景讓我們對這個久負盛名的旅游景觀有了一個初步的了解。
紅石峽,又名雄石峽。石峽兩側東西對峙,一水中流,石窟相連,曲徑通幽。峽間摩崖石刻琳瑯滿目,蔚為壯觀。窟內碑碣鑲嵌,錦上添花。峽中清流潺瀉,一虹飛架,橋洞相連,亭閣相望、水圃成蔭,溪河映影,氣象萬千,為塞上天成雄秀勝景。
越過門樓,果然撲面而來的是兩邊東西相峙的赭色石崖,崖壁上布滿了星羅棋布的石刻題匾和大大小小的石窟。我們隨著導游小姐順著東岸沿壁根石階而下。右側緊挨手臂的是陡峭而完整的石壁,或上凸下凹,或下凸上凹。而一個個石窟就鑿刻于這凸凹不平的崖壁下,一個個石刻題匾就題寫在懸崖峭壁上。
聽導游小姐說,紅石峽谷長約350米,峽谷東崖高約11.5米,長107米;西崖高13米,長333米。而我們此時所處的東崖有宋元古剎雄山寺。廟門在峽南,內有石臺階。寺依山傍水,復道飛檐,樓、閣、亭相望。殿宇就是這些依壁鑿成的石窟,約十多個。較大的石窟有圣母殿、大雄殿、觀音堂、石佛殿、圓覺殿、睡佛殿、慈仁殿、小須彌殿、園沁殿等。我們一一觀看著這些鑿石成窟的殿宇,驚嘆著古人的`偉大和巧奪天工。在這樣堅硬的石壁上要鑿出這么寬敞的石窟,雕刻出這么精細的圖案。尤其是要在這堅硬的石窟里鑿刻出直徑不足一米的上通崖頂、下接崖底的“天門”和“地門”隧道。這要花費多少人力和時間,需要多么堅強的毅力和虔誠的決心呀。
也許正是這一名冠邊塞的雄奇和偉大,吸引了越來越多的舊時文官、武將、儒士前來設宴諷詠唱和,把酒言歡,留下160多幅寶貴的書法藝術作品。在東西石壁上,石窟參差、大小不一,石刻相連,內容豐富。窟洞、殿壁、碑石鑲嵌的題詞、題字、碑、碣大小多達一百六十多處,字大者約6米,小者寸許,篆、隸、楷、行、草齊全,筆力雄健、挺勁,文采飛揚,各放異彩。
看完東岸的石窟題詞,我們從通往“地門”的石窟處順隧道石梯而下,距“地門”四米處,小心探身下去,又鞠躬過了一個石窟門,便沿著陡峭的石壁往前走。腳下依然是忽上忽下的石階路,只是比先前的路更窄更陡了,行進時,必須攀附著護身的鐵索欄桿。此時的太陽已經偏西,正好朗照在東岸的崖壁上,使大小不一、書法各異的題詞、題字金光閃閃、異彩紛呈,也是整個東岸崖壁如霞光初升,赤紅如血。據說,“紅石峽”之名由此而來。“紅山夕照”也被譽為榆林八景之一。
紅石峽西崖石壁上的著名書法石刻招引著我們。我們加快了腳下的行進速度。走過東岸的峭壁,步入了橫跨東西兩岸的普渡橋。此橋長約五十余米,寬兩米有余,距今約有600余年。因廣澤渠也是從此橋流過,固有橋下有水,水上走人之說。而這一大看點,從另一側面展示了我們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結晶。
站在橋上,扶欄俯視,是穿越峽谷的榆溪河,河水非常清澈,潺潺作響,在陽光下閃閃發亮。河的兩邊長滿了各種大小不一、茂密不同的樹木和沙棘。雖然是光禿禿枯黃一片,沒有一點返青的痕跡,但這并不影響我們的心情,有藍藍的天、靜靜流淌的河水和那一幅幅文采飛揚、蒼勁有力的題詞題字陪伴著我們。我們已經感到非常的愜意和享受了。
步入西岸石壁腳下,仰望崖壁上那一幅幅著名的石刻題詞,我們又仿佛像置身于書法石刻的藝術海洋之中。在這里有康熙年間的“中外一統”題詞,表達了作者對漢族和少數民族的和平共處、一統河山的萬分慨嘆;有“天邊鎖鑰”的題詞,顯示了紅石峽關峪是塞北邊疆上的重要軍事要沖;有“兢秀爭流”的題詞,飽蘸了作者對紅石峽風景俊逸的贊嘆之情;尤其是用滿文題刻的“天成雄秀”四字和晚清名將左宗棠所題的對聯、革命先烈杜斌題刻的“力挽狂瀾”字跡,不僅展示了大家們蒼勁有力,文筆不凡的書法藝術,更讓這摩崖石刻如鮮花著他的摩崖石刻錦般異彩紛呈。
我見過眾多名勝古跡處的碑文石刻,有的在石碑上刻出,然后集中一處供人們觀賞;有的在零星的崖壁上題刻,但形成不了一定的規模;還有的在人為斧鑿過的崖壁上題刻,更保留不了更長的時間。只有這紅石峽的摩崖石刻,既無斧鑿痕跡,又無造作之態。天然赭石,堅硬無比,石刻眾多,規模宏大,形式多樣,內涵豐富,不僅是一座豐富多彩的書法藝術寶庫,更是榆林市名勝古跡的杰出代表,古代榆林發展史的濃縮,陜北文化精華的結晶。
在這樣天成雄秀的藝術海洋和自然景物中暢游,還有什么心中雜念不能放下,浮躁的心情不能平靜,對沉睡的知識渴求的欲望不能喚醒,對美好的生活和未來的夢想不去追求呢?!
啊。紅石峽,我心中最美的書法藝術寶庫和天成雄秀的自然景觀。
【春游紅石峽散文】相關文章:
春游杏花溝散文11-14
《三峽》說課稿12-09
《三峽》教學實錄12-23
人教版《三峽》教案12-14
人教版《三峽》說課稿12-09
《上三峽》唐詩賞析03-09
人教版《三峽》教學設計12-11
《巴東三峽》教學設計12-08
描寫三峽的古詩04-14
《三峽之秋》教學設計11-27